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utput id="aynwq"><form id="aynwq"><code id="aynwq"></code></form></output>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
  •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label id="aynwq"><dl id="aynwq"></dl></label>
  • 學習啦 > 論文大全 > 論文格式模板 > 2017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意義及影響論文范文

    2017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意義及影響論文范文

    時間: 劉麗859 分享

    2017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意義及影響論文范文

      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展現了大視野、大胸懷和大手筆,2017年5月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小編整理了2017一帶一路高峰論壇論文范文,歡迎閱讀!

      2017一帶一路高峰論壇論文范文1

      《“一帶一路”沿線經濟發展問題研究》

      【摘 要】隨著全球經濟化的不斷發展,我國的各項產業正向多元化、體系化、合作化的方向發展。我國的經濟發展的轉型已經是迫在眉睫。“一帶一路”沿線經濟的發展,成為我國沿線經濟貿易暢通、資金融通等方面的重要內容。“一帶一路”已將成為我國沿線經濟新的發展格局,也為我國在國際上的發展提供了機遇,同時也給我國沿線城經濟在發展的過程中,提出了更高要求。通“一帶一路”的發展戰略不斷的推進,有效的將我國的各個產業提供了發展的機會,也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帶來的新的挑戰。

      【關鍵詞】“一帶一路”;沿線經濟;沿海城市;金融貿易

      近幾年,我國對內的經濟制度的改革和經濟對外開放都面臨著新的挑戰。伴隨著全球金融危機的轉變后,我國對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進行了一系列的改變,傳統的沿線經濟發展模式已經受到了嚴重的限制。另外,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沿線經濟的經濟產業,也相應的發生了一些變化,在沿線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狀態下,使我國的經濟處于高速發展的狀態。主席提出“一帶一路”經濟發展戰略理念,“一帶一路”不僅為我國對外的發展中提供了新的方向,也為我國的沿線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挑戰機遇,更起到了帶頭的組作用。本文就對“一帶一”路沿線經濟發展問題研究進行了分析和闡述,對其發展的優勢即興進行了簡單的介紹,同時也給我國沿線城的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為我國沿海城市的經濟轉移起到了促進的作用,也有效地促進了“一帶一路”的經濟發展戰略的發展。

      一、對我國貿易和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一帶一”路沿線經濟發展戰略,均為一些正在發展中的國家,這些國家具有較多的人口數量,需要較大的經濟市場。但是,在這些國家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由于經濟水平較低,人均消費也是有限的。我國作為發展國家的一大強國,要積極的做好帶頭作用。在建設的過程中,中國與“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將貿易經濟發展中存在弊端在最大程度上見到最低,有效的促進了我國沿海城市的經濟發展。在我國的產業結構中,不僅僅可以大量的生產出物美價廉的生活用品,并且品種也是多樣化,同時也向我國城市供應了先進的技術和設備等。同時在“一帶一路”的沿線發展中,大部分都是新型的經濟體制和發展中的國家,這些國家都處于上升期,它們對公路、鐵路、建材、通訊等產業,都有著不同的需求,這些產業正好是我國產業結構發展中含有的,并且在技術領域中具有一定的先進性。近幾年,我國作為亞洲沿海發展較為快速的國家,也是全球最大的制造業國家。

      二、“一帶一路”的沿線經濟促進了我國合作的道路

      出席在講話中說過,明確的提出了“一帶一路”沿線經濟戰略理念。“一帶一路”沿線經濟是國際間產業經濟合作之路,它不僅僅給我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路徑,也給我國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創造了新的就業率,有效的增強了我國城市的生產力,促進了我國城市經濟風險抵抗的能力。盡管每一個國家都在“一帶一路”的沿線經濟發展的推動下,都有著不同的經濟發展目標。但是,在“一帶一路”的沿線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卻都擁有一個共同的心愿。那就是在經濟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每一個國家都在制定適合自己國家的沿線經濟發展戰略。一般情況下,都是按照本國在“一帶一路”沿線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的實際情況,進行制定發展經濟戰略,這樣可以促進“一帶一路”沿線經濟發展,在我國經濟建設的過程中,可以將“一帶一路”沿線經濟發展戰略,與我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實際情況相結合,這樣的可以有效的調整我國沿海城市在發展過程中的產業結構,同時也是我國在世界的發展過程中,能夠充分發揮中國在發展中國家的優勢,實現我國與其他國家互補的優勢。目前,我國與許多國家都建立了相互合作的機制。

      例如: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中,我國的農業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講話的過程中,明確的提出了中國高鐵建設與泰國大米進行互換的建議,這樣可以有效的促進了我國的糧食在生產過程中的保障,也推動我國與一些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換句話說,我國與一些沿線國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這樣可以使我國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滿足了我國對經濟發展的需要,也促進了我國城市對經濟產業結構的調整,滿足了工業制成品、制造業材料、輕工業產品等產業結構的需要。我國在“一帶一路”沿線經濟大發展的過程中,這也包括能源、交通、農業、金融、旅游等基礎建設,促進了我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的關系,最終實現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促進了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

      三、“一帶一路”沿線經濟發展帶動了我國金融貿易的發展

      進入21世紀,我國的經濟正在高速的發展,使我國的金融行業發展呈現上漲的狀態。在現階段,在我國的經濟的發展過程中,以“一帶一路”沿線經濟發展的理念。在我國金融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要和一些沿線國家進行貿易交易,這樣可以讓我國的貨幣,成為世界貿易交易過程中,主要的交易貨幣。這樣也可以促進我國貨幣在貿易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接受性,不僅僅能促進了我國貨幣走向了世界,也促進了我國金融貿易的發展。“一帶一路”經濟發展戰略在實行的過程中,我國的金融貿易發展的重要經濟理念,并且發展的領域不斷的擴大,有效的促進了“一帶一路”沿線經濟在我國貨幣的貿易交易圈,使我國的金融貿易走向了世界。

      四、促進了我國沿海城市的對外經濟發展

      根據我國相關的部門的調查和統計,我國的外匯儲備量達到3.84萬美元。但是,在信用貨幣的時代,持有大量的外匯儲備,這無疑是對中國的發展帶來的巨大的負擔。目前,我國的儲備外匯的邊緣成本已經超出了實際的收益。在這樣的情況下,面對大量的外匯儲備,我國應當的根據“一帶一路”沿線經濟發展的理念,要引導我國沿海城市的對外發展,這也是我國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新的一輪經濟發展機遇。同時,在“一帶一路”沿線經濟對我國沿海城市對外發揮在那的過程中,有效的幫助了我國解決這一難題,將外匯儲備打造了一條全新的經濟路徑。若是我國沿海城市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將大量的外匯儲備,用于對外投資項目的發展,這無疑是將中國對外的金融產業從外匯的儲備、投資等金融產業結構進行了有效的轉變,實現中國對位輸出資本和投資實體經濟的模式。在“一帶一路”沿線經濟發展戰略的推動下,我國加強了對沿海城市經濟的對外發展,也為我國的經濟國際經濟發展中占有一席之地。

      五、結束語

      通過以上綜合論述,本文對“一帶一路”沿線經濟發展進行了簡單的介紹。古代的絲綢之路,增強了國內的發展,促進了當時的經濟效益,留給我們的是寶貴的歷史。但是,在“一帶一路”沿線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為我國提供了全新的發展機遇,對我國的產業結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整,促進了我國沿海城市的對外經濟發展。同時,也促進了我國與一些“一帶一路”沿線經濟發展國家的經濟合作關系,在合作的過程中,尋找共同的經濟發展目標,在“一帶一路”經濟發展的戰略背景下,我們可以相信中國在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狀態下,以高速的發展狀態進行,我國的經濟產業結構可以在國際發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同時,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也促進了我國沿海城市的經濟發展,并且讓我國的經濟出逐漸的成為世界發展中的強國

      參考文獻:

      [1]王志峰,張凱博,劉冬.“一帶一路”沿線經濟體銀行業整體發展環境及風險評估[J].國際金融,2015,05:40-46.

      [2]鄒嘉齡,劉春臘,尹國慶,唐志鵬.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格局及其經濟貢獻[J].地理科學進展,2015,05:598-605.

      [3]張海霞,李季鵬.“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融資環境和我國外貿發展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5,17:1-3.

      [4]李曉,李俊久.“一帶一路”與中國地緣政治經濟戰略的重構[J].世界經濟與政治,2015,10:30-59+156-157.

      [5]巴曙松,王志峰.“一帶一路”沿線經濟金融環境與我國銀行業的國際化發展戰略[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5:38-49.

      2017一帶一路高峰論壇論文范文2

      “一帶一路”與以中國為核心的國際價值鏈體系構建

      內容提要 在過去30多年改革開放過程中,中國有效地承接了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進入以轉型升級帶動經濟持續發展的階段,并正從全球價值鏈低端向中高端攀升,但總體仍處在發達國家為主導的價值鏈環流的低端水平;而在中國不斷擴大海外投資的背景下,中國產業的國際價值鏈布局正在深入進行,形成了以中國為樞紐的全球雙環流價值鏈的初步格局。 “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提出,將有利于推動以中國為核心的國際價值鏈的形成,把依靠發達國家的“外圍”關系轉變為以中國為“核心”的主導關系。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產業鏈合作,打造自身國際價值鏈,幫助發展中國家推動工業化,并提高中國產業國際位勢,將形成共同發展的新地緣經濟態勢,促進全球經濟治理格局的平衡。

      關鍵詞 一帶一路 國際價值鏈 雙環流 產業鏈合作

      〔中圖分類號〕F75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47-662X(2016)05-0029-06

      “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發展是迄今為止中國國際區域合作中最重要的倡議,也是中國“十三五”規劃的重要內容,是中國未來開放發展的重要舉措。其中,“一帶一路”合作建設以國際產能合作、中國企業“走出去”為主。2015年5月16日,國務院印發《關于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的指導意見》,提出裝備制造和國際產能合作,將對 “一帶一路”的實施起到推動作用,促進從中國產品輸出向產業輸出轉變,同時列舉了電力、鋼鐵、有色、建材、輕紡、化工、航空航天、汽車、鐵路、工程機械、通信、船舶和海洋工程等12個重點行業,以非洲國家和亞洲周邊國家為主要方向進行產能國際合作。國務院:《關于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的指導意見》,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5/16/c_1115304415.htm.2015年5月19日,國務院印發的《中國制造2025》文件也提出,落實“一帶一路”戰略部署,一方面可化解傳統產業的優勢富余產能,促進其邁進全球價值鏈的中高端;另一方面可推動重點產業國際化布局,推動功能升級和全球價值鏈轉換,鼓勵高端裝備、先進技術向境外轉移。《國務院關于印發〈中國制造2025〉的通知》,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finance/2015-05/15/c_127817932.htm. “一帶一路”建設擔負著中國產業國際合作與轉移的重要任務。以往的國際產業轉移,往往是由發達國家主導的,尤其是二戰以來,發達國家的制造業向發展中國家不斷加速轉移,形成了發達國家主導的全球價值鏈。如今,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戰略也在推動中國與相關國家和地區的產業轉移與產能合作,成為中國布局國際價值鏈的平臺。

      一、“一帶一路”有助于推動以中國為樞紐的雙環流價值鏈體系形成

      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中國依托自身廉價的勞動力、土地等資源,主動承接來自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制造業轉移,從生產者驅動型價值鏈的低附加值環節做起,積極把握模塊化生產帶來的全球價值鏈、產業鏈重構的契機,張輝:《全球價值鏈動力機制與產業發展策略》,《中國工業經濟》2006年第1期。實現了制造業的規模化生產能力和產業配套能力,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企業,促進了產業結構全面升級和轉型。

      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發達國家作為世界增長級的作用大大減弱,以中國為代表的金磚國家在全球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越來越明顯。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中國對外投資速度和規模的不斷增加,中國也在不斷通過產能國際合作打造自身的利益環流,從而初步形成以中國為樞紐的“雙環流”價值鏈體系。一個環流是中國與發達經濟體之間以產業承接與分工、貿易、投資、資本間接流動為載體形成的價值循環體系,另一個環流是中國與發展中經濟體之間以貿易、直接投資為載體形成的產能國際合作循環體系。在第一個環流中,發達國家是主導,中國仍處于較低的位勢,處在產業鏈的低端,從事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的活動,競爭優勢容易流失,仍需不斷努力向價值鏈上游攀升;在第二個環流中,中國憑借著龐大的制造能力和產業配套能力、適中的技術標準和技術水平、雄厚的外匯儲備和資源調動能力,不斷加大與發展中經濟體的經濟合作,布局中國的產業全球價值體系,中國處于該價值環流的高端位勢,在全球范圍內不斷調整自身產業結構,實現與發展中經濟體的互利共贏。在這兩個環流體系中,中國越來越成為鏈接發達國家與亞非拉欠發達國家的中間節點和樞紐點。

      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中國在融入全球價值鏈的基礎上,亟需重構基于供給側和需求側需要的雙環流價值鏈結構,也就是將依靠他國的“外圍、受控”關系升級為中國主導的“核心、控制”關系,由在全球價值鏈中的“承包、接包”關系升格為“發包”關系,由價值鏈的低端上升為高端,由“打工者”轉變成“老板”。顯然,這是一場關系到中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革命性變革。如圖1所示,“一帶一路”既為實現以中國為樞紐點的雙環流價值鏈體系,尤其是以中國為主導的第二個價值鏈環流提供了發展平臺和空間,也為中國從區域大國向世界大國轉型、構建適宜自身發展的全球經濟治理機制提供了發展路徑。

      通過“一帶一路”發展重構基于現代產業體系和沿線國家市場需求的雙環流價值鏈,是要基于中國經濟發展需要和相關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工業化需要,重新調整與沿線相關國家之間的經貿產業關系,整合中國企業賴以生存的資源和快速發展的產業關聯、循環體系,打造契合“一帶一路”區域的價值鏈治理結構,奠定中國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基礎。在全球價值鏈融合的平臺上搭建雙環流價值體系,不是要放棄已有的全球需求和市場份額,而是從發達國家引領中國轉化為中國引領發展中國家融入全球價值鏈,開拓市場范圍和需求,提高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作出這一結論的主要依據是:

      首先,“一帶一路”涉及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市場需求巨大,發展潛力誘人。中國目前許多產業具有龐大的優勢富余產能,尤其是在一些傳統產業,在新常態下單靠中國的市場難以吸收化解,而這些產業對于“一帶一路”沿線正處于工業化進程中的發展中國家而言,是其發展的必需。因此,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為重點構建新的價值鏈體系,顯得尤為重要。   其次,“一帶一路”沿線的諸多國家屬于發展中國家,處在工業化初期或中期階段,工業化發展水平均低于我國,產業發展的資本缺乏,吸引外資和爭取外援需求強烈。而中國多年來形成的龐大制造業產能、優良的制造業配套能力、適中的產業技術標準和相對過剩的產業資本對于這些國家具有強大的吸引力,有利于我國在這些國家形成產業分工體系,規劃產業鏈布局。

      第三,全球金融危機之后,大多數發達國家仍處于弱復蘇階段,經濟實力不足,且囿于本國的體制無力對發展中國家進行大規模的投資和援助。同時發達國家在經貿和產業領域中的高標準,對于“一帶一路”上的多數不發達國家而言也難以適應。而中國與發展中國家有共同發展的愿望,具有大規模的投資和援助能力,以及處于中等水平的產業技術標準,恰恰能為“一帶一路”沿線發展中國家提供重要的外部資源和動力。鐘飛騰:《“一帶一路”產能合作的國際政治經濟學分析》,《山東社會科學》2015年第8期。

      第四,中國外向型經濟快速發展已有30余年基礎,企業也具有相對熟練的國際市場運營能力,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有著良好的經貿交流基礎,積累了諸多開發經驗。

      二、中國與“一帶一路”發展中國家的價值鏈利益環流

      遵循經濟學中的“位勢論”,世界各個國家都擁有獨特的資源吸引力和比較優勢,將在經濟競爭、合作中居于某一位置。處于不同位勢的兩個同領域國家,具有不同的資源吸引力,高位勢國家吸引力更強,經濟資源由低位勢國家流入高位勢國家,通過資源的內化和重新整合,提升高位勢國家綜合競爭力,進而向更高位勢邁進。低位勢國家借助資源輸出與國際合作,也不斷增強本國競爭力,形成比較優勢及后發優勢,與高位勢國家實現“雙贏”。張麗平、藍慶新:《以資本運作推動“一帶一路”的互聯互通建設》,《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1期。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全球經濟中心由大西洋轉移到太平洋,作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第二大經濟體及新興工業化國家的代表,中國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突飛猛進,影響力不斷提升,在“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區域具有較高的位勢。而“一帶一路”沿線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工業化進程緩慢,經濟發展滯后,位勢相對較低。因此,以中國為核心的“一帶一路”利益環流的形成能夠充分發揮不同位勢國家的比較優勢,實現多層次、寬領域的區域經貿合作,促進多邊利益的最大化。

      在“一帶一路”發展中國家中,東盟-中國的經貿合作是亞洲地區最活躍的,東盟是中國的第三大貿易伙伴,中國也是東盟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在當今全球貿易疲軟之際,東盟與中國的雙邊貿易卻穩步增長,在加工制造、農產品、消費品、海洋資源等領域的合作促進兩國貿易額迅速提高,2014年達到4721.62億美元,同比減少1.71%,但仍是2001年的13倍多。數據來源: 2015年《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對東盟的投資持續高速增加,2014年達到58.8億美元,累計投資總額為352.1億美元,數據來源:《2014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2015年更是在2014年基礎上增長了607%。《商務部召開例行新聞發布會(2016年1月20日)》,商務部網,http://www.mofcom.gov.cn/xwfbh/20160120.shtml,2016年1月20日。作為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第三大目的地,中國與東盟已經初步形成跨國生產網絡,并逐步融入全球產業轉型升級浪潮中。在東盟農業生產、基礎設施、服務業、加工制造業等領域,中國企業開發了許多投資合作項目,投資范圍不斷延伸。在貿易和投資不斷增長的基礎上,中國還與東盟各國加強了金融合作,設立投資合作基金,為東盟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和融資便利。南亞國家一方面是中國對外承包工程的重要聚集地;另一方面也是中國優勢富余產能的重要承接地,還是實現中國能源安全和國家安全戰略的重要基地。如當前中國為主導的中巴經濟走廊建設,開發巴基斯坦瓜達爾港、興建中巴鐵路,使中國能夠繞過馬六甲海峽,開辟一條從印度洋到中國西部的國際物流通道,海上絲綢之路與絲綢之路經濟帶相聯通,可以促進中國富余產能(如鋼鐵水泥)等轉移,也可以促進中國基礎設施建設(如高鐵)和新能源(如風電)等優勢產能的擴張,推動相關區域發展中國家經濟合作,提升中國在南亞及印度洋地區的影響力。西亞、中亞國家是中國資源戰略部署的關鍵區域,通過建設油氣輸送管道,深化雙方油氣資源合作,不僅為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提供資源保障,更有利于該地區化石資源優勢的開發,雙邊由此搭建起互利共贏的環流機制。

      中國與非洲的利益環流主要表現在雙邊投資及貿易、對非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等領域。進入21世紀,中非貿易持續高速發展,2008年突破1000億美元,2015年達到1790.3億美元,比2008年的1068億增長了67.63%,中國連續六年是非洲的最大貿易伙伴。中非貿易中,中國主要向非洲出口紡織服裝鞋帽產品、輕工產品和機電產品,這些產品物美價廉,受到非洲消費者的歡迎,滿足非洲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非洲則以其具有的原材料、礦產品、能源、初級產品等資源比較優勢,向中國大量出口相關資源產品。原油是非洲出口中國的第一大商品, 2012年非洲原油出口中國數量首次超越美國,中國成為世界上進口非洲原油的最大經濟體。2015年,中國從非洲進口了1627.8億元的原油、233.1億元的鐵礦砂和239.2億元的鉆石。數據來源:海關信息網,http://www.haiguan.info/.在投資方面,中國不斷增加對非洲的投資數額,興修電網、水利、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扶助非洲國家社會經濟發展,通過與非洲國家合作開發建設能源、礦產、鐵路等項目,深化雙邊經貿合作。2004-2014年,中國對非洲直接投資存量的年均增長速度超過50%,2014年累計投資存量為2460億美元,數據來源:《2014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對非投資排名前五的行業分別為制造業、采礦業、建筑業、金融業、農業,投資主要集中在蘇丹、阿爾及利亞、贊比亞、尼日利亞、南非等國,而2015年1-6月,中國對非洲的直接投資額為11.9億美元。④《商務部召開例行新聞發布會》,商務部網,http://www.mofcom.gov.cn/xwfbh/20151117.shtml,2015年11月17日。目前在非投資的中國企業已超過兩千家,增加了相關國家和地區的稅收,帶動了就業,推動非洲經濟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勞務合作與承包工程亦是中非經貿合作的一大亮點,2015年一季度,中國企業在非洲的工程承包新合同額為231.1億美元,同比增長49.4%,截至2015年底,中國企業累計在非簽訂的工程承包總額超過4700億美元,④中國企業在尼日利亞、埃及、毛里求斯等投資開發的工業園區已成為非洲工業化的孵化器。作為非洲最有實力的承包商,中國企業帶來了先進的設備、技術和充足的資金,對非洲員工進行了有效培訓,直接降低了非洲基礎設施建設成本,正在逐步改善非洲基礎設施落后面貌。經過長期合作,中非價值鏈體系已經初步形成,中非經貿合作已進入多層次、多元化、全方位的發展新格局。   隨著2003年中東歐進入經濟增長新周期,中國與該地區的經濟貿易往來日趨增多,雙邊利益環流也在合作過程中逐步形成和完善,良性互動、互利雙贏的新局面日漸呈現。中國與中東歐進出口貿易額由2003年的87億美元增至2015年的1223.89億美元。數據來源:中經網海關月度庫。中國是中東歐地區重要的出口目的國,已在16個中東歐國家出口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賤金屬及制品、機電產品、塑料橡膠、食品飲料是中東歐出口中國的重要產品;同時中國也是中東歐國家主要進口來源國,機電、化工、紡織服裝是中東歐國家進口中國主要產品;中東歐國家工業經濟基礎較好,勞動力素質較高,政治社會比其他發展中國家穩定,投資環境較好,成本較西歐發達國家低廉,且基本上加入了歐盟或與歐盟簽訂了自由貿易區協定,到中東歐投資可以打上“歐洲制造”標簽,進入歐盟市場,因此吸引了大量中國投資。截止到2015年底,中國在中東歐國家投資已超過50億美元,《商務部召開〈中國-中東歐國家投資貿易博覽會〉專題新聞發布會》,商務部網,http://www.mofcom.gov.cn/xwfbh/20151117.shtml,2015年6月3日。投資覆蓋了中東歐所有國家,涉及家電、化工、機械、新能源、物流、農業等,中國在所有國家的年投資額和承包工程額超過1億美元。中國還建立了中國-中東歐“100億美元專項貸款”和中國-中東歐投資合作基金,用于中國企業投資項目和承包工程融資。中國-中東歐經貿合作方式不斷創新、合作范圍不斷擴充,必將夯實和完善雙邊利益環流持續循環機制。

      由于較高位勢的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相關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建立起雙向循環利益環流,促使這部分區域與中國形成緊密的利益連接機制,初步建立起協調一致的利益網絡,將促進以中國為核心的雙環流全球價值鏈的形成和開放型經濟新局面的形成。

      三、“一帶一路”戰略下以中國為主體的國際價值鏈體系的打造策略

      推動中國為主體的國際價值鏈體系構建是當前中國開放型經濟發展的重要目標。盡管中國在“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地區已經初步形成了利益環流,但是距離打造中國核心的國際價值鏈體系仍存在較大差距。因此需要大力推動“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靈活處理各種關系,推動產業“走出去”、標準“走出去”。

      首先,以模塊化為基礎推動制造業“走出去”。為了突出核心優勢、降低成本,結合比較優勢,可以將一些在國內相對附加值較低、非核心的制造業生產模塊外包給“一帶一路”沿線的發展中國家,充分利用沿線國家的勞動力優勢和市場潛力,提高生產效率,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通過模塊分解,中國制造業致力于開發核心技術模塊,增加核心模塊的附加值,不斷強化和鞏固核心模塊的控制地位,占據價值鏈的高端環節,形成中國“智”造優勢。同時,中國可以在充分了解沿線各國資源優勢、生產制造能力的基礎上,協調價值鏈成員國共同為客戶提供更加豐富的產品服務組合,集合所有成員國的力量吸引更多的客戶,增加每個經濟體的業務量,促進其形成規模經濟,推動工業化進程,實現互利共贏。最終通過價值鏈條的緊密分工合作,深化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間的經濟關系,進而形成利益共同體。

      其次,促進對“一帶一路”國家產業轉移中的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全球化,可以發現,當前產業邊界日趨模糊,服務業逐步滲透并融入制造業,融合服務業和制造業特征的產業新業態已經成為產業經濟發展的新形勢。劉中偉:《東亞服務生產網絡的演進與變遷――基于全球價值鏈的視角》,《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4期。打造中國為核心的國際價值鏈,需要向“一帶一路”沿線發展中國家進行制造業轉移的同時,也應注重對能夠為制造業提供支持的各類服務業的產業轉移,根據價值鏈中職能等級的差異,從生產制造擴展到產品定位、設計開發、技術服務等生產性服務環節,持續進行跨國配置,形成遍布“一帶一路”乃至全球的服務生產網絡。當前應注重對有條件的“一帶一路”國家(如金融體系相對穩定、中國基礎設施投入較多、人員素質較好的國家地區)加大金融、物流、科技服務、商貿服務等行業的投資。

      第三,促進中國標準“走出去”。盡管相較于發達國家,中國標準仍處在較低的水平。但對于工業化水平較低的“一帶一路”沿線的許多不發達國家,中國標準仍然是較為適用的標準,中國工業化發展的模式和經驗也是這些國家學習的榜樣。尤其是中國加大對這些國家的投資和援助力度,更是在推廣中國標準方面具有一定的話語權。因此,要全面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在標準化方面的合作和互聯互通,積極推進標準互認,重點推廣鐵路、電力、鋼鐵、有色、建材、輕紡以及工程建設等領域的標準“走出去”,從而更好地支撐我國產業、產品、技術、工程等“走出去”,服務于以中國為核心的價值鏈打造。

      第四,以“一帶一路”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為先導促進國際產能合作。適應發展中國家需要,加強對“一帶一路”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投資參與的力度,尤其是采用PPP模式和BOT模式,頗受發展中國家歡迎,這對規避對外投資政治風險、帶動中國出口貿易和產業升級,提升中國經濟發展質量和國際影響力十分有益。增強對“一帶一路”沿線發展中國家區域基礎設施的投資和援助力度,促進中國裝備制造業和鋼鐵、建材等相關產業產品的出口,消化過剩產能,進而擴大相關行業的海外投資布局,多方位打造境外經貿合作區、境外中國開發園區等,為產業鏈條的集群式轉移和打造以中國為核心的國際價值鏈提供良好環境。

      第五,突出企業合作,協調各方利益,有計劃、有步驟地開拓“一帶一路”沿線發展中國家市場。當前,“一帶一路”區域許多發展中國家運用政策、法律等手段逐漸強化國內企業對資源的控制力,實行國內企業聯手國外企業合作開發資源的模式。中國也應注意到這一點,突出中國企業與東道國企業的合作舉措,堅持“資源增量共享”和“淡化政治”原則,盡可能地利用東道國本地公司的優勢。由于“一帶一路”上許多國家曾是發達國家的殖民地,盡管它們已經取得獨立,但是發達國家仍對其具有影響力和較強的控制力,中國公司在進入這些國家市場的初始階段不可避免會受到發達國家的阻礙,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仍未完全消除,發達國家在發展中國家市場上擴展往往缺乏資金,處于有心無力的狀態,但是又不甘心喪失自身的傳統地位,面對中國資本的進入,如果不能參與,往往會發動自身控制的社會和政治力量制造麻煩。因此,在開發“一帶一路”相關發展中國家市場時,中國企業可以考慮與發展中國家當地企業和發達國家企業建立利益共同體,構建中國商品與資本、發展中國家資源與勞動力、發達國家技術與管理的協調發展機制,探索與發達國家尤其是“一帶一路”涉及的發達國家在開拓發展中國家市場的合作模式,這樣不僅能保護自身合法權益,降低投資風險,而且能有效回避發達國家在東道國設置的發展阻礙,及由于東道國政局動蕩帶來的消極影響,從而保障國際價值鏈的順利打造。

      四、結論

      總之,“一帶一路”是中國在全球價值雙環流結構中,構建以中國為主導的國際價值鏈體系的重要平臺。在此平臺上,中國將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產業鏈合作,打造中國為核心的價值鏈,這不是簡單地轉移過剩產能,而是基于當前世界經濟和全球治理發展格局進行的和平崛起與全球和諧發展戰略。一方面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自主發展能力,開展與中國的產能合作,促進其工業化發展;另一方面也推動中國的自主創新,通過價值鏈的打造,平衡全球經濟治理與社會治理,從而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實現國際互利共贏。同時,圍繞“一帶一路” 打造以中國為核心的全球價值鏈絕不是一個短期行為,而是一項長期性、全局性的戰略安排,中國將借此機會實現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躋身中等發達國家行列,也將向相關發展中國家轉移部分產業,培植國際價值鏈和價值網絡,拓展全球市場,形成與“一帶一路”區域協同發展的新地緣經濟態勢,實現中國的和平崛起。

      作者單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


     看了“2017一帶一路高峰論壇論文范文”的人還看了:

    1.2017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意義

    2.2017一帶一路心得體會范文

    3.2017一帶一路心得體會

    319521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午夜dy888| 狂野欧美激情性xxxx在线观看| 朱竹清被吸乳羞羞漫画| 成人国产激情福利久久精品|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久| 久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igao视频网站| 荫蒂添的好舒服视频| 欧美日韩中文视频| 引诱亲女乱小说录目伦|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99久久99久久精品免费观看| 美女范冰冰hdxxxx| 欧美一区二区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免费| 偷自拍亚洲视频在线观看99| s女m男调教337799| 色综合久久伊人| 樱桃视频高清免费观看在线播放| 国产福利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在线播放| 丰满白嫩大屁股ass|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6| 曰皮全部过程视频免费国产30分钟| 在线成年人网站| 亚洲欧美成人在线| 窝窝视频成人影院午夜在线| 最近中文字幕mv高清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日韩专区| 人久热欧美在线观看量量|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网| 精品国产免费人成网站| 无码任你躁久久久久久老妇| 史上最新中文字幕| 久久久国产精品亚洲一区| 国产caowo13在线观看一女4男| 日本高清xxx| 国产小视频在线看|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狠狠爱天天综合色欲网| 天天操天天操天天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