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與素質教育探討的相關論文
加強大學生禮儀教育可使大學生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并促進精神文明建設。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推薦的禮儀與素質教育探討的相關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禮儀與素質教育探討的相關論文篇一
《關于大學生禮儀素質培養的思考》
摘要:加強大學生禮儀教育可使大學生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并促進精神文明建設。將禮儀教育引入課堂,轉換教育理念,發揮網絡優勢,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是加強大學生禮儀教育的可行途徑。
關鍵詞:大學生、禮儀教育、途徑
我國歷來是“禮儀之邦”,禮儀不僅是思想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反映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形式;禮儀不僅反映一個人的精神面貌,更能折射出一個單位、一個地區乃至整個社會的道德風尚。隨著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交往的日益頻繁以及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碰撞,使得世界各地的禮儀習俗不斷地融合與發展。大學應當將大學生的禮儀教育納入培養過程。
一、加強禮儀教育的必要性
(一)是大學生適應現代信息社會的需要
現代信息社會飛速發展的傳播溝通技術和手段日益改變著人們傳統的交往觀念和交往行為,尤其是人的交往范圍已逐步從人際溝通擴展為公眾溝通,從面對面的近距離溝通發展到遠程溝通,從慢節奏、低頻率的溝通變為快節奏、高頻率的溝通。這種現代信息社會的人際溝通變化,對人類社會交往的內容和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是大學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質的需要一個知書不達禮、知識水準和道德水準嚴重不協調的學生,不可能成為優秀人才。
目前,許多高校存在著這樣的現象:學生接受的是高層次教育,而其實際行為卻連基本道德水平也達不到,其中相當一部分與缺乏必要的禮儀教育有關。禮儀是一種非法律社會規范(社會規范包括法律規范和非法律規范兩大類別),主要包括道德規范、宗教規范、習俗、共同生活準則等,是調整社會成員行為的基本準則。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禮儀教育,使其掌握基本的行為準則,不僅可以豐富禮儀知識,掌握符合社會主義道德要求的禮儀規范,懂得在實際生活中按照禮儀規范表現自己的行為,而且可以做到把內在的道德品質和外在的禮儀形式有機地統一起來,成為名副其實的、有較高德素養的現代文明人。
(三)是大學生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需要
大學期間能否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對大學生的成長和學習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心理學家約翰·戈特曼的研究結果顯示,那些懂得以適當的方式解決身邊問題和處理生活中煩心事的孩子,其身心更加健康,而且更會關心他人,更富有同情心,朋友更多,學習成績更好。戴爾·卡耐基的《成功之路》及吉米·道與約翰·麥克斯韋爾合著的《成功的策略》都導出同一條公式:個人成功=15%的專業技能+85%的人際關系和處世技巧。因此,通過人際交往活動,在交往中獲得友誼,是大學生適應新的生活環境的迫切需要,是從“依賴于人”的人發展成“獨立”的人的迫切需要,也是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成功地走向社會的迫切需要。大學生如能掌握基本禮儀規范及知識,掌握基本的交往技巧,遵循相互尊重、誠信真摯、言行適度、平等友愛等原則,就能很快與交往對象建立起和諧、良好的人際關系。
(四)是強化大學生文明行為,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禮儀教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教育體系中最基礎的內容。
講文明、講禮貌是人們精神文明程度的最具體表現。一個人的言談、舉止、儀表和服飾都能反映出他的思想修養、文明素質教育。
中國文明教育程度和精神面貌,不僅關系到個人形象,也會影響到其所在學校乃至整個社會的精神面貌。通過禮儀教育可以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禮儀修養,培養應對酬答的交際能力,養成良好的禮儀習慣,具備基本的文明教養。如果人人禮儀,文明之花將遍地開放,社會將充滿和諧與溫馨。禮儀教育的根本目標是要教育、引導全體公民自覺遵循社會主義禮貌道德規范以及相應的禮儀形式,提高人們的文明意識,養成文明行為的良好習慣,形成良好社會風尚,使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達到高度和諧與有序,從而推進整個社會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
二、加強禮儀教育的途徑
(一)把禮儀教育引入課堂首先應把禮儀教育的內容納入《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課或正在試點的《法律基礎與思想道德修養》課,或開設專門的《禮儀修養》課,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禮儀基本理論和具體規范的教育。
課堂教學是系統學訓練的良好途徑,禮儀教育與思想道德修養有機結合,既可以豐富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內涵,又能教會他們如何規范自身行為、塑造良好的儀表形象。事實上,受過良好禮儀教育或禮儀行為訓練的人,無論是內在素質還是外在行為方式,都與缺少訓練的人截然不同。臺灣國立聯合大學專門制定了禮儀教育實施要點,并對所有一年級新生實施禮儀教育。目前我國大多數高校的禮儀教育仍是一片空白,禮儀教育處于德育的邊緣地帶:一方面多數德育工作者對禮儀教育沒有給予足夠重視,禮儀教育處于德育的盲區;另一方面,在我國高校開設的課程中,重視專業理論和技術,但基本不涉及交往禮儀問題,不進行相應的禮儀教育。結果,禮儀教育普遍空缺,部分學生甚至認為,上大學與禮儀問題不沾邊,學好專業知識就行。所以,加強禮儀教育首先必須把禮儀教育引入課堂。
(二)轉換教育理念,強化師資培訓
加強禮儀教育不僅應將禮儀教育引入課堂,納入教學計劃,切實完善高校德育體系,而且應從轉換教育理念入手,加強師資培訓。重點是建設一支能夠適應現代禮儀教學和研究的師資隊伍。高校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他們的人格力量和表率作用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做到:在教學活動和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注重并不斷提高自己的禮儀素養,不斷進行禮儀教育的滲透,以利于理論與實踐結合,提高禮儀教學和研究的水平。禮儀問題雖不是一個新課題,但在高校普遍開展禮儀教育方面,卻亟待人們進行新的探索和思考。高校還應舉辦多種形式的禮儀講座,開展多種形式的大學生禮儀活動,包括國際禮儀的培養。
(三)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
加強禮儀教育必須發揮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修養、自我完善的優勢,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禮儀活動,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校內外各種禮儀活動和社會公共活動,不斷積累交往經驗,展示禮儀的魅力和大學生的風范。例如:開展“明禮誠信”活動,制訂修身計劃,發揮禮儀的自律作用;發動全校師尋找校園中的不文明現象,開展辯論、演講、小品表演等活動,弘揚文明禮貌之風,使禮儀之花遍地開放;還可以通過廣播、電視、宣傳欄等媒體工具,介紹名人處世修身的軼事,推動學校的文明建設。
(四)發揮網絡優勢,開展禮儀修養教育實踐
禮儀具有豐富的內容和內涵,而網絡信息的豐富性、即時性,和開放性,使得網絡禮儀教育能更好地與時代接軌,使小小教室與大千世界緊密相聯。網絡環境下的禮儀修養教育有助于貼近學生、貼近社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校可以有針對性地建立健全校園網主頁,鼓勵德育工作者個人設立網頁,制作生動直觀的德育軟件用于禮儀教學,采取“網上”聊天、辯論和咨詢等方式,在網上進行思想道德和禮儀教育,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快樂體驗,健全其人格。當然,大學生禮儀素養的提高,僅靠學校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得到家庭和社會的大力配合才好。只有學校、家庭、社會三者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大學生的禮儀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古老的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享有“禮儀之邦”的美稱。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在五千年悠久的歷史長河中,不但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而且形成了古老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博大精深的倫理文化遺產中,很多優良的、傳統的禮儀規范,直至今天仍然有很強大的生命力,它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知道:童稚時的孔融讓梨,尊敬長輩傳為美談;岳飛問路,頗知禮節,才得以校場比武,騎馬跨天下;“程門立雪”更是為尊敬師長的典范。老子在《道德經》中告訴我們“做一天人就要講一天道德”。這些,淋漓盡致地體現了中國人的禮儀道德所在。作為中華民族的傳承人——青少年兒童,他們有責任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使中國“禮儀之邦”的美稱名副其實,“禮儀之邦”的美名響譽中外。
總之,人際交往中,禮儀是衡量一個人文明程度的準繩,它反映著一個人的交際應變能力。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禮儀即修養,好的修養是依靠知識的積累、人格的升華、精神境界的提升、道德的提煉等日積月累而成。人有道德才能高尚,有教養才能文明,通過一個人對禮儀的運用程度可以察知其修養的高低、文明程度和道德的水準狀況。作為現代大學生,更應該注意自身的素質的培養,積極參與各種禮儀活動和社會公共活動,不斷積累禮儀實踐經驗,最終使自己培養為知書達禮的“禮儀之民”。
[參考文獻]:
[1]李琳.《淺談大學生社交文明禮儀教育》[J].暨南學院學報
[2]李莉.《實用禮儀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