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高專院校轉型過程中的教師發展研究論文
按照國家規劃,到2020年??茖哟蔚母呗?a href='http://www.al4al.com/biyeji/' target='_blank'>畢業生人數將大幅度增加。。高職高專培養高質量人才對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創造更大人才紅利,促進就業和改善民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都具有重要意義。
今天學習啦小編要與大家分享的是:高職高專院校轉型過程中的教師發展研究相關論文。具體內容如下,歡迎參考閱讀:
高職高專院校轉型過程中的教師發展研究
一.民族地方高職高專院校面臨的危機及選擇
1、民族地方高職高專院校面臨的危機
在中國的大地上,伴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發展,民族地方高職高專院校既獲得生存和發展的機會也在大發展中逐漸失去發展的空間。一方面民族地方高職高專院要在高等教育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中,上下求索、艱難前行,探尋出符合自身生存與發展的最佳路徑;
另一方面,它們更要承擔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時代重任,發揮好為當地輸送合格的應用型人才、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特有功能,為我國邁向制造強國的行列培養出高學歷的技能型人才。
2014年6月6日,國務院發布了《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了職業教育的目標:“到2020年,形成適應發展需求、產教深度融合、中職高職銜接、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體現終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到2020年,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達到2350萬人,專科層次職業教育在校生達到1480萬人,接受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學生達到一定規模。從業人員繼續教育達到3.5億人次。”民族地區高職高專院校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新機遇但同時高職高專院校在高等教育系統的塔底,在高等教育中處于劣勢位置。高職高專在與轉型的本科院校的競爭中可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2、轉型提升發展―民族地方高職高專院校的必然選擇
高等職業學校簡稱高職、高等??茖W校簡稱高專,都是專科(大專)層次的普通高等學校。作為傳統的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職業教育大發展的時期是否存在轉型提升發展呢?
民族地區的高職高專院校在職業教育中存在各方面問題,具體體現在:培養模式不完善;沒有形成成熟的培養人才模式;辦學特色不足,招生生源不足;經費不足,教學設備陳舊;符合實際教學的教材缺乏;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沒有保障;沒有按照社會需求設置專業就業率不高; 社會對學生認可度不高及師資隊伍建設滯后,教師發展不足等問題。面對問題,高職高專院校的轉型發展勢在必行。
民族地方高職高專院校轉型是指在面臨生存環境變化時,主動對自身內部的結構和要素進行調整和變革,通過轉型變革適應環境變化,獲得良好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實質上,民族地方高職高專院校的轉型并不是像本科院校的方向的轉變,而是高職高專學校為實現自己的競爭力提升而進行的自我完善過程。民族地方高職高專教育就是解構原有組織和要素,重構新的組織和要素。
二.民族地方高職高專在轉型發展的核心―教師發展
按照國家規劃到2020年??茖哟蔚母呗毊厴I生人數將大幅度增加。是否能實現國家制造大國的目標的關鍵是畢業生的質量而不是數量。高職高專培養高質量人才對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創造更大人才紅利,促進就業和改善民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都具有重要意義。面對國家的要求,時代的召喚,民族地區高職高專院校突破現實的重重危機,進一步提升學校內涵建設,最終實現高職高專畢業生質量的提升是各個高職高專院校必然要承擔的歷史使命。
所有學校內部結構凡事阻礙學校提高畢業生質量的都應該變革。所有一切的變革的突破點在于“人”,在于高職高專教師這個群體素質的提高和發展。借由教師的轉型發展引爆學校內涵建設轉變:辦學思想理念的轉變、教學水平的提高、人才培養模式轉變,畢業生質量的提高。
民族地方高職高專在內涵發展中教師轉型發展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點;只有解決好教師發展問題,才能推進民族地方院校的轉型發展。然而,民族地方院校的教師發展現狀不容樂觀。
一是“老教師”學歷普遍較低、有的甚至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學習主動性差,知識老舊。
二是“新教師”主要是近年畢業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他們基本在普通本科的教育模式下成長,無形中將本科教育方式用于高職高專教育。
三是高職高專院校的“外聘教師”(兼職教師)雖然行業知識豐富但對于教學還有很多不適應。四是所有教師課堂教學模式單一,教師教學水平有待提高。
事實上,對于民族地區高職高專院校的內涵轉型而言,教師隊伍是承擔內涵轉型建設的主體,是學生質量提高的前提和保障,教師發展了,才能為轉型的進程與方向提供保障,如果教師不發展,無法引爆學校內涵建設轉變逐步實現。
三.民族地方高職高專院校教師轉型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民族地方院校教師教學轉型發展“先天不足”
教師轉型不僅僅是由教師的角色轉換,更是對教師群體原有的教學知識、教學手段、教學觀念等各方面的轉型,對民族地區的高職高專教師來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從三個方面來看:
一在教學理念上,要求教師既要克服高職高專院校是本科培養目標的壓縮,也要防止將高職高專教育作為中職教育的簡單延伸,合理界定高職高專的位置并培養教師相應的教學理念是高職高專建立正確教育理念的關鍵;
二在知識能力結構上,教師轉型發展要求教師從單純的“理論型”教師向“應用型”轉變。具體來說,就是高職高專教師不僅需要像本科院校教師一樣努力鉆研專業理論;更需要結合行業企業實踐經驗開展實踐研究并貫穿于教學環節。
三在職業信念上,堅持培養教師產教融合的教育觀念。通過教師自身下企業鍛煉、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加強教師的實踐技能加強與行業、企業之間的聯系。
教師轉型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它事關學校人才培養模式的轉型,和民族地方高職高專院校內涵建設息息相關。民族地方高職高專院校地處偏遠,大部分教師與其他學校相比教師掌握了的學科知識基礎,但對于其他學科卻知之甚少,學校專職教師理論富余而技能不足;外憑教師技能有余而理論不足,教師的知識結構比較單一,知識面狹窄,理論應用性較差,教學方法多以單一的理論講授為主,少與學生互動,對專業不自信,自我效能感低;對專業發展的認識和理解不深、不透。在學校轉型發展的過程中對民族地方高職高專院校的教師來說,專業轉型、知識轉型、教學方法轉型的的任務比較艱巨。
2、民族地方高職高專院校教師發展“后天政策補養不足”
民族地方高職高專院校的教師教學發展在先天不足的情況下同時面臨后天政策補養不足的危機。就拿培訓這種作為提升教師教學能力的形式來說,培訓名額和培訓任務通常由主管部門分配到各高校。從學校的隸屬關系來看, 擁有進修機會的教師占該類教師的比例,教育部直屬院校培訓機會最多、中央其他部委院校其次、地方院校最少;從學校所在地區來看,華東機會最多、華北、華南其次,西南、西北、東北最少。
教師培訓作為一種資源在分配過程中存在差別,民族地方高職高專院校在分配中處于劣勢,阻礙了民族地區課教師的發展。民族地方高職高專院校由于培訓對象廣泛性不足,受益者覆蓋面小的狀況影響民族地方高職高專院校教師教學很難將教學內容最快的達到規范性與自由性的統一,趣味性與理論性的結合,從而影響教學水平的提升。
3、教師教學發展效果差
民族地方高職高專教師在轉型過程中專業知識得不到及時更新,這些老師雖然專業領域掌握了相對穩定的系統化知識,學科的知識已經掌握,但對學科知識前沿和學科發展中的新提法、新理論沒有得到及時更新。這些教師所接受新理論、新提法培訓已經是輾轉多次的理論培訓,民族地區高職高專院校教師對新理論、新提法吃的不透,深入不夠。民族地區高職高專教師在轉型中教學方法的轉型不足。
拿信息技術的使用來看,民族地區高職高專教師基本已經具備信息技術使用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但這些基本的信息知識和技能對教學所起到的作用究竟是好是壞?不僅不促進,有時甚至是干擾。就像制作ppt,每個教師都會做,但是做得好的少,有的老師將ppt當成了電子黑板,照搬照讀,將教學方法更新轉型簡單化、刻板化。
民族地方高職高專院校在學校轉型過程中面臨許多挑戰,提升民族地區教師的教學水平以適應轉型帶來的沖擊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政府、學校、個人多方位協調才能解決民族地區教師轉型發展問題。以教師個人為本位,激勵教師個人發展的動力。教師在專業發展過程中遇到各種各樣的實際困難的解決根本上是需要民族地區高職高專教師在思想上不斷加強自我發展的意識和動力,在自我發展中多投入時間、精力和不斷探究如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學校為平臺,為教師搭建發展的舞臺。教師個人的發展離不開學校平臺的搭建。通過學校出臺相關鼓勵教師轉型發展的政策,鼓勵教師不斷提升自己。通過學校相關政策的制定讓老師想要提升自己,敢于提升自己,不斷提升自己。以國家政策為導向,積極爭取政策傾斜。國家對民族地區的政策傾斜有利于解決民族地區師專教師先天不足,轉型難度大的問題。
民族地方高職高專院校的轉型是內涵的轉,內涵的變,響應時代號召而做出的自覺選擇,在自身完善和蛻變過程中必須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氣魄和膽量來面對變革中的困難和問題,民族地方高職高專院校只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和特點才能在轉型中實現學校的良性運行,民族地方高職高專院校教師轉型也并非可以隨性而為,毫無目的的隨意轉變,只有在學校頂層設計的指導下,圍繞學校的目標實施教師發展,才能夠使教師轉型發展成為民族地區高職高專院校內涵轉型的引擎和推動力。教師轉型發展作為民族地區高職高專院校變革因素中最主要的部分,不斷推動學校各個層面轉型和各項制度的變革;是決定民族地區高職高專院校轉型發展是否成功關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