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建立高校校園文化健康發展的濾選機制
時間:
王文昇1由 分享
論文關鍵詞:大學文化 校園文化 價值觀
論文摘要:大學文化的多樣性,是大學與生俱來的內在品格,也是大學強盛生命力的根本。多樣化的大學文化,決不意味著粗制濫造、沒有規則。大學應自覺地擔負起先進文化引領者的功能,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在融會多種文化和形成主流文化的基礎上,以優秀的文化激勵人。
大學里的校園文化是一種開放文化,但并不等于全盤吸收,它是一種選擇的文化,“它必須根據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從而對社會文化進行必要的過濾和選擇,不斷吸取自己所需的社會文化精華,在此基礎上,內化、提煉成自己特定的文化內容,形成富有個性的文化系統,并且不斷調整、充實、豐富和發展,以適應社會文化的時代要求和校園主體的內在需求”。[1]如果缺乏一種健全的文化濾選機制,不能對進入校園的其他文化進行有效地過濾和選擇,就會使社會文化中的消極內容同其他有益成分一道進入校園,對學生的思想行為產生不良影響。高校要通過建立健全濾選機制,使各種文化通過嚴格的濾選后,有序融入校園之中,使其對學生的健康成長發揮正面導向作用。
一、加強大學文化建設,發揮大學文化引領功能
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偉大歷史進程中,大學要提供全面的人才支持、強大的知識貢獻、有效的社會服務,更要完善引領文化的功能并充分發揮其作用,為培育和發展創新文化做出特有的貢獻。“大學具有與生俱來、更為獨有的、影響更為深遠的引領文化的社會功能。”大學不僅在發展科學技術和先進生產力方面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弘揚和發展先進文化、推動文化繁榮和社會進步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始終承擔著先進文化的積極推動者和引領者的重要角色。“大學文化既可以有改善、發展、塑造人的作用,又可以產生壓抑、扭曲、遏制人的作用。大學自身文化建設出現問題不但不能很好地擔負起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借鑒和傳播先進的外來文化、創造和培育引領時代的新型文化的積極作用,而且還會嚴重影響大學自身的人才培養質量、科學研究水平和社會服務成效,妨礙其他三大功能的有效發揮,甚至通過大學對社會文化的輻射,對社會發展產生負面影響。”[2]
大學的主流文化應該是格調高雅、博采眾長和與時俱進的,應該立足于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著眼于世界文化發展的前沿,發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長處,努力在內容和形式上積極創新,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貢獻力量。大學應以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科學、文化、藝術、體育活動為載體,進一步繼承、創造、發展和傳播先進文化,以社會調查、社會實踐、科技服務、決策咨詢為渠道,發動和組織廣大師生,深入現代化建設第一線,深入城鄉居民的生活中,接受教育,經受鍛煉,提供服務,努力成為先進文化的引領者。大學在教學過程、科研活動、服務社會、生活娛樂等實踐活動中,創造的具有先進性特征的科學知識、行為準則、價值取向、道德規范等,都會逐漸地擴展和傳播到社會領域,影響到各種社會活動,一定程度上成為社會成員所仿效和遵守的規范標準,成為社會行為的重要向導。大學要引領文化,就必須旗幟鮮明地發展先進文化,堅決抵制和剔除腐朽文化,理性批判和改造落后文化,在引領文化中升華自己,為國家和民族做出更大的貢獻。
二、加強對學生價值觀的引導,促成大學生核心價值體系的形成
大學生正處于青年時期,這是他們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但由于內外諸多因素的影響,尤其是青年學生的人生經驗少、思想可塑性強以及市場經濟變革所帶來的強大沖擊,往往導致學生價值觀念扭曲和思想混亂。受大眾文化的影響,大學生思想復雜、心理多變的特征更為突出,甚至表現出“反社會”、“反正統教育”等逆反態勢,高校必須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加強引導,使大學生在多元文化中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高校要堅持以主導文化為指引,重視和發揮大眾文化的積極作用,堅定不移地以先進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的主流與方向,在大學生中開展“理論武裝工程”,用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教育青年學生,用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和敬業創業精神勉勵學生,用高尚道德情操陶冶青年學生。通過學術論壇、教學網站、周末沙龍、名人講座、公益廣告、校園情景劇、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回顧等教育方式,奏響時代主旋律,營造和諧健康的教育氛圍。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大眾文化存在的現實性與合理性,肯定其在繁榮校園文化、促進校園和諧中起到的積極作用,促進它與主導文化相融合,并對大眾文化的消極作用敢于批評和指正,特別是對其中容易引發思想困惑、道德失范,與主流價值截然對立的價值主張要及時引導和糾正,促進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長的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學生要堅持知行統一,通過開展系列道德實踐活動,如“愛校周”、“敬老周”、“紀念一二?九”運動、志愿者服務等活動,從身邊的事情做起,從具體的事情做起,豐富教育內容,凈化個體心靈,“在多樣性與選擇性的互動中實現價值認同,在理想性與現實性的結合中夯實價值基礎,在社會性與個體性的聯結中促進價值實現”,[3]形成一種揚榮懲辱的濃厚氛圍。
論文摘要:大學文化的多樣性,是大學與生俱來的內在品格,也是大學強盛生命力的根本。多樣化的大學文化,決不意味著粗制濫造、沒有規則。大學應自覺地擔負起先進文化引領者的功能,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在融會多種文化和形成主流文化的基礎上,以優秀的文化激勵人。
大學里的校園文化是一種開放文化,但并不等于全盤吸收,它是一種選擇的文化,“它必須根據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從而對社會文化進行必要的過濾和選擇,不斷吸取自己所需的社會文化精華,在此基礎上,內化、提煉成自己特定的文化內容,形成富有個性的文化系統,并且不斷調整、充實、豐富和發展,以適應社會文化的時代要求和校園主體的內在需求”。[1]如果缺乏一種健全的文化濾選機制,不能對進入校園的其他文化進行有效地過濾和選擇,就會使社會文化中的消極內容同其他有益成分一道進入校園,對學生的思想行為產生不良影響。高校要通過建立健全濾選機制,使各種文化通過嚴格的濾選后,有序融入校園之中,使其對學生的健康成長發揮正面導向作用。
一、加強大學文化建設,發揮大學文化引領功能
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偉大歷史進程中,大學要提供全面的人才支持、強大的知識貢獻、有效的社會服務,更要完善引領文化的功能并充分發揮其作用,為培育和發展創新文化做出特有的貢獻。“大學具有與生俱來、更為獨有的、影響更為深遠的引領文化的社會功能。”大學不僅在發展科學技術和先進生產力方面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弘揚和發展先進文化、推動文化繁榮和社會進步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始終承擔著先進文化的積極推動者和引領者的重要角色。“大學文化既可以有改善、發展、塑造人的作用,又可以產生壓抑、扭曲、遏制人的作用。大學自身文化建設出現問題不但不能很好地擔負起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借鑒和傳播先進的外來文化、創造和培育引領時代的新型文化的積極作用,而且還會嚴重影響大學自身的人才培養質量、科學研究水平和社會服務成效,妨礙其他三大功能的有效發揮,甚至通過大學對社會文化的輻射,對社會發展產生負面影響。”[2]
大學的主流文化應該是格調高雅、博采眾長和與時俱進的,應該立足于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著眼于世界文化發展的前沿,發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長處,努力在內容和形式上積極創新,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貢獻力量。大學應以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科學、文化、藝術、體育活動為載體,進一步繼承、創造、發展和傳播先進文化,以社會調查、社會實踐、科技服務、決策咨詢為渠道,發動和組織廣大師生,深入現代化建設第一線,深入城鄉居民的生活中,接受教育,經受鍛煉,提供服務,努力成為先進文化的引領者。大學在教學過程、科研活動、服務社會、生活娛樂等實踐活動中,創造的具有先進性特征的科學知識、行為準則、價值取向、道德規范等,都會逐漸地擴展和傳播到社會領域,影響到各種社會活動,一定程度上成為社會成員所仿效和遵守的規范標準,成為社會行為的重要向導。大學要引領文化,就必須旗幟鮮明地發展先進文化,堅決抵制和剔除腐朽文化,理性批判和改造落后文化,在引領文化中升華自己,為國家和民族做出更大的貢獻。
二、加強對學生價值觀的引導,促成大學生核心價值體系的形成
大學生正處于青年時期,這是他們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但由于內外諸多因素的影響,尤其是青年學生的人生經驗少、思想可塑性強以及市場經濟變革所帶來的強大沖擊,往往導致學生價值觀念扭曲和思想混亂。受大眾文化的影響,大學生思想復雜、心理多變的特征更為突出,甚至表現出“反社會”、“反正統教育”等逆反態勢,高校必須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加強引導,使大學生在多元文化中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高校要堅持以主導文化為指引,重視和發揮大眾文化的積極作用,堅定不移地以先進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的主流與方向,在大學生中開展“理論武裝工程”,用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教育青年學生,用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和敬業創業精神勉勵學生,用高尚道德情操陶冶青年學生。通過學術論壇、教學網站、周末沙龍、名人講座、公益廣告、校園情景劇、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回顧等教育方式,奏響時代主旋律,營造和諧健康的教育氛圍。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大眾文化存在的現實性與合理性,肯定其在繁榮校園文化、促進校園和諧中起到的積極作用,促進它與主導文化相融合,并對大眾文化的消極作用敢于批評和指正,特別是對其中容易引發思想困惑、道德失范,與主流價值截然對立的價值主張要及時引導和糾正,促進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長的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學生要堅持知行統一,通過開展系列道德實踐活動,如“愛校周”、“敬老周”、“紀念一二?九”運動、志愿者服務等活動,從身邊的事情做起,從具體的事情做起,豐富教育內容,凈化個體心靈,“在多樣性與選擇性的互動中實現價值認同,在理想性與現實性的結合中夯實價值基礎,在社會性與個體性的聯結中促進價值實現”,[3]形成一種揚榮懲辱的濃厚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