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高等學校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創新
時間:
劉啟剛 1由 分享
[論文關鍵詞] 高等學校 課程體系 教學內容 創新
[論文摘要] 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直接反應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是養成人才素質、提高教育質量的核心環節,在這個意義上,高等學校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創新是整個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高等教學改革要獲得成功,必須從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入手。本文著重論述了高等學校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創新的意義、原則、策略和創新過程中需要處理好的幾對關系。
隨著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的新發展,高等教育作為推動知識經濟發展的杠桿,其作用越來越重要。在知識經濟背景下,如何立足現實,展望未來,客觀的認識和把握我國高等教育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發展的基本趨勢,積極尋求未來社會變化的高度學校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創新策略成為一個重要的現實課題。
一、高等學校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創新的意義
首先,是適應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不斷發展的要求,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的需要。高等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是一所學校整體實力的反應。如果一個專業或一所學校的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從總體上能較完整和有特色地反應該專業或學校主體就業領域所需人才應具備的合理知識結構和能力水平及素質要求,那么,其畢業生的質量就高,競爭能力就強,學校的辦學水平和適應性就強。這就是說,一個專業或一所學校的畢業生受歡迎的程度,取決于該專業或學校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適應社會需要的程度,高等學校的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是否合理,會直接影響人才的培養質量。
其二,促進個體不斷發展的需要。高等學校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應該促使學生不斷發展。具體而言,就是要提供給學生一套學會生存與發展的知識、技能和素質體系。高等學校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猶如大學針對社會的不同需要,向不同學科、專業及層次的學生提供的具有不同營養的“菜譜”,每一位學生可以據此選擇喜歡的菜單并品嘗其“美味佳肴”,以“吸取”自己需要的適合實現和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知識、能力和素質,使其獲得不斷地成長與發展。
其三,以往的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存在諸多弊端,已經不合時宜。比如:對科學技術發展缺乏深入分析,致使課程內容陳舊;對社會經濟需求了解不夠,造成課程內容與社會需求脫節;對課程體系內容要素缺乏深入認識,造成課程內容重復;對課程總體結構缺乏系統研究,致使課程門數增多,以理論為中心構建課程實施模式,相對忽視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等等。
二、高等學校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創新的原則
一是拓寬知識基礎。高等學校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創新必須強調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拓寬專業口徑,著眼于培養人才的發展后勁,致力于人才創新能力的培養。一些專家指出,我們培養的人才應具備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才能適應社會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開設與本專業相關的有關基本素質、基本能力的課程,可以為學生提供充分發展自己的空間和條件,有利于培養多規格、多層次、有特色地復合型人才,充分滿足社會對各方面人才的需求。
二是前沿性。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的改革必須注重吸收最新科技成果,保持學科的前沿性,只有使教師和學生時刻站立在科技發展的最前沿,才能跟上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步伐,才能培養具有創新視野的人才,才能孕育出原創性科技成果。
三是完整性。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是以學科為基礎的,各學科是一個完整的體系,教學內容應保證基本原理、原則和知識在邏輯上的內在完整性。有的教學內容只講靜態的、分散的具體知識,缺乏動態的、發展的整體的科學思維方法和科學發展趨勢等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內容,這樣,學生既無法掌握各門科學自身發展的規律,也無法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更無法達到創新性發展的高度。
四是實踐性原則。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改革必須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實踐性教學是一個將理論知識與社會生產實際相結合的過程,在實踐過程中,學生不僅能提高實際操作能力,而且能夠使理論教學中一個一個獨立的知識單元在實踐過程中“串聯”起來,達到對專業知識的整體的把握。科技創新活動本身就是一項實踐活動,強調實踐性原則也能夠使人才較早地對“創新”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從而提高人才的創新素養的積累。
五是個性化。個性化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注重學校個性,在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改革中充分利用各學校的現有資源和辦學傳統,打破高等教育千校一面的現狀,進行“特色”教育,以達到人才培養的多樣化和多層次性。另一方面是注重人才個性,在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設計上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動機以及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差異,既要保證學生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又要能夠為各類人才的個性化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
[論文摘要] 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直接反應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是養成人才素質、提高教育質量的核心環節,在這個意義上,高等學校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創新是整個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高等教學改革要獲得成功,必須從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入手。本文著重論述了高等學校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創新的意義、原則、策略和創新過程中需要處理好的幾對關系。
隨著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的新發展,高等教育作為推動知識經濟發展的杠桿,其作用越來越重要。在知識經濟背景下,如何立足現實,展望未來,客觀的認識和把握我國高等教育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發展的基本趨勢,積極尋求未來社會變化的高度學校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創新策略成為一個重要的現實課題。
一、高等學校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創新的意義
首先,是適應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不斷發展的要求,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的需要。高等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是一所學校整體實力的反應。如果一個專業或一所學校的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從總體上能較完整和有特色地反應該專業或學校主體就業領域所需人才應具備的合理知識結構和能力水平及素質要求,那么,其畢業生的質量就高,競爭能力就強,學校的辦學水平和適應性就強。這就是說,一個專業或一所學校的畢業生受歡迎的程度,取決于該專業或學校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適應社會需要的程度,高等學校的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是否合理,會直接影響人才的培養質量。
其二,促進個體不斷發展的需要。高等學校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應該促使學生不斷發展。具體而言,就是要提供給學生一套學會生存與發展的知識、技能和素質體系。高等學校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猶如大學針對社會的不同需要,向不同學科、專業及層次的學生提供的具有不同營養的“菜譜”,每一位學生可以據此選擇喜歡的菜單并品嘗其“美味佳肴”,以“吸取”自己需要的適合實現和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知識、能力和素質,使其獲得不斷地成長與發展。
其三,以往的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存在諸多弊端,已經不合時宜。比如:對科學技術發展缺乏深入分析,致使課程內容陳舊;對社會經濟需求了解不夠,造成課程內容與社會需求脫節;對課程體系內容要素缺乏深入認識,造成課程內容重復;對課程總體結構缺乏系統研究,致使課程門數增多,以理論為中心構建課程實施模式,相對忽視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等等。
二、高等學校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創新的原則
一是拓寬知識基礎。高等學校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創新必須強調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拓寬專業口徑,著眼于培養人才的發展后勁,致力于人才創新能力的培養。一些專家指出,我們培養的人才應具備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才能適應社會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開設與本專業相關的有關基本素質、基本能力的課程,可以為學生提供充分發展自己的空間和條件,有利于培養多規格、多層次、有特色地復合型人才,充分滿足社會對各方面人才的需求。
二是前沿性。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的改革必須注重吸收最新科技成果,保持學科的前沿性,只有使教師和學生時刻站立在科技發展的最前沿,才能跟上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步伐,才能培養具有創新視野的人才,才能孕育出原創性科技成果。
三是完整性。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是以學科為基礎的,各學科是一個完整的體系,教學內容應保證基本原理、原則和知識在邏輯上的內在完整性。有的教學內容只講靜態的、分散的具體知識,缺乏動態的、發展的整體的科學思維方法和科學發展趨勢等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內容,這樣,學生既無法掌握各門科學自身發展的規律,也無法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更無法達到創新性發展的高度。
四是實踐性原則。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改革必須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實踐性教學是一個將理論知識與社會生產實際相結合的過程,在實踐過程中,學生不僅能提高實際操作能力,而且能夠使理論教學中一個一個獨立的知識單元在實踐過程中“串聯”起來,達到對專業知識的整體的把握。科技創新活動本身就是一項實踐活動,強調實踐性原則也能夠使人才較早地對“創新”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從而提高人才的創新素養的積累。
五是個性化。個性化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注重學校個性,在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改革中充分利用各學校的現有資源和辦學傳統,打破高等教育千校一面的現狀,進行“特色”教育,以達到人才培養的多樣化和多層次性。另一方面是注重人才個性,在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設計上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動機以及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差異,既要保證學生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又要能夠為各類人才的個性化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