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對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探討(2)
時間:
張寶義 李云枝1由 分享
三、推進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幾點建議
1.實施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高等教育管理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原則,做到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機統一。教育是一項提高與培養人的綜合素質的基礎性活動。可以說,缺少教育的發展與進步,就不會有高素質的人才及高度文明的社會。從高等教育管理上進行考察,應當全面實施科學化與人文化管理,不僅要做到尊重人,而且同時又要提高人的素質與水平,并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要實現這一目標,就要將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統一起來,以求達到在培養人的技術及技能的基礎上塑造人的高尚品格。高等教育管理應當弘揚與倡導以人為本的理念,在積極培養人類對科學求真精神的同時,積極發展人的個性、培養健全的人格。
2.實施高等教育宏觀管理體制改革
政府和高校的關系是高等院校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外部關系。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就是如何理順政府和高校之間的關系,從而促進政府職能、管理方式的根本轉變。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過程,正是政府同大學這個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間的關系不斷進行調整,以求實現二者的平衡和和諧發展,實現教育和社會良性發展的過程。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經過不斷變革,已初步形成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分級管理、條塊有機結合”的管理體制。但是,這僅僅是改革的初步成果而已,在現實工作中,要真正實現政府和高等學校之間關系的平衡發展,還迫切需要一個不斷探索與完善的過程,這就涉及到政府職能與管理形式的根本性轉變。為此,一定要使高等教育體制改革走上一條法制化道路,讓政府管理的權力與責任、政府和學校的相互關系建立在法律基礎之上,實現依法行政與依法辦學,并讓政府逐步從直接行政管理轉向間接宏觀管理。其具體內容有:凡是屬于市場調節的領域,政府所起到的只能是規范市場運作和發展市場的調節性作用,比如,高等學校的招生及畢業生就業、高等學校的科學研究成果轉化及產業化等;凡是不屬于市場起作用的領域,政府則應加強行政管理,比如,各類高等學校的設置標準制定等。同時,要不斷調整與革新管理手段及方式,盡量減少各類行政審批手續,將更多的精力集中到戰略規劃、依法行政、政策指導和信息服務上,集中到各種間接調控手段上,使政府在管理高等學校的過程中能全面尊重教育規律及學術規律,實行宏觀管理和間接管理。
3.實施高等學校自主辦學體制改革
政府應積極促進高等學校依法自主辦學,這是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使高等教育這部龐大的機器在社會大系統的運轉中變得效率更高和作用更大。對此,一定要實施高等學校自主辦學體制改革,在學校內部建立起一種既符合教育規律,又能主動適應與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變化的新機制:一是實現校內決策和校外參與的有機結合,從而實現高校內部決策的科學化與制度化。在現代社會中,高校的發展往往都與社會需求之間存在密切聯系,不管是學校的發展,還是學校特色定位和學校辦學質量、水平的檢驗和確認,都難以離開社會參與。同時,隨著高等教育在社會發展中的主導地位的確立,高校的生存和發展更是和社會發展密切相關。所以,高等學校要實現自主辦學,就一定要與社會保持十分密切的聯系,通過校內決策和校外參與的結合,實現高校內部決策的科學化。二是全面整合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讓高等學校的發展更加符合其學術機構的自身特點。當前,我國各類高等學校已基本形成了學術機構與行政管理機構相互并行的新型管理體制,學術機構負責科研規劃、課題招標、職稱評定等學術性、業務性的決策和管理;而行政機構主要負責教學管理、人事管理、財務管理及后勤服務等行政管理工作。如此組織分工基本符合高等學校運行之需要,但是要更好地促進高校發展,應當繼續整合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之間的關系,使高校的運行更加流暢,效率更為提高。三是實行集權管理和分權管理相互結合的新機制,在高等學校規模不斷擴大、學科分類增多、管理層次不斷增加的新形式下,應當努力提高高校內部權責分配的科學化程度。隨著我國高等學校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高等學校已成為十分復雜的組織系統,所以高校學校內部權責分配應當依照學校規模的大小、學科門類的多少、校園布局情況來進行劃分,從而充分發揮校內各部分的活力,使高等學校內部的自主辦學和社會外部發展更加協調有序。
四、結語
綜上所述,加快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步伐,實現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相適應的發展目標,重點是通過改革創新以排除制約高等教育加快發展的各類障礙。在這一改革過程中,應當通過實施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高等教育宏觀管理體制改革、高等學校自主辦學體制改革等形式,創新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實現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彤.論聯合辦學與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關系[J].機械工業高教研究,2001(1).
[2]張余元.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理論與政策[J].高等教育,2002,(2).
[3]吳建利.關于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思考[J].理論界,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