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企業經營管理論文
關于企業經營管理論文
企業經營所創造的財富經受了道德的過濾和潤澤,才能真正的造福于人的全面發展!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關于企業經營管理論文,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關于企業經營管理論文篇一
企業經營策略探討
摘要:在當代中國的企業倫理研究領域,如何突破既有研究視域,實現理論的與時俱進、開拓創新,《道德經營論》一書給出了時標性的詮釋。該書深刻而有力地回答了道德經營的概念解析、原因探秘、實踐路徑和時代境遇等四大問題,較為深入系統地論證了道德經營的一般邏輯和時代境遇,把企業倫理與企業經營之整合研究推進到新的境界,當之無愧是企業倫理學園又一創新制作,極具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關鍵詞:企業 企業經營 道德經營
南京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張志丹博士的新著《道德經營論》已由人民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該書深深鐫刻著著者近幾年在企業倫理研究方面精研和致思的心路歷程。通閱全書,《道德經營論》的主要成果包括:在企業倫理學與企業經營學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開拓性地提出“道德經營”概念范式,實現了由企業倫理研究向道德經營研究的“問題閾”轉換,在此基點上,聚焦企業主體自身究竟應該如何“用德”、“踐德”,依托跨學科的思想資源,以中國與西方結合、形而上與形而下結合、歷史與現實交融、理論與實踐互涉的“視閾融合”方式,深刻而有力地回答了道德經營的概念解析、原因探秘、實踐路徑和時代境遇等四大問題,較為深入系統地論證了道德經營的一般邏輯(即道德經營的概念、合法性、核心價值、基本價值、關鍵環節、人格范式)和時代境遇(即道德經營遭遇到的責任倫理、人權倫理、財富倫理、信息倫理、時間倫理、空間倫理等突出的時代問題),從而把企業倫理與企業經營之整合研究推進到新的境界。
閱讀過程中特別能激起我內心共鳴的是該書關于道德經營的創新論述。著者在對古今中外關于“經營”一詞進行學理考辯后,認為道德經營是指在經營過程中,企業及其核心利益相關者主張道德價值觀驅動經營活動,從而實現企業的經濟目標與道德目標相統一的戰略性的經營理念和經營模式,以及由此形成的企業經營的行為習慣、內在品質和道德境界。
著者借美國著名經濟倫理學家德・喬治之言,強調企業與道德之間事實上存在著一種深刻的關系,認為企業經營行為必須在行動前預先設定一個道德經營背景,并進而揭示了道德經營所具有的四個鮮明特點:(1)經營主體的多元性:經營(經濟)主體包括企業組織本身和企業的領導者、管理者和員工;(2)經營德性的內在性:它要求義利統一的核心價值、以人為本、誠實守信、公平競爭、保護生態、合理慈善等基本價值,包含底線性的道德要求,也包括高線性的道德要求,同時經營的程序與過程均要符合道德理念的要求,并最終內化為企業經營的德性;(3)經營目的的雙重性,即經濟性與道德性:這就是說,一方面要滿足經濟目的、講求經濟效益,一方面要滿足道德目的、講求社會效益,即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之間的統一以及私利與公益、道德義務與道德權利之間的平衡;(4)經營愿景的戰略性:經濟的非道德性神話絕無經營愿景之戰略性可言,道德經營區別于片面性、權宜性、表面性的經營政策或策略,它堅守道德信念、以道德價值觀驅動企業,從而成為企業的愿景、引領企業永續發展的戰略性的經營哲學。著者認為,道德經營反映了當今時代趨勢的企業戰略構想,同時也是當代經營哲學“升級版”的鏡像呈現。
我認為《道德經營論》一書對道德經營的界定是相當清晰的,對道德經營之特點的論述是非常深刻的,對當代企業經營之戰略走向的揭示亦是十分正確的。遺憾的是,著者未能聯系當代人的發展與生存狀態具體地談談道德經營的必然性、重要性,讀過之后,不免既有余音繞梁之興奮與激動,又有意猶未盡之不安與渴盼。
馬克思在考察人的生存與發展問題時曾經從總體上把人的發展歷程區分為三個階段,歸結為三種歷史形態:(1)“人的依附關系”(起初完全是自然發生的)是人的最初形態;(2)“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構成人的發展的第二大形態;(3)“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個階段”,也是可以預見的最高發展形態。在這里,馬克思所描述的第二種社會形態,就是人對物的依賴性。然而,這種人對物的依賴性卻形成了資本主義社會所特有的商品拜物教或曰貨幣拜物教現象。當代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堅持的利潤最大化邏輯,以及與此相關的諸如極端利己主義的價值取向,“一切為了賺錢,為了賺錢而賺錢”的拜金主義價值取向以及坑蒙拐騙、爾虞我詐等商業和經濟敗德行為無不是商品拜物教的現實表現。
在我看來,當代中國的發展盡管在生產關系方面正處在由人的發展的第二種形態向第三種形態的過渡階段,然而在生產力方面我們必須面對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相比尚有差距的現實。因此,在當代中國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特別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偉大實踐中,作為市場經濟重要主體的企業如何在生產經營過程中超越資本主義企業固有的“經營病”,如何實現承載著向人的發展的第三種形態飛躍的歷史重任必然是一個無法繞開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在現代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是作為具有獨立法人資格并自由、自主地從事經濟活動的經濟實體。固然,追求“最優成本產出比”是企業經營遵循的天然規則,然而,企業又確乎存在于現實的各種社會關系之中,企業在從事以盈利為目的的經營活動中,必然要與其內部和外部的所有利益相關方發生各種各樣的利益關系。正是在這些關系中,內在地包含著一種倫理價值關系,即企業要實現自身的權益,就必須承擔尊重利益相關方權益的責任,同時又必須遵守市場交往關系中的“游戲規則”。因此,企業在追求利潤的同時,必須也應當承擔“社會責任”已日益成為社會的共識,這些“社會責任”包括保護生態環境、節約社會資源、維護消費者權益、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等等。
“企業的本質含義就是經營,說白了就是謀利、賺錢,問題在于如何經營以及如何實現經營的本質含義,這毫無疑問是一個系統工程。”伴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形成與發展,有相當數量的現代企業迅速的成長壯大,在國內國際兩大市場上都具備了很強的競爭優勢。但是回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企業的成長道路,卻是讓人格外的心酸。在“中國制造”以其低廉的成本優勢席卷全球時,其背后卻是或明或暗地存在著一些企業克扣、拖欠工人工資、偷工減料、置員工和消費者的權益于不顧的違法經營行為。尤其是最近幾年,食品安全事故頻繁發生,廣大消費者對企業的信任度、滿意度急劇下降,致使不少企業的經營狀況長期低迷,甚至折戟商海而銷聲匿跡。究其根本,這與許多企業拒斥道德、堅持無德經營理念不無關系。
“道德是永恒的,而財富每天在更換主人。”社會主義企業在未來的成長與發展過程中要進一步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更好的承擔起推動社會進步、促進人全面發展的社會責任,真的應該像《道德經營論》一書所說的那樣,把實行道德經營、提升道德競爭力、做經濟道德人當成是企業經營實踐發展的現實需要。企業經營所創造的財富經受了道德的過濾和潤澤,才能真正的造福于人的全面發展!
作者簡介:
時統君(1971-),男,江蘇東海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原理、醫學哲學。
點擊下頁還有更多>>>關于企業經營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