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在高等教育中加強創業教育問題的思考(2)
時間:
徐彥秋1由 分享
二、開展創業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首先,創業教育必須著重于學生創造性人格的培養。創業成就的大小,除環境和機遇之外,就創業者主體而言主要與兩個要素有關。一個是智力發達程度,另一個是創造性人格。創造性人格強調個體創造行為中的人格因素所起的作用,是由動機、興趣、信念、性格、氣質、能力等多種心理因素構成的有機整體。這些因素在創造性個體成長過程中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時,也是創業人才成長中所需要培養的因素。
創業教育應首先考慮培養創造動機、創造意識。即培養創造意識,把創造看成是生活中所必需。一個人總想做點什么,只有發現點新東西,解決點新問題,頭腦運轉得力,他才心滿意足。與創造意識緊密相聯系的是創造動機,動機是創造活動中的重要心理因素,動機越強烈,效果越顯著。創造意識、創造動機是創業的前提條件。
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敏銳性、獨創性是創業人才的特點,在這些綜合利用特點上須表現出不為陳規舊俗束縛,能隨機應變,充分發揮創造性,對變化著的外部條件能夠適應,能擺脫慣性,改變定勢;還能從習以為常的現象中,發現那些不屬于已有知識和觀念范圍內的東西。迫尋可能的世界,探索未知是創業人才所應具有的品格。
其次,創業教育必須以素質教育和智能教育為基礎。創業教育是素質教育、智能教育的深入和具體化。創業需要綜合素質,特別需要高素質的人才,因此,創業教育是建立在素質教育基礎上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同時,創業又是一種創新,需要有智慧、視野開闊、知識面廣泛,既懂專業知識,又有現代科學技術知識、管理知識,能夠進行決策選擇、運籌帷幄,有較強的組織能力和良好的人際關系與合作精神的人來實現。具有創業能力的人是兼具管理者、發明家、社會活動家角色。
創業教育可融會在素質教育、智能教育之中。應把對創業人才的素質和能力的培養,作為一種具體、特殊的教育模式進行研究,從而使大學素質教育、創新教育得到深入和具體化。要使學生學會怎樣做、和誰做方面的知識。知識經濟時代,要讓學生學會是什么、為什么的知識,而且還要學會如何做、和誰做的知識。前兩種知識是可符號化的知識,是人的外在化了的知識,后兩種知識是不能文字化的訣竅類的知識,是人的內在化了的知識。進行這四種知識的教育將會克服傳統知識教育的片面性,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里需特別突出知識學習的廣泛性、和別人合作的學習。我們可以從創業的典型代表比爾·蓋茨的忠告中得到啟示,他說:你先拿到一本書閱讀或學會許多門功課并不能成功,你需要與他人一起學習。知識的獲得必須是寬廣的,但有時也要有深入挖掘,對任何一種課程都應很感興趣。高中與大學教育為學生們提供了非常好的機會學習寬廣課程范疇,同時也讓我們有機會與別的同學一起完成課業,讓我們有第一手的經驗了解團隊合作所能達到的力量。培養學生廣泛的知識學習興趣、與人合作的團隊精神,這是創業教育的基本特征。
再次,創業教育的課程設置,必須重在培養學生的完整經驗,這是培養和提高理解能力的基礎。現代社會需要高新技術人才,因而在大學教育中專業性很強,專注于知識傳授、技能訓練,這就造成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專業化的分裂,使人在各自特殊的狹隘的專業化中工作,使得生活不完整。過于專門的教育訓練,又使學生無法擴展自己的經驗,容易接受片面知識而缺乏真正意義的理解。理解是需要有完整的經驗作支撐的,課程應著眼于建構學生完整的經驗,這不僅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也是創業能力培養的需要。 (下轉封三)(上接第162頁)
創業教育在教學模式上,對教學內容的選擇不能固定不變,應具有開放性和靈活性,讓師生共同參與探求知識的過程。應從強調積累知識走向發現知識和創造知識,通過探索過程使知識不斷得以充實和完善,內容的組織不再囿于學科界限。
創業教育在教學內容上,不能把知識當作課程的全部,課程本身不僅僅是組織知識的方式,而且還應包含學生的活動及經驗的增長,要讓知識和學生、活動與經驗溶合。同時還應強調不同類型知識間的整合,強調普通課程、專門課程、科學課程、人文課程之間的統一協調。
最后,創業教育必須以社會作為大課堂。社會的一切發展、變化,都會為創業提供機遇和信息,應使學生學會關心社會、和社會進行溝通對話,對社會發展有一種責任感、使命感。一個人的價值決定于他的社會網絡是否發達,每個人都生活在一種社會網絡之中。一個人的社會網絡是指其生存環境,人要從其社會網絡中獲取生存所需的物質、精神產品,同時也提供給別人物質與精神產品,一個人的社會網絡越發達就越能獲得更多的知識和信息,同時也增多了其創業的機遇和所需要的信息,形成發達的社會網絡是創業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