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互聯網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論文(2)
淺談互聯網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論文
淺談互聯網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論文篇二
《互聯網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摘要:網絡擴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為思想政治教育開辟了新的途徑,促進了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方法的創新等,但網絡內容龐雜,良莠不齊,阻礙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
關鍵詞:互聯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影響
【中圖分類號】G641
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網絡的社會化特性導致輿論導向的控制和管理難度增加,教育環境日趨復雜,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明顯的挑戰和負面影響。但另一方面,互聯網作為一種全新的傳播技術和傳播方式,其傳輸快捷、信息量大、交互性強、覆蓋面廣、形式多元,有利于高校師生快速獲取信息,廣泛吸納信息,也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創造了新的途徑,開辟了新的陣地。
1網絡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負面影響
1.1網絡的虛擬性和隱蔽性,容易導致大學生長期沉湎于網絡,不利于大學生健康全面地發展。當前,電子郵件、網絡聊天、網上游戲已經成為大學生的流行時尚,一些自控能力較差的同學,不能以正確的態度對待網絡,將大部分時間荒廢在網絡上,這既擾亂了大學生的正常學習和生活秩序,嚴重影響校風、學風建設,也不利于大學生的健康全面發展。
1.2對教育者的地位提出了挑戰。網絡的發展使高校師生信息量不對稱的優勢失去了,過去老師所占有的信息,學生往往不具備,而現在師生所看到的社會現象、所產生的困惑,幾乎處在同一水平線上。有時思想政治工作者還沒有看到,但是學生已經掌握了信息,這樣就會導致思想政治工作者很難說服學生,大大降低教育的影響力。這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權威性地位也提出了挑戰。
1.3網絡內容龐雜,良莠不齊,阻礙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網絡是一個信息寶庫,但同時由于網絡發布沒有像報紙、書刊、廣播那樣層層過濾把關,為一些色情、暴力、流言、迷信等不良信息提供了滋生土壤。網上有害、黃色、虛假信息充斥著青少年純凈的心靈,大學生容易受到有害信息的毒害,嚴重影響著身心健康和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
1.4增加了輿論控制和監管、導向的難度,加大了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對于網上發布的不健康的垃圾文化和煽動性的虛假信息,由于目前網絡的監控和監督技術尚不完備,還不能從技術層面進行有效的管理。這就使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很難對輿論進行有效監控,給青年大學生正確的輿論導向。
2網絡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發展
網絡被稱為是繼報紙、廣播、電視之后的第四媒體,由于這一媒體具有超地域性、開放性、虛擬性、隱蔽性以及傳播速度快、科技含量高等特點,大學生又是網絡使用的重要群體,它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遠遠超過了其他任何一種媒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信息網絡技術相結合已成為客觀形勢發展的必然要求。
2.1網絡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性
在網絡空間里,人可以離開實踐活動的直接現場,從體力和部分腦力勞動中解放出來,這正是作為主體人的理性、智慧高度發展和自由自覺的表現和確證。人可以自由和自主地獲取自己所需的信息,自由地與陌生人或是志趣相投的人交流思想。在網絡化的生存方式中,人的獨立性和個體性逐漸突顯。
從思想政治教育的長遠目標來看,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歸宿。網絡社會中,人的個性化發展,主體意識的覺醒,人的自由選擇和獨立意識的增強,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不謀而合。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宣傳知識的價值,人的價值,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質,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因此,運用網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人的主體性的目的的實現。
2.2網絡為思想政治教育開辟了新的途徑,提供了新的陣地
隨著網絡技術的快捷發展和大學生使用網絡的日益普及,網絡已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活、交流的重要場所。利用網絡的優勢和特點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大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間和渠道。比如網絡內容豐富,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教育等各個方面,師生可以隨意查閱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借助網絡進行思想教育、開展網上宣傳、網上討論、建立網上黨、團校,使學生不必在規定的時間和空間里接受教育,使網絡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和渠道。
2.3網絡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民主化的實現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網絡為人們提供了平等交流思想的機會。在網絡環境下,教育者不再具有信息上的優勢和權威,思想政治工作者、學生都可以平等地從網上獲取信息資源,學生具有很大的自主選擇和創新的學習空間;同時,網絡是一個虛擬的人際交流環境,在網上師生可以在電子信箱里,留言板中,聊天室里進行平等自由的交流,沒有身份、職位、年齡的區別。學生容易消除顧慮,真實的表達自己的思想、平等地參與網上討論、自主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即使是不善言辭的人也可以流利地發表意見,這就增加了受教育者的自主能動性,有利于形成雙向互動的平等、民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徹底改變傳統的“我說你聽,我打你通”的單向灌輸的教育模式,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民主化。
2.4網絡擴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
網絡傳播的快捷性和網絡信息的海量性,有利于拓展大學生的信息視野,促進大學生思想觀念的更新。目前,許多網站一天24小時更新時事信息,能在重大事件發生后的第一時間內將它報道出來或者直接現場直播,這將促進大學生不斷接受新信息,加快思想觀念的更新,同時,也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學習、研究和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網絡媒體的即時性、交互性、高容量性等特征,為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極為豐富的教育資源。這些資源,不僅包含與人們日常工作、生活等密切相關的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信息,而且包含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鄧小平等領袖人物的經典著作和思想體系,以及黨和國家現階段的方針、政策及各種政治理論、經濟理論、科技知識、文化知識、國際國內形勢等內容。這些取之不盡的信息資源,也極大地充實、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豐富的材料來源。
2.5網絡發展促進了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方法的創新
網絡信息及時播發、隨時更新、實時互動、高速共享,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掌握學生思想動態提供了有效手段。網絡集文本、圖片、聲音、動畫于一體,綜合了報刊、電視、廣播等多種媒體的優點,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巧妙地融入網絡文化之中,大大豐富了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增強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6網絡提高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
網絡的信息傳遞是實時、雙向或多向的。網絡是反映大學生思想狀況的晴雨表,通過網絡可以及時準確地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和他們關注的熱點問題,工作、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難題,為大學生提供了一條直接發表對學校教學、科研、管理、后勤服務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的便捷途徑,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者有針對性地教育引導,及時處理某些突發事件,通過溝通和疏導,化解矛盾,也有利于學校各方面工作的及時改進,不斷優化育人環境,提高育人水平。
參考文獻
[1]張鴻燕.網絡環境與高校德育發展.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張秀容,韋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熱點問題.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0.
[3]李炳毅.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淺談互聯網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