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發展的畢業論文
教育發展的畢業論文
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教育發展與經濟增長有著密切的數量關系,我國教育發展為經濟增長培養了大量的人才,經濟增長又為教育發展提供了物質保障,兩者相輔相成。下文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于教育發展的畢業論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教育發展的畢業論文篇1
淺論會計教育的改革和發展
1.會計教育的改革和發展
會計教育改革主要伴隨會計學科的發展及教育學科的不斷建設發展而深入。從會計學科的發展來看,近三十年來經歷了一個脫胎換骨的變化。它從適應于計劃經濟時代以獨立的中國國家化為主體特征的會計學科,發展成為適應于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以國際趨同為主體特征的會計學科。這一變化,經歷了1992年頒布1993年實施的統一企業會計制度的改革、2000年頒布2001年實施的統一會計核算體系的改革與2006年頒布2007年實施的以國際趨同為目的的會計核算體系的改革。由于會計改革的力度大、時間周期快,會計教材的更新顯得較為滯后。為適應這一會計變革的需要,會計學科建設中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重編和修改會計教材,使會計教育的內容跟上會計改革的步伐。
從教育學科的發展來看,教育部門推行了以教育教學的合格評估或水平評估,以教育教學改革課題立項的方式推動著教育教學的發展。在這一形式的推動下,會計教育教學改革體現在重點會計學科建設、優質會計專業建設、精品課程建設、會計重點實驗室建設、會計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的建設、會計專業特色建設等等的具體項目,將會計教育教學改革轉化為一個個的科研課題來完成,使會計學科及其會計人才的培養有了一個質的變化。
2.會計學科的發展
在我國會計學科建設起步較晚,20世紀80年代前,嚴格地說,我國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會計學科建設,80年代以后,我國才真正開始注重理論研究工作,學科建設也才起步,直到90年代初,我國會計界才對會計學科體系進行有益的思考和探索,之后會計學科建設才在本科院校內開展。在廣西,會計學科的研究一直處于一種較落后的發展平臺上,21世紀前,基本無會計學科建設。進入21世紀后,一些本科院校才逐步重視起會計學科的建設,直至2006年,廣西財經學院的會計學科成為省級的重點建設學科。
3.會計教育改革與會計學科發展思路
3.1會計學科的建設應具有地方特色并為區域經濟建設服務
會計學科建設應遵循“特、獨、需”的原則,選擇對國家、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有重大影響的特有、獨有、需要的研究方向進行培養和扶持。在廣西,該學科的建設要根據國家對中國—東盟經濟貿易的發展戰略和北部灣經濟的發展戰略,以服務廣西區域經濟、服務北部灣經濟為已任,理論聯系實際,緊密與地方財政、稅務、審計和廣西大、中、小企業聯合,服務地方經濟,特別是為北部灣經濟服務,為發展中國—東盟經濟培養專門人才服務。在不斷摸索和創新中,凝煉獨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如會計政策、制度比較應用方面,應積極研究我國會計準則的新變化,開展中國—東盟會計比較研究;選擇成本工程及廣西各大中型企業為研究對象,開展財務成本工程研究,或在審計監督保障系統研究及應用方面研究我國新的審計準則方面的改革,并側重于績效審計方向的課題研究。學科形成的研究成果,會對廣西區政府的戰略決策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3.2要利用學科建設基地擴充會計教學科研的空間
會計學科的建設,還要通過學科建設基地的建立來擴充會計教學科研的空間。學科建設基地的建立有多種方式,對于會計學科來說,可以是專業實驗室,可以是校外學科研究基地。對于會計專業實驗室,它除了在會計專業的教學實踐中發揮重大的作用外,也為學科研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場所。校外學科研究基地更是會計學科發展的重要依托和課題研究、人才培養的重要平臺,學科建設點要充分發揮會計學科的應用功能,積極探索學科建設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機制和途徑,加強與地方政府、企業的合作互動,共建學科研究基地,將這些企業的財務成本管理經驗作為學科建設的源泉。
3.3會計學科建設中要注重專業的特色建設
在我國,全國會計專業建設經歷了由粗分到細分又到粗分的過程。80年代,除個別學校在設置會計專業的同時也設置審計專業外,大多只有一個會計學專業。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由于對外投資業務的增加,且當時的外資企業采用不同的會計制度,因此增加了涉外會計專業或國際會計專業。90年代因電子計算機在會計界的普及,加上此時畢業生的分配已進入雙向選擇階段,為了迎合用人單位的需要,很多學校增加了電算化會計專業;之后,又由于社會強調了注冊會計師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很多學校又增加了注冊會計師專業,會計專業被不同的理由細分了,之后又因爭奪招生指標,專業細分愈加細致。至20世紀末期,通才教育又進一步被強調,專業的劃分又逐漸回歸了大專業。
專業建設始終是與人才培養相聯系的。我國傳統的會計教育目標,只是要求學生掌握會計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而忽視相關知識的傳播和能力培養。隨著會計國際化客觀環境的變化,這種單一型人才培養目標的缺陷也日漸暴露。西方許多國家把培養會計專業學生的綜合能力作為會計教育的目標,認為會計教育的目的并非是僅僅讓學生成為專業化的會計工作者,而是要使學生具有作為一名會計人才所應具備的學習能力、思考能力、創新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組織領導能力,為在日益拓展的會計職業界工作作好準備,使學生能夠通過接受教育,在會計專業外的其他方面也終身受益。
會計專業建設應突出其應有的特色:一是注重教育質量的可持續發展,以應對高校招生規模的擴大對培養質量的沖擊;二是從專業教育轉向綜合素質教育,在以會計專業知識為基本面的基礎上,注重培養學生的復合性和創新性,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三是從封閉教學轉向開放教學,以“學”為中心而不是以“教”為中心,通過實踐教學、案例教學、啟發式教學來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四是培養學生專業領域的國際交流能力,專業設置的國際通用化、專業知識的國際規范化、師資的國際流動、課程的國際性成為改造會計傳統專業的方向。
4.結語
伴隨著會計教育的改革,會計學科建設的發展出路之艱辛不言而喻。結合區域經濟的發展趨勢,實事求是地開展學科建設,大膽推進會計教育改革,特色會計人才的培養道路才能越走越寬廣,培養具有良好的會計職業道德,熟悉會計理論和經濟貿易規則,具有創新思維的應用型高級會計人才和投資理財人才的目標才能最終實現。
教育發展的畢業論文篇2
試論中國職業教育發展
摘 要 :職業教育以成為教育體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各國的職業教育體系也各不相同。我國職業教育體制有其自身特點,但同時也有著一定的弱點和不足,主要表現在“供求脫離”、“缺乏亮點”、“質量不高”、“觀念保守”。現階段我國要推進職業教育發展,就必須解決職業教育體制中存在的弱點和不足。
關鍵詞: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企業
目前,世界的職業教育都在積極地開展,我國這幾年也逐步在加強職業教育的發展,但是從目前形勢上看,職業教育仍然處于劣勢地位,學生和家長的可接受度仍然不足,我國是人口大國,大學生就業難,職業技能型人才嚴重缺乏,面對這種不平衡的現象,職業教育的發展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發展職業教育,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來,積極推進職業教育發展,支持各級各類職業教育辦出特點、辦出水平,各地區和許多企業進行了積極探索,也積累了不少經驗。但從總體上看,職業教育的發展仍然是薄弱環節,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既是當務之急,又是長遠大計。
一、我國職業教育出現的問題:
1、重視度不夠。
近幾年來,中國的教育一直在強調職業教育的重要性,我們也逐漸看到國外職業教育的成功性,但是目前中國的職業教育仍然處于低熱的狀態,絕大部分報考職業教育學校的學生分數都非常的低,因為考不上大學或者高中而去讀職業教育,職業教育成了落榜的代名詞。同時,教育部門對職業教育學校的重視度也不夠,在教師的選拔,經費的撥出和正規大學相比較都相差甚遠,這使得職業教育的發展受到限制,從而在學生心理更加不能引起重視。另外家長多數因為虛榮的心理,不贊成孩子去完成職業教育,這使得職業教育在教育部門、學生和家長眼中都是次等教育的代名詞,嚴重阻礙了職業教育的發展。
2、辦學設施普遍簡陋,教育經費緊張。
很多職業學校教學經費嚴重不足,因此實驗室和實踐機構的建設粗制濫造,設施簡陋,這使得學生在學習中得不到真正的鍛煉和學習機會,有些職業學校為了經費增加讓學生參加企業的頂崗實習,但是很多頂崗實習和學生學習的專業無關,這使得學生在寶貴的三年學習中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去應對不合理的實習。
3、教師隊伍數量不足,結構不合理。
教師隊伍的建設也是我國職業教育的不足之處,歸納一下有以下三點:一、教育部門給職業教育的教師編制本身過于少,老師和學生的比例嚴重不足,這使得教師沒有多余的精力來研究教育,大量的精力在學生管理上,對自身的業務素質也無法提高;二、由于職業學校沒有普通高等院校完備的教師升遷體系,因此高等技工人才無法給予評定,從而缺乏高等技工人才到職業學校任教。三、職業學校的教師多數是高校畢業大學生、研究生,沒有企業經驗,在職業教育中無法突出職業教育的特點。
4、職業教育的再繼續教育機會很小。
學生在選擇了中等職業教育后,選擇再繼續就讀高等職業學校或者普通大學比例過少,這使得多數學生不愿意選擇職業學校。只有暢通職業學校的再繼續教育的通道才能吸引更多的學生積極報考職業學校。
5、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積極性不高,校企合作缺乏制度保障。
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一個很好的模式,但是大部分企業不愿意接受職業學校的學生的實習,這使得職業學校的學生想深入企業學習無法完成,主要原因有:一、企業只有責任和義務沒有利益,很多職業學校的學生到企業后需要培訓,需要專人指導,由于不熟練機器對企業的機器也有一定程度的磨損,但是企業很難從政府那里得到學生的實習補貼,這使得企業的積極性大幅度降低。二、企業沒有更多地人力和時間深入學校去制定教學大綱,使得職業教育培養出的學生不符合企業的需求,企業不愿意提供實習崗位。
二、如何實施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
1.合理規劃招生專業。
現如今,很多職業學校在制定招生專業時以熱門為主,不去調查市場,甚至不了解市場的真實需求,就盲目的培養學生,使得學生畢業時專業過于寬泛或者狹窄,和企業實際的需求不一致。學校在招生時應該了解市場,了解企業的真正需求,按照企業的需求方向去制定培養專業方案,使我們培養的學生在專業上更加符合企業的需求。同時可以和企業聯合為企業培養一定專業的專門人才,積極邀請企業共同參與教學大綱的制定。
2.實現由“升學導向”到“就業導向”觀念上的轉變。
現如今,我國的高等教育正由“升學導向”到“就業導向”轉變,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就業,職業教育在教學中更應該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主動創性能力、實際工作能力為主導,在教學過程中應積極鼓勵學生考取相關專業的證書,在學生學習中加以指導,使學生的學習始終和社會相聯系,學校的教學內容以社會實際需求為主。
3.健全促進就業的法律、法規保障體系。
現如今,我國每年畢業的大學生人數多于社會的需求,職業教育的學生在市場競爭中和普通高校的學生比更加沒有優勢,因此我國應盡快出臺法律,保障中職業學校的學生的就業和創業,給職業學校的學生提供更多地就業和創業機會。
4.提倡和企業資源共享。
為了使學生的學習更好的貼近社會,貼近企業的需求,學校可以和幾家企業聯合,對學生進行頂崗實習,職業教育的學生實習期延長,使學生充分感受到工作中對自己的哪部分知識的需求,回到學校可以好好的補充知識。同時在實習的過程中積極聽取企業的意見修改職業教育的教育方案,邀請企業技術人員到職業學校去定期開辦講座,以使企業的實際工作內容和學校的教學內容相符。
5.提高教師的企業掛職內容
職業類教師應該以企業的經歷為主要的考核目標,職業類教師應該通過長期的在企業中的鍛煉,得到書本知識以外的真實體驗,從而給學生帶來更真實的知識,同時職業類教師的動手技能要增強,學校也應鼓勵教師去考技能方面的相關證書,以使教師的教學過程更有說服力。
參考文獻:
[1]黃利秀.多元契約性利益整合機制探析——構建和諧社會的思考[J]學術論壇,2006(8):57.
[2]范鐵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的利益協調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139—141.
[3]董仁忠.“大職教觀”視野中的職業教育制度變革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115—117.
[4]葉春生.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展望【J】.江蘇高教,2002(3):5.
[5]張力躍.我國農村職業教育困境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138.
[6]趙麗萍.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40.
[7]劉育峰.基于職業教育構建我國職業資格認證制研究【J】.遼寧教育研究,2006(7):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