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教育信息化的論文
教育信息化是基礎教育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帶動基礎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力量,沒有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就談不上基礎教育的全面發展。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教育信息化的論文,供大家參考。
關于教育信息化的論文范文一:教育信息化存儲思考
從存儲的應用來看,高教的信息化進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基于計算平臺的電子化管理階段,高校信息化建設的重點是部署包含計算機和服務器在內的計算平臺,以實現管理的電子化。在這個階段,數據存儲都采用服務器內置的方式,還談不上對獨立存儲的需求。第二個階段是數據局部集中建設階段。這個階段,高校信息化建設的重點是圖書館和網絡中心。由于大量電子數據的存在,專業存儲設備的購置和應用便成為必然。對于大部分高校來說,目前圖書館和網絡中心的存儲應用已經相當成熟。第三個階段是整合信息管理階段。這個階段,高校希望構建一個整合的信息網絡,以承載行政管理、電化教學、科研、數字圖書館、遠程教育、電子收費等不同需求。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會產生大量的數據,而且對于數據的安全性要求以及數據訪問效能的需求都上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專業的存儲系統成為整個網絡系統構建的必須。
普教:用戶分散、增量巨大
和高教用戶相比,普教用戶有著截然不同的一些特點:用戶更加分散,普教的用戶數量要遠遠超出高教用戶的數量,在地域上的分布也更為廣泛;采購的形式多樣,既有學校主導的個體采購,也有政府主導的集中采購;對存儲的重視程度不如高校。然而隨著信息化的不斷深入,電子數據的大量產生使得服務器內置存儲的方式逐漸暴露出了不足。特別是電化教學對數據量及其可訪問的便利性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獨立存儲的需求也開始凸現出來。有關調查數據顯示,未來幾年內,普教用戶的存儲需求量將會高速增長,構成教育存儲市場成長的重要動力。
存儲采購:還需理性化
盡管高教和普教的存儲需求存在很大的不同,但是也有著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必須面對不斷升級的產品和技術、不斷增加的需求、不斷完善的網絡以及迅速增長的數據存儲需求。在這樣的情況下,為未來做好規劃便成為存儲設備采購時必須遵循的一個原則。存儲設備的采購需要站在整體網絡架構的基礎上,盡量選擇基于開放架構的產品,以利于在需要的時候進行升級和擴展;在架構選擇上,則盡量選取具備高擴展性的網絡存儲架構體系。對于這一點,很多學校特別是普教用戶的認知相對比較薄弱,在和這些用戶合作的過程中,浪潮存儲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和客戶一道,結合未來的需求變化去部署存儲系統。那么,是不是在設備采購中越新的技術就越好呢?如構建SAN,是不是一定要采用新出現的4GBFC技術呢?我們的建議是根據自身的需求,理性分析,謹慎選擇。拿4GBFC技術來說,盡管其理論上的性能比2GBFC技術有了巨大提升,但是整個市場并沒有為其做好每一個環節的準備,如目前硬盤就是一個瓶頸,這樣4GBFC的設備只能發揮2GBFC的效能,而4GBFC設備的采購成本要遠遠高于2GBFC的設備;而且,對于大部分用戶來說,2GBFC技術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能夠滿足其數據存儲的需求。如果僅僅為了新技術而采購,就容易造成資源以及資金的嚴重浪費。另外,基于iSCSI的IP存儲技術已經日趨走向成熟。對于預算相對有限、但是對數據集中存儲和管理有相當的需求的用戶來說,IPSAN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它不僅能夠滿足用戶對數據集中存儲管理、高效讀寫、存儲系統高擴展的需求,而且由于基于成熟的以太網技術,大幅度降低了系統構建和維護成本。拿浪潮存儲的AS500來說,它基于iSCSI技術,同時又整合了FC技術,可以構架IPSAN、FCSAN以及混合SAN,為用戶提供了更為多樣和靈活的選擇。隨著數據價值的凸現,存儲在整個教育信息系統中的地位將會越來越重要。著眼長遠、理性選擇,將會讓每一次投入都發揮最大的價值。
關于教育信息化的論文范文二:教育信息化語文論文
一、課堂的形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數字化學習空間改變了教師“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堂課”的教學形式,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語文學習。
二、有效地實現了新課改“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
教師安排好學習的框架結構,課前,學生自己預習探究;課上,學生自己展示、提問、回答;課后,學生自主鞏固練習;教師則通過評價測量表和學生學習反饋調控學生的學習進度。這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保障了學生今后學習中可持續學習能力的發展。但是,信息化給語文課堂帶來的挑戰也是不容忽視的,具體表現在:
2.1信息化課堂對網絡的依賴程度高,要求師生具備熟練的計算機應用技能。
很多學生在長期的學習之中只接受了一些最基本的打字練習,計算機應用能力較差。而對文科教師而言,計算機能力也只是一些最基本的文秘工作要求,缺乏進一步的圖片處理和軟件應用能力。因而,信息化教育首先要求提高師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
2.2信息化課堂的容量需求遠超出傳統課堂。
由于課堂形式和學習方式的改變,學生學習所需的信息量變得越來越大,教師很難在短時間之內將所需信息量搜集完整,這就需要團隊的合作。信息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教師、學校甚至社會的配合才能更好地實現。
三、“教學”二字,從信息傳授的角度而言,“教”是教師傳達信息的過程,而“學”是學生接收信息的過程。這其中,忽視的恰恰是自我價值基礎上的信息處理、轉化的過程,也就是“悟”的過程。《禮記•學記》中記載:“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這是傳統課堂之中“悟”的經典表現。語文是一門人文性學科,學生閱讀文學作品時應帶著自己的體驗自由領略,從不同的角度感受不一樣的人文情懷,從而悟出自我的價值所在。而在數字化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信息化追求便捷化,各種信息的集中碰撞必然對教師和學生在接受、整合信息方面提出更多的要求。
四、總結
總而言之,教育信息化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它在提高語文課程有效性的同時,也給語文課程提出了更多的難題和挑戰。
關于教育信息化的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