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畢業論文范文
教育畢業論文范文
教育是達到分享社會意識的過程中的一種調節作用,而以這種社會賞識為基礎的個人活動的適應是社會改造的唯一可靠的方法。下文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于教育畢業論文范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教育畢業論文范文篇1
淺談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現狀及發展
1 教育技術模式及教育技術能力現狀
1.1 了解技術支持的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培養的教學模式
目前,各大院校越來越重視信息化教學培養,教師對信息技術的運用也越來越廣泛,而教師的教學能力是有限的,無限的網絡與技術優化了教學過程,教師必須結合自身積累的經驗,將資源、工具與課堂結合起來,才能從另一個維度上提高師范生的信息技術能力。師范院校對師范生信息技術能力培養也存在較多問題,尋找一套適合師范生的課程方案,對師范生信息技術能力培養起著重要作用。師范生信息技術運用能力與教學改革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系,教學改革能促使教師與師范生的信息技術能力能走上另一座高峰。
1.2 廣大師范院校培養方案的現狀
教育技術在國內的運用已越來越廣泛,許多大學都開展網絡課堂,開設現代教育技術精品課程,進行支架式教學,設計Moodle平臺等。網絡及技術與教學密切相關,現在已經逐漸成為了教學過程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通過對廣大師范院校信息技術能力培養方案的分析,顯示出各個院校信息技術的改革趨勢以及老教師難以適應新時代信息化教學方式,在職時對信息技術的輔助作用尚不明確,使信息技術支持課堂教學的過程顯得較為生硬。新的教師進行了信息化培訓后,在課堂上利用技術手段輔助教學,但其信息化教育水平大都處于一個較低的階段。
教育信息化職前的培養重點在于廣大師范生人群,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模式等都在不斷地進行改革,改革的重點就在于尋找出一套最高效的提升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的課程方案,進而從師范生教育技術的改革方案的實施過程中提煉出一套適合教師的課程方案。
2 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
2.1 國外現狀分析
早在1993年,美國克林頓政府就提出了“國家信息基礎設施”計劃,信息技術的應用遍布社會各個角落,在教育方面更是提倡將信息技術作為改革教育的重要途徑,與此同時,美國投入的精力、財力也十分巨大。目前,美國校內基礎設施完善,科技設備先進,且設施設備的應用時間較長、范圍較廣,故針對性也較強,在提高學生學習效率上取得了較好的成效。美國的信息化建設已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平,并逐漸被各國認可與效仿。另外,日本、英國、德國、澳大利亞、意大利、捷克等國家,也都十分重視教育信息化建設,大力投入基礎設施設備,提升教育現代化水平,并在各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國外的信息化教學越來越重視信息技術的運用以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的教學方式由課本獨裁逐步轉向以課本為主,技術為輔的方式,各國都更加重視現代基礎設施,如教育軟硬件、教育信息系統等水平的提升。
2.2 國內現狀分析
?、俑鲙煼对盒8母锓桨脯F狀可體現出國內整體信息技術能力與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
②例如西南師范大學設計的MOODLE LAMS平臺活動,以學習活動為中心的教學思想,采用基于設計的研究方法,設計出相對完善的教育技術能力訓練課程。
?、凼锥紟煼洞髮W利用WebQuest開展主題研究性學習的課程設計方案,并利用WebQuest在《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中開展主題研究性學習的實踐活動,培養和提高學生教育技術素質及能力。
?、苓|寧師范大學實施雙向信息化教學模式,并在“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中應用與實踐,實現信息技術手段與課堂教學的整合、學生專業特點與學習方式的整合等。國內的發展由于自身經濟及科技方面的不足,雖比不上某些發達國家的信息化教學水平,但我國仍處于一種不斷研究、投入、推進的進程中。尤其是著手在國內高校課程改革中的建設,取得的效果十分明顯。
3 研究意義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找到適合師范生和在職教師課程培訓中提高信息技術能力有效途徑。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年代,學生需要學習的不僅僅是課本上有限的內容,教師教授的模式與方法問題也變得十分棘手。教師作為信息的最大傳播者,其運用的輔助技術與工具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國內外對信息化教學的進程也越來越重視,在此進程中尋找一條最優的課程改革方案并實施,根據時代等環境變化不斷對改革方案進行修改與完善,從而間接提煉出對教師課程改革的方案。
國內雖大力提升了基礎設施設備水平,但課程的開展略顯不足,效率很難提升到一個很高的層面。本文致力于課程改革方案,分別研究適合學生及教師的課程改革方案,再比較其關聯性,將二者統一,實現共同發展。
教育畢業論文范文篇2
淺析法治教育融入國民教育體系的對策
目前,我國已經建立起一套相對完善的法律體系,在社會各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法治的規范和引領作用初見成效,許多社會問題也通過法治的途徑得以有效解決,法治除了有法可依,更重要的是守法執法,創造法治化的社會氛圍,為法治建設的發展提供源動力,這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尤其要注重對國民法治精神、法制觀念構建和培養。
1 充分發揮政府部門職責
政府部門有責任和義務為國民營造法治化環境,上行下效,政府需明確其職能定位,行政機關在行使法律賦予的行政職權時,其行為是否合法,是否依照法律程序,有沒有越權行使直接關系到法律的尊嚴,如果政府在行使其職能過程中嚴格依法辦事,讓法律得到很好的實施,對樹立國家形象至關重要,對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能否實現也至關重要,尤其在我國現有法律體系框架內,大部分是由行政機關工作人員作為執行者,因此可以看出行政機關依法行政對國家法治環境創設的重要性。
2 將法治教育納入國家義務教育體系
在教育體系內應對法治進行接力,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法治教育應貫穿教育始終,在各階段都應注重法律知識的宣傳和普及,讓法治教育發展成為一種全民式的教育,讓大家充分重視法治的重要性,將法治貫穿于國家教育體系的始終,分階段分年齡分層次將法制教育展開,同時在各個行業展開各領域的專門法律教育,從整體上提升全民的法治意識,從而推進我國的法治化進程。
在我國現行的全日制教育體系內,應加大法治課程的設置,教育部應組織專家編寫普法教材,中小學設置專職法律教師,將法制課程列為重點必修課程,在課時計劃內每周保證應有的課時數,同時,建立法制教育教學評價考核體系。我國現有將近三億未成年人,在義務教育階段法治教育的作用至關重要,越早將法制教育納入學生必修課程,教育學生真正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其社會作用至關重要,尤其針對現階段國家留守兒童等問題,缺少了監護人的陪護和指導,我們必須考慮這樣一個群體走向社會各個領域各個層面時的影響,在義務教育階段納入法治課程,這樣既宣傳了法治,同時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家庭教育的不足。
在法治教育融入國民教育體系過程中,要不斷完善其保障體系,甚至需要進行專門立法,從而保障法制教育的有效實施。同時要有專門的經費支撐,教育需要成本,國家應設立專項基金應用到法治教育的軌道鋪設上來,加大對法治教育相關軟硬件的投入,保障法制教育能夠自主運行,積極適應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的需要。
3 法治教育應有所側重
法治教育的側重點應放在人口眾多、經濟發展先對落后的農村地區,我國的農村法治建設歷程是伴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國家不斷加大對“三農”投入這兩方面不斷前行的。自1998年修訂《村委會組織法》,在農村地區全面推行民族選舉制度,緊接著農業部門明確要求重視對農村村鎮干部的法律培訓以及流動人口的法制宣傳教育。制度和宣傳的進步帶來的是農村干部群眾的法制觀念不斷提高,開拓了法制宣傳新途徑,農村基層民主法治建設水平也得到了提升,基層法治建設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但是在取得成績的同時問題也不容忽視,例如東西部地區發展不平衡導致了西部地區法制建設投入不足,法治發展相對落后。
主要表現為農村地區法律基礎薄弱,很多村民的法律意識淡薄,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受中國傳統文化習俗的影響,缺乏法治意識植根的土壤,遇到糾紛人們首先想到的不是法律,二是采取法律之外的比如到政府部門上訪,或找關系自行調解,甚至有的不了了之。從以上兩方面來看農村地區法治建設投入不足,發展滯后,沒有專門的法律服務等等,是導致這一局面存在主要原因?;谝陨蠁栴},首先政府應該轉變辦事思維,加大法治的投入,在立法方面也應出臺更多針對農村問題的法律,讓農民有更多的法律可依。
4 在宣傳方面還應加大力度
正確的新聞輿論導向是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推進法治化進程的前提。國家新聞媒體應利用新聞的輿論導向作用,宣傳正確的指導思想、國家發展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等,為社會人群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念,從而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可以說各種形式主流媒體都有從國家利益出發維護大局的責任和義務,進行法治宣傳教育,傳達真正的社會心聲,弘揚正能量,讓法治借助媒體的輻射作用對國民進行法治教育,使社會因為法治充滿正義感。
目前在我國很多地方普法主管部門仍然延用著年初分解落實任務,年中隨機檢查督促,年底抽樣考核驗收等古老的工作方法,沒有立足于社會發展的大背景考慮問題,也沒有強有力的經濟和人才支撐去完成法制宣傳工作方式、方法的根本轉變。流于形式的宣傳沒有辦法真正起到作用,不能在老百姓的心中培養出法律意識,鑒于此我們在宣傳方式上應該有所改變。
隨著媒體資源的發展呈現出多元化趨勢,尤其基于互聯網發展起來的網絡媒體,它們往往主導著社會輿論大方向,這對法治宣傳是難得的契機,我國相關部門應充分重視各類媒體對法治宣傳教育的重要性,為了讓其起到法治宣傳的預期作用,彌補法治宣傳建設的缺陷,各部門間需要進行整體協調,共同搭建法治宣傳平臺。著力對我國法治建設進程、法治的實施、典型案例廣而告之,弘揚法治正能量,從而褪去法律高大上的面紗,讓法律變得簡單易懂,讓法律有法必依,讓人們對法治充滿信心。
將法治教育融入國民教育體系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可一蹴而就,受我國傳統文化根深蒂固的影響加上現階段人口眾多,區域發展不平衡,且國民素質參差不齊等因素,法治化建設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應該有足夠的信心和耐心,各部門各領域共同努力,不斷增強人們的法治觀念,共同推進我國的法治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