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經濟關系論文精選
環境經濟關系論文精選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環境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甚至在一些區域,環境問題已經對區域的發展進程產生了嚴重的消極影響。如何處理和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和矛盾,已經成為整個社會面臨的重大問題和各國學者研究的熱點。下文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于環境經濟關系論文精選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環境經濟關系論文精選篇1
淺論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關系
摘要:黨的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由“四位一體”拓展為包括生態文明建設的“五位一體”,這是總攬國內外大局、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個新部署。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體現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更是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需要。在這樣的前提之下,研究環境污染與經濟建設關系,具有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環境污染 經濟增長 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
1 經濟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1.1 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的概念界定
1.1.1 經濟增長
經濟增長通常是指在一個較長的時間跨度上,一個國家人均產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續增加。經濟增長率的高低體現了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經濟總量的增長速度,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總體經濟實力增長速度的標志。決定經濟增長的直接因素:投資量、勞動量、生產率水平。用現價計算的GDP,可以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規模,用不變價計算的GDP可以用來計算經濟增長的速度。
經濟增長的核算的基本方法一般以本年度的GDP總量對比往年的GDP總量,而得出經濟增長的百分比。經濟正增長一般被認為是整體經濟景氣的表現。如果一個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為負數,即當年國內生產總值比往年減少,就叫做經濟衰退。通常情況下,只有當國內生產總值連續兩個季度持續減少,才被稱為經濟衰退。制約經濟增長的因素主要有資源約束、技術約束和體制約束。
1.1.2 環境污染
①環境污染(environment pollution)是指人類直接或間接地向環境排放超過其自凈能力的物質或能量,從而使環境的質量降低,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生態系統和財產造成不利影響的現象。具體包括:水污染、大氣污染、噪聲污染、放射性污染等。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環境污染也在增加,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成為世界各個國家的共同課題之一。
②環境污染的分類
按人類活動分:工業環境污染、城市環境污染、農業環境污染。
按造成環境污染的性質來源分:化學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噪聲污染、放射性、電磁波)固體廢物污染、能源污染。
目前在全球范圍內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環境污染問題,具有全球影響的方面有大氣環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環境問題等。隨著經濟和貿易的全球化,環境污染也日益呈現國際化趨勢,近年來出現的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問題就是這方面的突出表現。
經濟增長與環境有著密切的關聯。經濟增長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而經濟發展必然帶來環境問題,環境問題是社會發展的伴生物。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作為兩個不同的指標環境系統和經濟系統,兩個系統之間相互制約,具有不可分割性。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環境與經濟增長之間呈現“和諧”、“矛盾”以及“和諧-矛盾-和諧”的關系。
1.2 研究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的理論依據
1.2.1 環境經濟學理論
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研究屬于環境經濟學研究的范疇,污染經濟學是最早發展起來的環境經濟學部分,它主要研究環境污染與經濟活動的關系,即經濟活動中的污染破壞環境的問題和污染防治中的經濟問題。
在宏觀領域,經濟系統與環境系統的關系集中表現在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上。追求快速經濟增長是各國政府長期以來的首要宏觀經濟目標。經濟快速增長必然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資源并排放大量的廢棄物,不但增加環境的負荷,也造成對環境的破壞。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主要表現在宏觀層面上,環境惡化是長期積累的結果,處理起來相當困難。而且,宏觀層面的環境問題具有整體效應和不可回復行,它會導致整個生態系統更加脆弱,而物種一旦滅絕就不可能再現。因此,宏觀經濟系統的正常運行,需要人類把環境保護因素納入各國主流的宏觀經濟政策之中,實現社會、經濟、環境三種效益的協調發展。
在微觀領域,經濟系統與環境系統的關系集中表現在如何營造一種環境保護的微觀基礎上。宏觀環境問題是微觀環境問題積累到一定程度的集中表現。在環境經濟管理的實踐中,強調對具體的經營單位或個人的經濟活動進行控制,制定相應的政策,防止環境惡化。例如,針對企業的排污制定經濟處罰措施,或針對污染嚴重的行業制定產業環保政策。
1.2.2 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
庫茲涅茨曲線是美國經濟學家庫茲涅茨在上個世紀50年代用來分析人均收入水平與分配公平程度之間關系的一種學說。研究表明,收入不均現象隨著經濟增長先升后降,呈現倒U型曲線關系。當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時候,環境污染的程度較輕,但是隨著人均收入的增加,環境污染由低趨高,環境惡化程度隨經濟的增長而加劇;當經濟發展達到一定水平后,也就是說,到達某個臨界點或稱“拐點”以后,隨著人均收入的進一步增加,環境污染又由高趨低,其環境污染的程度逐漸減緩,環境質量逐漸得到改善,這種現象被稱為環境庫茲涅茨曲線。
1.2.3 可持續發展理論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一個非正式國際著名學術團體棗羅馬俱樂部發表了有名的研究報告《增長的極限》,明確提出“持續增長”和“合理的持久的均衡發展”的概念。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倫特蘭為主席的聯合國世界與環境發展委員會發表了一份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正式提出可持續發展概念,并以此為主題對人類共同關心的環境與發展問題進行了全面論述,受到世界各國政府組織和輿論的極大重視,在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可持續發展要領得到與會者共識與承認。
①集約型的經濟增長方式是可持續發展在經濟方面的體現。
②可持續發展要求通過轉變發展模式,從人類發展的源頭、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 ③在人類可持續發展系統中,經濟可持續是基礎,生態可持續是條件,社會可持續才是目的。可持續發展作為全球發展的總目標,所體現的公平性原則和和諧型原則,則是應共同遵從的;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總目標,就必須采取全球共同的聯合行動。
2 經濟增長中的污染問題分析
社會的快速發展,帶來了經濟的繁榮和生活質量的提高,但是也帶來了不可無視的環境污染。在當今社會人們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更加重視,人們對環境質量的需求隨著經濟的發展也越來越高。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GDP年均增長在9%以上,快于同期世界經濟增速。而中國的經濟增長是以高投入為基礎,大量發展高耗能、高污染工業及大規模的城市化熱潮,使中國的自然環境遭受到了巨大破壞。雖然暫時維持了經濟的快速增長,但在資源環境方面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經濟增長主要從以下方面影響環境的:
一是水污染。水污染從來源上可分為三類:生活污染源排放的廢水;農業污染源包括牲畜糞便、農藥、化肥等;工業廢水為水域的重要污染源。
二是大氣污染。按其存在狀態可分為兩類,一類為氣溶膠狀態污染物,另一類為氣體狀態污染物。
三是固體廢棄物。經濟的發展和生活質量的提高都將導致固體廢棄物產生量和其他廢物排放量的增加,如果處理不好,將使環境惡化。導致環境污染的原因主要有:
①發展方式粗放。我國經濟總量雖位列世界第二,但產業水平總體上很低,污染排放多,對環境破壞大。這種粗放的發展方式如不改變,環境污染就難以控制。
②經濟利益驅動。一些地方在推動發展中,重經濟輕環保,為了追求經濟利益,只顧當前,不計長遠,考慮局部利益多,著眼全局利益少,有的甚至不惜犧牲環境來換取經濟利益。
③執法問責不嚴。雖然近年來環境法治建設得到加強,環境監管力度加大,但是環境保護中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現象時有發生,對環境違法處罰力度不夠,助長了環境污染行為的發生。
④體制機制弊端。目前,環境管理職能分散交叉在多個部門,環境保護統籌協調、統一監督職能仍需加強。地方環保部門實現雙重領導,以地方為主的管理體制,不利于地方環保部門獨立執法。
3 解決環境污染的措施
我國環境保護面臨著許多困難和挑戰,環境污染仍然較重,污染減排壓力有增無減,潛在環境問題不斷顯現,一些重特大環境事件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面對嚴峻的環境形勢和艱巨的環保任務,我們要借鑒經驗教訓,積極探索出一條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環境保護道路。
第一,要堅決打好污染減排決勝戰,以倒逼機制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深入研究健全減排指標、監測和考核體系,探索建立減排目標著眼環境質量、減排任務立足環境質量、減排考核依據環境質量的責任體系和工作機制,大力推進結構減排、工程減排和管理減排,通過污染減排的倒逼傳導機制,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
第二,要深化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以源頭控制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嚴格控制“兩高一資”行業盲目擴張,強化建設項目環評管理,健全環評、評估、審批責任追究機制和部門協調聯動機制,努力構建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國民經濟體系和社會組織體系。
第三,要健全并完善環境法規政策標準體系,以環境成本優化資源配置。積極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和環保收費改革,完善鼓勵節能環保的財稅體系,研究制定有利于環境保護的產業政策,不斷深化綠色稅收、綠色證券、綠色采購、綠色貿易等環境經濟政策,加快推進環境標準管理體系建設,嚴格環境準入。
第四,要增強環境科技創新和支撐能力,以市場導向發展壯大環保產業。加快發展新興戰略性產業和環保技術,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循環利用和減少污染的先進適用技術,促進綠色經濟發展壯大,引領技術升級,最大限度地減少污染物排放。
第五,要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以綠色生活助推消費模式轉變。堅持把環境保護與改善民生緊密結合起來,把保障群眾飲水安全作為首要任務,集中力量解決重金屬污染等危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同時,積極倡導適度消費和綠色消費,改變導致對自身生存環境破壞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
要想徹底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發揮社會各種力量加強監督管理,并對違法者落實責任也非常重要。只有有嚴厲的懲戒措施,才能有效地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Michael Keane,Albert Moran.Remaking Television:the New Global Culture[M].John,2005.Libbey Press,2007.
[2]包群,彭水軍.是否存在環境庫茲涅茨倒U型曲線?——基于六類污染指標的經驗研究.
[3]范金.2009.可持續發展下的最優經濟增長[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4]凌亢,王涴塵等.2001.城市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關系的統計研究[J].統計研究(10):46-52.
[5]秦大河,張坤民等.2002.中國人口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M].北京:新華出版社.
[6]王小民.2005.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可持續發展之路[J].東南亞縱橫(9):71-76.
[7]陳華文.經濟增長與環境質量:關于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經驗分析[J].復旦學報,2004(2):87-94.
>>>下頁帶來更多的環境經濟關系論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