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高等教育評價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2)
時間:
常瀟璐 王艷1由 分享
三、社會評價與高校自我評價薄弱的原因
(一)高度集中的計劃體制是問題的根源所在。
長期以來,在我國高度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和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高等教育體制,處于政府集中管理的地位。這種高度集中的政府統一管理體制造成了當前我國高等教育質量評價體系的單一化,政府評價體系占主導地位。
(二)歷史文化傳統的影響。
從文化傳統來看,中國社會歷來就存在一種“官尊民卑”的思想,認為官方評價具有權威性,有較高的認同度,其評價的結果也容易成為決策、選擇的依據,而對于民間評價不信任。在這樣一種文化氛圍下,社會評價發展十分緩慢。
(三)國家主義價值觀的影響。
與西方社會不同,在我國的價值觀中,國家主義的價值觀一直占主流地位,在這種國家主義價值觀下,教育的首要價值是滿足國家、社會日益增長的需要,尤其是國家的利益始終是我國高等教育的最主要目標。這種極端功利主義的教育理念扭曲了大學存在的哲學意義,對高等教育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制約性。
四、關于我國高等教育評價的對策分析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國高等教育已開始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型,在教育過程中也更加注重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不再單純滿足于“技術理性”的價值取向,開始走向理性與工具主義的融合,人文與科學主義并重的歷史新局面。在此基礎上的教育評價也面臨轉型,市場、社會對教育評價也寄予了更多的期望和要求,如何健全我國高等教育的評價體系已成為不可繞過的重要問題。
(一)建立多元化的評價主體。
將政府評價、社會評價和學校自我評價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發揮各自不同的作用,滿足多元化的需要。使外部評價與內部評價共存,二者取長補短、相互促進。用外部評價激發內部評價,使內部評價的效度合法化;從內部評價擴展外部評價的領域,改善對結果的解釋。
(二)更新教育評價的理念。
將評價設想為理解的手段而不是判斷的手段,由形成性評價向過程性評價轉變,從靜態判斷到動態分析。將教育評價理解為動態、指導性、多元與過程性的。
(三)評價應該肩負提供建議的責任。
帕頓認為:“詳細而認真的建議和結論可以像磁石一樣,將評價中所有的因素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個有意義的整體。”因此,提供正確、具有和實用的建議是評價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
(四)提高教育評價的專業化意識。
專業化包括三層含義:一是評價機構的專業化,是指評價機構依據一定的行業準則、程序和標準等從事專業的教育評價活動;二是評價人員的專業化;三是評價活動專業化,是指依靠專業人員,在專業理論指導下,利用專業工具,按照專業倫理規范、行為標準和規程開展評價活動。
(五)加強立法,規范和引導教育督導評價的發展方向。
現今教育評價方面的立法還很薄弱,這導致許多評價工作無法可依,因此應該加強立法,以規范評價工作,約束評價主體行為,促進評價工作的良性進行。
我國的教育評價還處于發展階段,存在諸多問題,需要方方面面的完善,我們應充分借鑒、吸收國外的經驗與教訓,建立立足于我國國情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評價機制,為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與保障。
參考文獻:
[1]沈志莉.中外高等教育評價比較研究[J].外國教育研究,2003,(6).
[2]黃莉萍,方向陽.對高等教育評價主體多元化的探討[J].普通高等教育研究.
[3]趙必華.教育評價范式:變革與沖突[J].比較教育研究,2003,(10).
[4]潘武玲.我國研究生教育質量評價體系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
[5]田莉.生成性評價論[D].云南師范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