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經濟管理論文范文
2017經濟管理論文范文
經濟管理是一個由管理目標、管理主體、管理客體、管理手段等諸多要素構成的系統,小編整理了2017經濟管理論文范文,歡迎閱讀!
2017經濟管理論文范文篇一
經濟管理新模式
摘 要:在我國現代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要求下,循環經濟作為一種生態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通過對循環經濟的產生背景、概念、內涵、主要特征以及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戰略意義和對策進行了初步的探析。
關鍵詞:循環經濟;經濟管理模式;理論研究
中圖分類號:C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17-0068-02
1 循環經濟的概念、內涵與特征
1.1 循環經濟的概念
在1990年出版的《自然資源和環境經濟學》一書中,“循環經濟”是由英國環境經濟學家D.Pearce和R.K.Turner正式提出。從字面意思上看,“循環”+“經濟”是指人類在經濟活動中應當遵循能量守恒轉化定律,在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領域中實現閉路、循環式的流通。其深層次含義是以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指導,運用生態學規律,重構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實現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
循環經濟一詞是對物質閉循環流動型經濟的簡稱,是物質、能量梯次和閉路循環使用為特征,以經濟生態化為基礎推進可持續發展一種全新的經濟運行模式。其內涵表現為:在經濟發展中,遵循生態學規律,將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生態設計和可持續消費等融為一體,實現廢物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達到經濟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和諧循環,維護自然生態平衡。
1.2 循環經濟的內涵
循環經濟本身具有系統性和生態性:(1)系統性循環是指在一定系統內的運動過程,循環經濟的系統是由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等要素構成的大系統。循環經濟觀要求人在考慮生產和消費時將自己作為這個系統的一部分來研究符合客觀規律的經濟原則。(2)生態性資源在經濟活動中的循環閉環反饋式循環流動。一切物質、能源可以在不斷進行的經濟活動中得到梯次利用或最合理使用,資源承載的循環使生態系統平衡地發展。
1.3 循環經濟的主要特征
循環經濟作為一種科學的發展觀,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具有自身的獨立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3.1 新的系統觀
循環經濟觀要求人在考慮生產和消費時不再置身于這一大系統之外,而是將自己作為這個大系統的一部分來研究符合客觀規律的經濟原則,將“退田還湖”“、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生態系統建設作為維持大系統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工作來抓。
1.3.2 新的經濟觀
循環經濟觀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而不是僅僅沿用19世紀以來機械工程學的規律來指導經濟活動。不僅要考慮工程承載能力,還要考慮生態承載能力。在生態系統中,經濟活動超過資源承載能力的循環是惡性循環,會造成生態系統退化;只有在資源承載能力之內的良性循環,才能使生態系統平衡地發展。
1.3.3 新的價值觀
循環經濟觀是將自然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是需要維持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在考慮科學技術時,不僅考慮其對自然的開發能力,而且要充分考慮到它對生態系統的修復能力,使之成為有益于環境的技術;在考慮人自身的發展時,不僅考慮人對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能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1.3.4 新的生產觀
循環經濟的生產觀念是要充分考慮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盡可能地節約自然資源,不斷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循環使用資源,創造良性的社會財富。
1.3.5 新的消費觀
循環經濟觀要求走出傳統工業經濟“拼命生產、拼命消費”的誤區,提倡物質的適度消費、層次消費,在消費的同時就考慮到廢棄物的資源化,建立循環生產和消費的觀念。同時,循環經濟觀要求通過稅收和行政等手段,限制以不可再生資源為原料的一次性產品的生產與消費。
2 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戰略意義
2.1 發展循環經濟是緩解資源約束矛盾的根本出路
我國資源稟賦較差,雖然總量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國內資源供給不足,重要資源對外依存度不斷上升。為了減輕經濟增長對資源供給的壓力,必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
2.2 發展循環經濟是從根本上減輕環境污染的有效途徑
當前,我國生態環境總體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環境污染狀況日益嚴重。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產,可將經濟社會活動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和生態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從根本上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
2.3 發展循環經濟是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措施
目前我國資源利用效率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然較低,突出表現在:資源產出率低、資源利用效率低、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資源回收和循環利用率低。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增強國際競爭力,已經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2.4 發展循環經濟是應對新貿易保護主義的迫切需要
我們要高度重視,積極應對,尤其是要全面推進清潔生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逐步使我國產品符合資源、環保等方面的國際標準。
2.5 發展循環經濟是以人為本、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本質要求
必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讓“人民喝上干凈的水、呼吸清潔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產生活”。
3 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對策
3.1 建立促進循環經濟的法規制度
近年來,國家經貿委組織研究資源綜合利用的法規體系,向全國人大提出將資源綜合利用、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廢舊物資綜合利用等內容,列入立法規劃,這是非常必要的。應加快立法步伐,形成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框架體系。
3.2 通過政策引導循環經濟的發展投資和消費是拉動循環經濟發展的火車頭
產業政策應強調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環境保護,提高經濟的競爭力;促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以有利于循環經濟體系的形成和發展。在投資政策和項目選擇上,對投資方向的鼓勵和限制上,向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方向傾斜。
3.3 利用經濟手段,形成循環經濟發展的激勵機制
用經濟手段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是OECD國家采用激勵機制保護環境的有機延伸。由于OECD國家實施了嚴格的“污染者付費”政策,廢舊物資回收和綜合利用企業可以得到廢物產生者的資金補助。
3.4 開發形成技術支撐體系
應運用循環經濟的思路,通過對經濟系統的物流和能流分析,設計我國的工業化城市化路徑,建設高新技術園區,降低生產和消費過程的資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循環經濟的發展,最終要靠技術進步。研究開發那些循環經濟發展所必需的技術,諸如信息技術、水重復利用技術、能源綜合利用技術、回收和再循環技術、重復利用和替代技術、環境監測技術以及網絡運輸技術等。
3.5 建立綠色GDP核算體系
GDP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GDP的增長只是反映了人類為社會創造的財富,通常被人們視為經濟活動的“正面效應”。然而,在GDP增長的同時也會產生“負面效應”,這種負面效應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人類無休止地向生態環境索取資源,使自然資源從絕對量上逐年減少;二是人類通過各種生產活動向生態環境排泄廢棄物使環境污染,或濫用資源使生態破壞。綠色GDP是為了克服GDP的缺陷而提出來的,它是指從現行的GDP中扣除環境資源成本和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服務費用后的剩余國內生產總值,它為構架循環經濟新體制指明了方向。
4 結論
循環經濟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深化和具體化,是解決我國經濟高速增長與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矛盾的根本出路。立足于21世紀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和國家的生態環境安全,推行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是解決當前和今后面臨的一系列重大資源、環境和經濟問題,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柴寶芬.循環經濟的內涵及其產生背景[J].中國電力教育,2007,(4).
[2]齊建國.發展循環經濟:背景與對策[J].中國社會發展戰略,2005,(6).
[3]單寶.解讀循環經濟[J].生產力研究,2005,(3).
點擊下頁還有更多>>>2017經濟管理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