淺談教育與人的發展關系論文
淺談教育與人的發展關系論文
自從我國建國以來,教育與人的發展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人的研究、人的發展內涵研究、教育與人的發展關系研究、為促進學生發展而設計的各類教育研究四個方面。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教育與人的發展論文范文,歡迎閱讀!
教育與人的發展論文:《試談教育與人的發展》
【摘 要】在現代化社會的發展進程中,個體素質的發展必須適應現代化社會的發展需要,教育必須為現代化社會培養大批德才兼備的人才,這無疑給當代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教育要發展,要在當代社會發展中發揮重要的作用,關鍵是要促進人的發展,因此,了解人的發展以及影響人發展的主要因素才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教育與人的發展是教育學的一個基本問題。教育的對象是人,教育的直接作用是影響人的身心發展,教育的價值與功能最終主要是通過受教育者的變化來實現的。人的發展就是社會發展的基礎,社會發展就其根本性而言,是人的發展。沒有人的解放和發展,就沒有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因此,教育作為一種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就必須首先關注作為社會個體的人及其發展問題。俄國教育家烏申斯曾指出:“如果教育家希望從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須首先從一切方面去了解人。”促進人的發展,是教育的本體功能。怎樣促進人的發展,首先涉及對人的發展的正確認識。
一、教育學中人的發展的含義
教育學中所講的人的發展主要是指人的身心發展,是指作為復雜個體的人在從生命開始到生命結束的全部人生過程中,不斷發生變化,特別是向積極方向發生變化的過程。具體來說,人的發展包括身體發展和心理發展兩大方面。
(一)身體發展。身體發展,即人的生理方面的發展,包括人自身機體各種器官組織系統的正常發育和體制的增強。機體是一切生命個體的統稱,機體是由細胞構成的,大約有100萬億個結構和功能不同的細胞組成個體不同的組織、器官和系統,并各有其獨特的功能。他們分工協作,共同完成生命活動的整個過程。
(二)心理發展。心理發展是指個體從出生到死亡的有規律的心理變化過程。一般來說,人從出生到成熟期間,心理的發展總趨勢是一個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從混沌到分化的上升過程。而從成熟到衰老期間,心理發展的總趨勢是從健全到衰減,從靈活到呆板,從清晰到朦朧的下降過程。
二、人的發展問題上的不同觀點
根據人的身心發展是如何實現的這一問題,形成不同的人的發展觀,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外鑠論、內發論。
(一)外鑠論。外鑠論主張人的發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諸如環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響和學校的教育等決定。中國古代思想家荀子、英國近代哲學家洛克、空想社會主義者歐文等都是這一觀點的主要代表人物。在西方,英國哲學家洛克從資產階級唯物主義的經驗論哲學觀出發,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說”即“人的心靈猶如一塊白板,理性與知識都是從行動的經驗而來”。
(二)內發論。內發論認為人的心理發展完全是由個體內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預先決定的。這種觀點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古代思想家孟子和法國思想家盧梭。奧地利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弗洛伊德認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動人發展的潛在的、無意識的、最根本的動因。
三、影響人身心發展的因素
人是人類進行自身研究的永恒的主題。而困惑人類研究自身的關鍵問題是人的發展不平衡。因為大多數人在同一個環境里接受教育之后,有的人發展得很好,其生存狀態和生存質量都很高;而有的人卻發展的很差。于是,人們便從影響人的發展的諸因素上查找原因,并構建了多種促進人發展的理論與方法。以下介紹影響人發展的因素。
(一)遺傳。遺傳是指個體從上一代繼承下來的生理和解剖上的生物特征,如機體的結構、形態、感官和神經系統的特點等。這些遺傳的特點也叫做遺傳素質。
1.遺傳素質是人身心發展的生理前提。遺傳素質是人發展的自然或生理的前提條件,沒有這個條件人就無法得到發展。例如:一個先天性失明的人就不能發展視覺,成為畫家;一個生來就聾啞的人,就不能發展聽覺,成為音樂家。
2.遺傳素質制約著人身心發展的過程及其年齡階段。人的生理成熟是指個體受遺傳素質制約的生理機能和構造的變化在一般年齡階段所達到的一般程度。例如:許多超常兒童表現出一般兒童所不具有的早熟或少年早慧,而另一些兒童又可能有許多行為表現得與其年齡不十分相稱。
(二)環境。環境是指人生活在其中,圍繞在人周圍并影響人的發展的一切外部世界,它是人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
1.社會物質環境的發展水平制約人的發展程度和范圍。人是在一定物質生活條件下生活和發展的,人的發展程度與范圍直接被這種物質生活條件所制約,不同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了不同的身心發展水平與不同的心理內容和思想面貌。人所處的物質條件制約著人的身心發展。
2.社會精神環境制約著人的心靈世界層次和精神生活面貌。社會精神環境主要是指人類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對客觀世界認識的成果,它包括語言文字、生產知識、道德規范以及宗教、藝術、政治、法律等上層建筑。受到不同精神環境影響的人,形成不同的思想意識,道德風尚,以及不同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
(三)教育。教育,尤其是學校教育,它以明確的目的性、嚴密的系統性、嚴謹的組織性,在影響人的發展的諸因素中位居主導地位。在現代社會,個人的發展越來越依賴于學校教育,越來越取決于學校教育。難怪人們說:“知識改變命運。”而對于年輕一代,他們獲取知識和文化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學校教育。
但是,盡管教育在人的身心發展中起到主導作用,但其主導地位的發揮不能超越它所依存的社會條件以及兒童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因此,教育并非是萬能的,要注意與社會、家庭等因素影響保持一致。
四、結語
教育與我們息息相關。因此,只有促進人的發展,了解人的發展以及影響人發展的主要因素才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教育發展論文:《淺談漢語國際教育發展前景》
漢語國際教育,指的是在海外把漢語作為漢語的教學。它的目的是對外國人進行訓練,培養他們正確地使用漢語進行社會交際的能力。發展漢語國際教育事業,有助于向世界推廣漢語,傳播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增進中國和世界各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加深彼此間友誼。
一、漢語國際教育發展的國際背景
中國綜合實力不斷提高,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把目光投放到中國這片遼闊的土地上。作為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聯合國法定的一種工作語言,漢語發揮著重要的媒介作用。因此,對于外國人來說,學習漢語、了解中華文化成為了與中國人打交道的必要條件,而對于國人來說,這正是一個讓漢語以及中華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的絕佳機會。世界上形成了一股“中國熱”,得益于良好的時代背景,漢語國際教育事業不斷取得突破性發展。
二、漢語國際教育發展的歷史與現狀
中國漢語國際教育事業歷史悠久,自漢代開始,便有“胡人”來到天朝學習漢語。改革開放以來,越來越多的外國留學生來到中國學習漢語。現在來中國的外國學生已不再只為交流而學習語言,更多地學生是為了學習和感受中國文化。
我國漢語國際教育事業已走過了半個世紀的歷程,大致可分為兩大時期,即實行改革開放前30年的形成時期和改革開放后20年的發展時期,前者又經歷了創立、鞏固、恢復、發展四個階段。在整個發展力歷程中,漢語國際教育事業以一種強勢的勁頭不斷向上發展。
三、漢語國際教育的面臨機遇與挑戰
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程度的日益加深,國民經濟綜合實力的日益增強,加上中國市場的巨大吸引力,全球的漢語教學培訓市場也備受矚目。隨著中國的和平崛起,全世界學習漢語以及了解中國文化與國情的需求還將快速增長,對外漢語教學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開放,國外各類學校紛紛攜手中國,尋找新的商機,以各種方式吸引我國的學生就讀。在全球,漢語熱不斷升溫,與中國的強勢發展相呼應。漢語正逐步成為一種強勢語言。
雖然全球“漢語熱”一浪高過一浪,如果冷靜觀察,我們就會發現,中國漢語推廣之路存在重重障礙。國家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指導,有些教育理念還相對滯后,有些學校重視漢語推廣,至今還只是出于經濟的考慮。學校專業特色、辦學思路不明確,課程設置不甚合理,教材編寫不足學科師資隊伍不強,這樣根本無法保證漢語教學的質量。
四、漢語國際教育未來的暢想以及建議
漢語國際教育發展到今日,已經發展到一種綜合模式,從語言能力培養走向交際能力培養、從以教為主走向教與學結合的過程。縱觀結合漢語國際教育的發展規律,我們可以對該學科的發展前景進行如下暢想:
第一,漢語國際教育的教學體系將會逐漸變化。由語言預科教育發展到完整的學歷教育體系和非學歷教育體系,并朝著更加穩定的方向發展。
第二,漢語國際教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發生變化。針對于教學對象的多樣化,除了傳統的授課外,因材施教的需求越來越多。教學方法也從直接法、翻譯法發展為沉浸法、交際法、聽說法等多樣化方式。
第三,教師隊伍逐步專業化。國家與學校逐漸重視師資問題,未來從事漢語國際教育的師資水平專業化程度逐步提高,多樣化復合型教師人才將會不斷涌現。
總之,漢語的世界推廣是國家外交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會隨著形勢的變化,不斷地調整戰略,讓漢語成為中國打開世界大門的敲門磚。
漢語國際教育學科是一門科學學科,它建立在樸素辯證的客觀規律之上,發展有規律可循,因此,具有極大的發展空間。從國際化的大背景來看,漢語國際教育面臨著良好的發展機遇,雖然還面對許多挑戰與問題,但是在隨著我國教學改革和教育國際化的迅猛發展,漢語教育與國際接軌已成為一種必然趨勢,所面臨的困難也將在各方的努力下迎刃而解。
五、結語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大好的國際、國內形勢和學科本身的學術積淀都為我國漢語國際教育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由于經濟的飛速發展,中國對世界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國家在世界上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許多國家都出現了“漢語熱”。認真研究漢語國際教育現狀,從各方面加大推廣漢語的工作力度,讓漢語真正走向世界已經成為時代的需要,成為經濟發展的需要,成為提升國際地位的需要,漢語國際教育的發展未來也將面臨一片光明。
教育發展論文:《試論新常態經濟下會計高等教育發展變革及趨勢》
一、經濟新常態下會計高等教育變革的現狀以及必然性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會計行業從業人員規模迅速的膨脹,這促使會計一度成為了高等院校中最大的專業。但是,隨著時間流逝,傳統會計教育的弊端也不斷暴露,主要問題有:首先,傳統教育過于注重理論型人才的教育,但是忽視了會計職業實踐能力的培養;其次,在傳統會計教育中,高校普遍較為重視培養會計人才的核算水平,忽視了對其管理水平的培養;最后,在傳統會計高等教育中,過度的注重會計的規則性,忽視了對會計學生職業判斷能力和決策能力的培養。而且灌輸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使會計專業的學生嚴重的脫離了實踐,實務水平較為低下。因此,雖然我國從事會計行業人員的規模可觀,但是會計人才的需求缺口還十分的巨大,這種情況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尤為明顯。此種情況下,如何對會計高等教育進行變革,培養高素質的會計人才,成為了學術界和政界人士關注的熱點之一。
二、新常態經濟的會計人才需求解析
一直以來教育和經濟發展相互影響,經濟的提高關鍵在于教育,教育的發展促進經濟水平的提高,在世界范圍內,國與國之間競爭的關鍵就是人才的競爭。目前,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我國培養的會計人員水平和企業的會計人才需求產生了嚴重的脫節。特別是在新常態經濟背景下,這種情況更加明顯。因此,要做到經濟發展新常態和教育的協調發展,需要從根本上轉變高校教育的模式和觀念。
會計是受新常態經濟影響最深的行業之一,新常態背景下需要的會計人才必須具備國際化的視野和理念,擁有戰略性的眼光以及應對復雜經濟環境的能力。著就要求會計人員必須從單一人才向符合性人才轉變,從低素質人才向高素質人才轉變,從刻板向靈活轉變以及從操作性人才向管理型人才轉變。此外,新常態經濟背景下的會計人員還應該具備互聯網思維以及互聯網操作技術,能夠應對互聯網對會計行業帶來的沖擊和挑戰。
三、經濟新常態下會計高等教育變革的方向
未來會計高等教育應要首先符合新常態經濟的特征,由于新常態的核心特征是創新,因此會計高等教育變革的首先方向是加大對會計人員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為了提高會計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彌補會計人員供求之間的缺口,會計高等教育需解放思想,擯棄單純擴大會計從業人員規模的短視行為,努力提高人才質量和創新水平。
四、新常態經濟下會計高等教育變革的途徑
會計高等教育變革首先要遵守“三個目標”和“三維能力”,所謂“三個目標”是指: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教育教學內容體系及方式,所謂“三維能力”是指儲備知識的能力、儲備技能的能力以及職業價值觀,其他的措施有:
(一)改革學科教育,創新教育教學
在學科教育上要對現有的課程體系進行更新,強化會計實踐在會計教學內容體系中的重要地位。要把管理會計從傳統會計中分離出來,成為一個單獨的體系。此外,由于建立和諧和生態經濟時新常態經濟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未來的會計高等教育體系還應該注重培養環境會計人才。
從教育教學上來說,需仔細的對專業的設置、教學的內容和方式進行創新。由于當今經濟環境中互聯網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對會計人才的培養教學上要注重培養他們的互聯網思維以及使用互聯網進行會計核算工作的能力。
(二)結合國際化教育,協同與其他學科或專業
無論是從會計發展的歷史還是現實來看,會計學都與經濟學和金融學等學科息息相關,因此,會計專業的未來設置不應采用傳統的分離教學的方式,應該把會計學科放進一個綜合而完整的學科平臺中,吸收其他學科的養分,不斷的豐富自身專業水平。另外,我國目前許多學校在課程設置上缺少和其國際化教育接軌的缺點,這是不符合我國新常態經濟現實的,因此,在會計高等教學體系中需加入國際化課程或學科。
(三)注重會計教學的合理進階
在未來會計高等教育的實踐過程中,要注重對人才的合理進階的培養,不能拔苗助長、操之過急,要針對各個水平的會計人才制定相應的培養方案。具體來說:首先,要注重在會計專業學位進階方面的創新,其次,會計專業的教育也需要從從業資格認證上給予恰當的銜接,并進行相應的認證制度,這樣可以增強業界與學界在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面的相互促進,提高協同能力。
五、結論
會計高等教育已經到了十分重要的改革階段,建立科學的目標、制定科學的戰略、培養全面綜合性會計人才已經成為了我國會計高等教育的戰略目標,這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總的來說,新常態經濟背景下,實現未來會計高等教育的長遠戰略發展目標,必須整合會計學科和其他學科、融合國際教育以及堅持開放包容的思想。這個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長期的曲折的過程,因此在會計未來高等教育改革中,要不斷的堅持自省和反思,積極的應對未來可能的挑戰,不讓會計專業的高等教育改革步履維艱。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