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環境可持續發展論文范文
可持續發展是指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它們是一個密不可分的系統,既要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又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資源和環境,使子孫后代能夠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下文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于經濟環境可持續發展論文范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經濟環境可持續發展論文范文篇1
論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
摘要: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如何在保持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做好環境保護工作成了非常重要的問題。本文首先對可持續發展的概念進行簡單概述,然后分析我國國民經濟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的現狀以及相互之間的關系,最后在如何促進兩者的和諧發展方面作出具體闡述。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國民經濟
發展是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發展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讓廣大群眾享受到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成果。環境問題不是改革開放以后才出現的,是一直存在的,伴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環境造成破壞的程度不斷增加,對此,我們應加大環境保護力度,確保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可持續發展的概況
可持續發展一詞在19世紀70年代初被首次提出,它是一種注重長遠發展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在滿足當代人生存需要的前提下,又不損害后輩人需要的一種發展模式,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只有實現可持續發展才算的上是真正的發展。
經濟可持續發展就是在保持當代經濟發展的前提下,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和森林、水等自然資源,使后代子孫能夠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應貫徹落實公平性原則、持續性原則、共同性原則。可持續發展涉及到經濟、生態、政治、社會等多個方面。
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在經濟、社會、建設等多個方面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同時在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也出現了資源、生態環境等方面諸多問題。
二、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現狀
我國自然資源的總儲備量穩居全世界第三位,自然資源儲備量大并且種類豐富,而人均占有量卻達不到世界人均資源的平均水平,這是我國自然資源的基本現狀。我國經濟增長過程中技術水平較低,由此導致資源利用率非常低。在資源開采過程中,有很多自然資源會因為技術水平限制而放棄開采,資源浪費嚴重。由于技術水平低下而造成資源浪費的情況需要我們盡快改善。
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環境破壞嚴重,地球生物的多樣性減少,很多動物頻臨滅絕,森林面積減少,破壞了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和穩定性。另外,水是生命之源,很多工業生產產生的廢棄物排入河流中,導致原本匱乏的水資源受到嚴重污染。大氣作為關系人生存的另一個要素,質量水平也在不斷下降。
三、 實現兩者和諧發展的對策
環境因素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都存在著密切關系。在當今社會,環境污染問題嚴重影響著國民的身體健康,已經成為了影響人們享受發展成果的重要因素。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要求人們不僅能享受到經濟上的富裕,同時也要保障人們的正常生活順利進行。不僅要維護個人經濟方面的權利,同時應保障公眾享有公共生態環境的權益。只有這樣才能更好更快的把我國建設成一個民主型國家,因此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環境保護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過去,很多國家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當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環境問題顯露出來的時候,再多花兩倍、三倍甚至更多的資金投入來治理環境污染,這樣的發展方式得不償失。只有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充分落實好可持續發展戰略,才能保障經濟的快速平穩發展。
(一)依靠科技進步推進經濟可持續發展
科學技術可以促進經濟發展,并且可以為經濟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對此應充分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推動城鎮的綠色生產發展,最終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利用先進的科技研究推動節水節能方面新技術的發展,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浪費。發展環境保護事業,研發環境保護的新技術和高效率設備,將科技成果轉化成防治環境污染的新技術,這樣既可以保護環境又可以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
(二)處理好國民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
確保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發展步伐一致,并且正確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是保證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唯一方法。我們應充分重視全民環境保護意識的培養,大力普及環境保護知識,加大對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全民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持續發展理念。
環境和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的根本原因是國民經濟的不良發展,人類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對自然資源開發和利用不合理,只有加強對環境保護的宣傳,才會在治理環境方面起到作用。在治理環境的過程中,宣傳教育是一種治本的措施,所以應加大宣傳力度,并且要對人們進行科學發展的宣傳教育。最終,要使所有人都樹立環境保護意識,并從自身行為改變,做好環境保護工作,才能順利解決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沖突。
(三) 健全法律法規
完善環境以及經濟的法律制度,會對可持續發展的實現起到推動作用,但是在我國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完善程度明顯不夠,沒有完善的法規就沒有辦法形成足夠的威懾力。我們應該把法律法規作為一種調節環境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手段,通過人為規定做好環境的保護和環境危害的預防工作,并且為資源的持續利用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現代經濟發展已經趨向多元化,現代企業的管理制度也得到了很大的完善,切實落實好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這種模式的基礎已經初步具備。我國很多地方存在法制觀念和環保意識淡薄的現象,對法律法規抱有一種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和違法不究的態度,這就需要司法機關要貫徹落實、嚴格執法。
(四)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
進行產業布局調整有助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我國的傳統經濟體制是一種投入資金量大、消耗能源量大的粗放型經濟體制,這樣的經濟體制會造成資源的不必要浪費、生態平衡破壞及環境污染嚴重的問題,而且資源生產過程中的成本很高。因此,在對企業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應充分利用現代化科學技術,并且對企業技術的改造力進行強化。要充分利用現代化科學技術,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從而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轉變過程中應注意資源和環境保護,并采取有效保護措施努力改善環境狀況,提高環境質量。
(五)倡導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循環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一條對經濟效益、技術含量都有較高要求的工業化道路,并且要求發展過程中將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降到最低。要建設一個節約能源、土地、水資源、并且以環境保護為主的資源節約型社會,就要嚴格遵守循環使用及資源最大化的原則,提高資源的重復利用率,最終,實現產業發展的生態化。同時,應大力倡導干凈生產理念,對廢棄物進行回收利用再利用,爭取提高能源生產效率與循環利用率水平。 提高環保的準入門檻,提高高耗能、高耗水以及高污染建設項目的機會成本,并且強制淘汰技術落后、資源浪費以及環境污染的生產技術、設備等。積極創新經濟手段,通過完善市場機制,來鼓勵各行減少污染排放,節約資源。
結束語:
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雖然經濟發展水平已經有較大進步,但與此同時也付出了環境污染的代價,從而給國民經濟發展及人們的身體健康帶來了巨大的困擾,所以應在保持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做好環境保護工作。環境保護必須建立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在經濟得到發展的同時重視環境保護,改善我國的生態環境,促進國民經濟發展。我們需要把握可持續發展、增加綜合國力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充分認清自身的優勢和不足,對新制定的發展戰略進行理論研究和實踐,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并促進綜合國力的迅速提升。
參考文獻:
[1]王凱旋,盛守祥,劉博偉,魯超,彭娟,陸大榮,王少卿.環境保護與經濟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現代農業科學,2011(11).
[2]江艷.論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J].現代經濟信息,2011(04).
[3]廖靖.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下環境問題的解決策略探討[J].法治與社會.2010(03).
>>>下頁帶來更多的經濟環境可持續發展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