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數學教育的論文
數學教育能使學生形成理性的思維方式,陶冶思想情操,培養科學創新精神,樹立科學的世界觀等等。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數學教育的論文,供大家參考。
關于數學教育的論文范文一:淺談數學教育的意義
【摘要】數學作為一門基礎科學,是數學教育的主體內容。在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存在著,小到生活中數學計算,大到物理學、化學、生物技術科學、經濟學、 電子 、機械等自然科學,無不涉及數學,用數學的方法開展研究并得到發展。
【關鍵詞】數學教育;意義;發展The tray talks about the significance that the mathematics educates
【Abstract】The mathematics is one basic science , is the main body content that the mathematics educates. In social production and the social life, be doing not be existing all the time , be arriving at the middle mathematical calculation living for a short time , greatly, be all be relating to a mathematics , be using mathematic method to carry out studying and being developed to natural science such as physics , chemistry , living things technology sciences , economics , electron , machinery.
【Key words】The mathematics is educated; Significance; Develop
數學教育作為一種基礎科學的教育,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除了生活中看得出的簡單的數學計算,以及高中生考大學需要數學高分外,似乎沒有什么實際意義。作為一名職業中學的數學教師,由于職業中學重在學專業技能課,教給學生一技之長,職業數學教育就顯得無關大要。但確實如此嗎?
不,并非如此。數學教育的意義除了以上提到的人所共知的兩種外,它更重要的意義在于:第一,數學教育的內容為其他科學的研究和發展提供一種必要的工具;第二,數學教育的過程有助于提高一個人的綜合素質。
古代,中國《周禮》中有提六藝:“禮、樂 、射、御 、書、數”。數,指九數,也即數學。現代,正處于21世紀的信息時代,國際競爭的壓力在增加,工業化要求不斷改進產品的數量和質量,工作崗位也將較少體力勞動而更多腦力勞動,較少機械化更多電子化,較少例行公事更多隨機應變,較少的穩定性和更多的易變性。這些都要求每個人為了生存而更多地思考,而且需要數學地思考。
數學作為一門基礎科學,是數學教育的主體內容。在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存在著,小到生活中數學計算,大到物理學、化學、生物技術科學、經濟學、 電子 、機械等自然科學,無不涉及數學,用數學的方法開展研究并得到發展。近些年又出現了數學模型——它不同于玩具中看得見 、摸得著的 “飛機模型”,它是一種無形的模型,就是把社會生活包括商業經濟、 工業生產、 農業試驗、 科技攻關等重大項目中出現的一些難題,編寫成一道數學問題,進而用數學的方法得以解決。它使數學更貼近了生活,讓人們重新認識了數學“枯燥”的內涵。它的枯燥在于人們還未認識到數學的真正的意義,在于人們還未發現數學中的樂趣。這就需要數學教育工作者去引導和幫助人們去理解數學的內涵,去發現數學中的奧妙。
美國的一份“關于未來數學教育的國家報告”提出了面向社會21世紀的七個轉變:第一 、學校數學教育從雙重使命(多數人學很少的數學,少數人學進一步數學),轉到單重使命,即使所有學生都要學習共同的核心數學。第二、 數學教學從傳授知識的“權威者模式”,轉向有學習動機的學生實踐模式。第三、 公眾對數學的態度,從漠視和敵意轉為認識到數學在今日社會中的重要性。第四、 數學教學從全力灌輸常規技能轉到發展廣泛的數學能力。第五 、數學教學從為升學后需要學習進一步課程作準備到強調為學生的現在和將來的需要服務。第六、 數學教學從強調紙筆運算到強調使用計算器和計算機。第七 、人們對數學的認識從“一些任意規則構成的實體”轉到“充滿生機的行動科學圖景”。數學的社會意義從中可見一斑。
另外,數學教育作為一種學校教育,在人的一生中,真正起能動作用的常常不是書本上或考卷上曾回答過的問題,而是在整個受教育過程中,積累并形成的穩定的個性品質,也就是一個人的全面素質。偉大的數學家波利亞說:“教學生解題是意志的教育……如果學生在學校沒有機會嘗盡為求解而奮斗的喜怒哀樂,那么他的數學教育就在最重要的地方失敗了。”確實數學教育通過培養學生的邏輯、 思維、 推理能力,可以使人變得心思縝密、 意志堅強,使人變得越發精確,從而培養學生具有忠誠、 正直、 堅韌和勇敢等良好的道德品質。譬如對一道數學題,尤其是有些難度的題,必須首先去分析題意,然后調動大腦所學過的相關數學知識,進行分析與綜合,然后精取用到的知識點,按正確的邏輯關系進行推理、 判斷與綜合,最后全面考慮,查漏補缺,從而正確解答此題。在解題過程中,全面調動大腦的機能,使大腦的各種機能都得到鍛煉,不斷挖掘大腦的潛能,不斷增強大腦的綜合運作能力,從而全面提高人的綜合素質。數學語言中所表達的豐富的創造性的數學思維過程正是無形的收獲,它看不見,摸不著,但最能體現一個人的創造精神和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
世界各國都重視“本國語文” 、“外語”、 “數學”三門主課,把它們列為衡量一個人智力的最好標準,我國也是如此。實際上這三門課都是“語言”,前兩種都是日常語言,數學則是科學語言。語言是表示思維的工具,數學語言作為國際通用的語言,在發展國際交流方法以及國內各學科之間的相互理解方面具有極為重大的文化價值。
法國偉大的政治家、 軍事家曾說:“一個國家要靠數學的發達而發達”。我國也有“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意思都是一個國家的富強離不開科技的發展,而科技離不開科學,更重要的是沒有數學,任何科學的發展都是無稽之談。所以數學知識的傳授意義重大。數學知識的傳授過程又可以磨練人的意志,培養人的思維,挖掘人的潛能,全面提高人的綜合素質,使人的發展更趨于完善。數學教育的意義深遠重大,數學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遠。
關于數學教育的論文范文二:淺談數學教育
【摘 要】“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對于學生來說,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學會數學的思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世界。對于教師來說,數學教學的思考應當從邏輯的、歷史的、關系的等方面去展開,教給學生思維方式與思維的習慣,讓學生去體會感悟數學的智慧與美。
【關鍵詞】數學教育;思考
“數學”是抽象出的關于秩序與模式的學科,是相對感性的另一種理性的表達形式,是對世界與生活的理性思考及終值判斷。數學可以培養邏輯思維,而數學思維的各種方法也不只有數學才具有,諸如物理學、化學、甚至人文學科都與數學有著很多的相同之處,很多方法是相通的,因為它們都是對生活現象與經驗的提煉。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這句名言長期以來成為數學教育者維護數學尊嚴的擋箭牌,成為教師對學生的有效的麻醉劑。對于教師來說,要求從“教”的角度去看數學,他不僅要能“做”,還應當能夠教會別人去“做”,因此教師對教學概念的反思應當從邏輯的、歷史的、關系的等方面去展開。對于學生來說,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學會數學的思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世界,但是,而今很多學生在頷首的同時仍有那么多的學生存在質疑:學數學到底有什么用?他們對自己在數學上下那么多的精力感到惋惜,對自己在數學上的天賦的能力產生懷疑與反思。
如今的現實是數學與其它學科的絕對分離,以及對數學的功能的夸大其詞,使學生對數學不敢有絲毫放松,拼命在數學上考出高分以顯示自身存在的價值。那么在數學教育過程中,應該關注什么?在我看來,既不是解題方法的總結,也不是數學知識技能的簡單積聚,應該重新認識數學,數學也是來源于生活,是一種文化,而數學教育的發展方向應與教育發展的大方向相一致,教育關注的問題包括了數學所關注的問題。因此數學教育的目的性應該跳出數學本身這一狹窄的范圍,必須溶入到整個教育這一寬廣的大視野中。所以我們不能武斷的歸結于學生的不努力,而應該考慮我們的數學教育有沒有問題。
現在的教育體制下,課堂幾乎成為教師演練陣容的唯一戰場,解題成為操起的刀戈,這種教育現象令人憂心忡忡。因為這種情況下,沒有人去關心學生的內心狀態,也沒有人去注意教師的真實感受,大多數教師與學生在少數數學專家權威的“大哉數學”的高聲唱嘆聲中暈頭轉向,迷失了自我,逐漸喪失自我思考的能力。我們應該了解到,當學生走進數學課堂時,他們的頭腦并不是一張白紙——對數學有著自己的認識和感受。教師不能把他們看著“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這些“空的容器”里“灌輸數學”這樣常常會進入誤區,因為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興趣愛好、社會生活閱歷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使得他們對同一個教學活動的感覺通常是不一樣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課后反思的數學學習素材,一個比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多的把學生頭腦中問題“擠”出來,使他們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暴露出來。就目前的狀況,數學教育仍舊可以用“紙上談兵”這句成語簡單概括之。
數學教育更應該關注思考,關注生存。思考發軔于生存,更好更深的思考才有可能更好的生存。追溯數學的發展歷史我們可以發現,數學的誕生發端于生存的需求,而隨著數學的不斷發展,其逐漸成為少數人頭腦的智力游戲,成為檢驗一個人智力高低的標準。這種弊端已延續到現在,達到根深蒂固的程度。脫離了需求的數學是無用的,而脫離了實踐的課堂教學也是無用的,而這正是當今數學教育的嚴重弊端。
數學學習應該是一種較有廣泛的思維空間和實踐空間,是生動有趣的學習活動,學生是可以用心去體會感悟的。而以往的數學學習,常常使學生們感到離開自己的生活實踐太遠,枯燥乏味。其實,數學學習完全可以將學生學習范圍延伸到他們力所能及的社會生活和各項活動之中,將教育和生活融為一體,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直接經驗和感受體驗。教給學生思維方式與思維的習慣。讓學生去體會感悟數學的智慧與美。
參考文獻:
[1] 丁爾升等:現代數學課程論。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
[2] 吳文俊. 吳文俊文集[M]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6
關于數學教育的論文相關文章:
關于數學教育的論文





上一篇:關于實驗教學論文
下一篇:淺談思想教育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