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業管理碩士論文(2)
公共事業管理碩士論文篇2
淺析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一、引言
世界各國都把培養優秀的創新型高素質人才作為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突破口,本科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主體和基礎,強化本科生的創新能力是當今世界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向。培養和提升本科生的創新能力也是我國高校持續在探索的重要課題之一,雖然國內眾多高校對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視程度在加強,也配套出臺了一系列提高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方案和措施,但是還沒有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路徑,尤其是人才培養沒有很好地與專業建設有效的對接。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是教育部1998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新設立的本科專業,但是發展非常迅速,到2012年,全國開辦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高校已經突破了500所。由于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成立的背景不同,在專業面廣而綜合的目標定位下,大多數高校在該專業的培養模式、課程設置沒有體現出應有的專業特色,使得該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定位與社會經濟對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偏差。面對迅速變化的知識環境和社會現實,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高效地掌握日新月異的各類知識和技能是前提,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種創新機會則是確立其事業發展的基礎。這就要求每位大學生既要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同樣要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因此,在本文在介紹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分析該專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改革完善模式,以實現創新型、實踐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對促進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水平的提升,強化專業設置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融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參考價值。
二、專業設置目的與現狀
(一)專業設置的目的。教育部對于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定位是“培養具有現代管理理論、技術與方法等方面的知識以及應用這些知識的能力,能在文教、體育、衛生、環保、社會保險等公共事業單位從事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因此,我們可以理解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開設的目的在于順應公共管理體制的改革與發展,滿足社會對公共事務管理人才需求。
(二)專業設置現狀。從全國范圍來看,設置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高等院校廣泛涉及到醫學類、體育類、師范類、農林類及財經類等各種高校。大多數的高校都是依托本校原有的學科基礎來舉辦該專業的,所以各個學校在專業方向的設定上各有側重,形成了文化教育、藝術、衛生、環保、農業、社會保障等專業方向,授予的學位也涉及到文學、法學、醫學、農學、工學、管理學等。但是,以“事業單位”和以培養進入“公務員隊伍”為就業目標的課程設置,在凡進必考的政策體系下,限制了學生的就業區間;加之,傳統的事業單位正處于不斷的改革之中,對相關人才需求的數量較小。在雙重的就業壓力之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畢業生面臨極其嚴峻的困難,地方高校尤為突出。目前,國內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發展相對較好的大都是依托原有優勢專業的相關院校,而那些既無專業依托又無學校名氣支撐的地方院校,正經歷著培養目標模糊、畢業學生就業困難、招生難以保障等系列尷尬處境。
三、專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專業定位寬泛,就業競爭激烈。培養目標的定位是人才培養的“靈魂”,決定著人才培養的規格和類型。由于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是借鑒國外“第三管理部門”,而移植到國內的新型專業,所以不僅社會大眾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不甚了解,甚至個別辦學者對該專業的人才培養的定位也不夠科學,在“準公務員”培養路徑受阻的背景之下,逐漸向“泛管理人才論”的培養方向轉變。
在培養目標模糊的情況之下,加之專業深度有限,造成學生在管理領域與行政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土地資源管理等專業領域存在競爭,尤其困惑的是在該專業所涉及的領域都有相應專業培養專門學生的背景下,使得專業的目標定位與就業方向存在較大偏差,“通”而不“專”的培養模式使該專業學生始終處于競爭的劣勢。
隨著用人單位學歷門檻的不斷提高,加之社會對人才需求的不確定因素增加,該專業本科生選擇繼續深造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但是由于沒有相應的碩士學位點,加之深造對口不明,也為跨專業報考帶來不小的難度。
(二)培養模式單一,缺乏專業特色。高校的專業是根據社會分工的需要而設置的學業門類,專業與專業之間應該有較為明顯的分工與區別,這是高校專業特色培養課程設置時必須遵循的基本邏輯。
雖然開辦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廣泛涉及到多種類型的院校,但各相關院校并沒有根據自身優勢在辦學模式上體現出特色。雷同的目標定位,造成培養模式單一,辦學理念不明,學科優勢不明顯,且與市場需求不緊密。該專業的設置大都依托于原有專業,或與傳統行政管理專業相似,受師資、學時的限制,沿襲了傳統教學中大而寬的課程設置,導致多數院校多偏向于理論教學,輕實踐技能的培養,遠遠不能適應社會對應用性人才的需要。
(三)實踐環節薄弱,教學方式單一。作為偏重管理的專業,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教師基本上都是根據該專業的理論知識,對學生按部就班地進行授業,單一化的教學模式培養出的學生,往往是繼承了過時的觀點,缺乏知識的創新。
另外,由于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設立時間較短,在實習基地建設方面,缺乏整體的規劃和系統的設計。專業學生大多是為了完成實踐任務,各自分散聯系實踐單位,這其中又以企業居多,而且實踐內容和該專業要求相差甚遠,嚴重影響了實踐效果,不能與公共管理學科特點緊密結合,限制了公共事業管理本科生專業特長的發揮。
四、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發展方向
人才培養是學校的根本任務,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既是人才質量的重要標志也是人才競爭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辦學實踐來看,卻與這一理念相去甚遠。為此,要深化教育模式改革,鼓勵學生實踐與創新,有針對性發掘每一位學生的潛能,才能進一步提高該專業學生的培養質量。為此,需要根據教育教學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的基礎上,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革新,以實現創新型、實踐型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
(一)重組教學模式,提升 教育質量。大學本科教育是通識教育,應以基礎理論教學和全面素質培養為主,所以公共事業 管理專業的培養模式既要反映出“寬口徑、厚基礎、強 實踐、重創新”的教育特點,也要體現出因材施教,尊重個性的素質型教育方式。為此,需要構建“兩段式”的培養模式:即在基礎段按照專業大類,打通基礎課,同一專業類的各專業設置同樣的基礎課;在專業段主要進行專業理論課與實踐課教學,并以實踐課教學為主線,強調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2003年起我國各高校陸續實行“按大類招生和培養”,所謂“按類招生”是指學生在入學時按專業大類學習基礎性課程,通過對大類學科內各專業的了解,結合學生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充分發揮主動性和自覺性,自主選擇專業的過程。
通過大類招生,可以在一、二年級階段安排有一定通用性基礎課的同時,仍為不同專業方向的學生提供可選擇的管理類、 經濟類等基礎課。在對各專業有初步了解的基礎上,通過選專業、強化專業課程、參加創新實踐等多種教育形勢,促進學生的個性 發展與全面素質的提升。推行這種先寬后窄的教育模式有利于形成適合學生自己特點的知識結構,為學生的個性養成和創新能力的提升造就了合適的土壤。
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需要拓寬知識面,但同時要注重專業技能的培養。為滿足不同基礎、不同發展意向學生的需求,可充分考慮學生的成才傾向,在三、四年級階段設置不同“模塊”的專業方向課程,提升某一領域知識的深度,為特定方向的發展奠定基礎,供不同需求(考研、專業就業、跨專業就業等)的學生選修。從優化 社會管理出發,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本科生同樣需要加強社會調查、分析技術和規劃技能的培養,學生還應具備熟練 應用信息管理技術的能力。
(二)創新教學方法,建立創新導向。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是一個新興專業,更突出靈活性和時代性,按照培養富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目標定位,去適應我國社會與經濟發展形勢。因此,該專業的本科生教育,不應該只限于理論知識的傳授,而應該更注重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為此,需要掌握公共事業 組織的運作模式,并能夠結合中國改革進程現狀,科學預測本組織的發展趨勢,從而為創造性地提供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提供技術基礎。
因此,鼓勵和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學科競賽,推動學生課外學術活動的開展,既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重要途徑,也是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培育科學精神,促進科技后備人才成長的有效方式。目前,多所高校開展了本科生科研訓練的實踐與探索,如中國 農業大學啟動的“URP” 計劃(Undergraduate Research Program),福州大學開展的“SRTP”計劃(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科研計劃的執行改變了過去教師有效指導的狀態缺位,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也系統地培養了本科生科研能力,對本科生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
在此,可采取多樣式的途徑和方法給予科學培訓的機會,增強對專業技能的鍛煉,最大限度地提升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 經驗。學生在專業定位以后,根據自己的愛好遴選專業導師,并進入導師的課題組,在導師、研究生的幫助下開展學習和研究 工作,并將畢業 論文的(設計)選題結合科研項目、社會經濟與生產實際,達到綜合訓練的目的。這種創新性人才的教學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有助于學生在實踐中去確立和拓展自己的知識視域,發現并建構自己獨有的知識、經驗體系和認知框架,通過科研訓練不僅是把知識局限在書本和專業理論之中,還給學生提供持續學習和探究的動力與勇氣。
(三)突出專業特色,強化自身優勢。各相關專業院校應充分依托原有學科,結合社會需求和辦學條件,尋找與社會經濟 聯系的切入點,制定具有學校特色的專業培養目標,突出不同院校間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自身的特色和優勢。
不同院校要依據區域情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實現專業建設與城鄉經濟發展的緊密結合,既體現出專業特色,也避免了專業的同質化競爭。例如,綜合性院校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一般都放在公共管 理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或政 法學院等院系,這些院校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可以充分依托所在院系的學科優勢來設置特色培養方向,在課程設置上可以在經濟管理、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等方面給予強化;地方院校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上具有其他高校所不具備的地域優勢,從而其可以基于地域優勢形成一定的學科優勢,可將專業的建設與城市產業、城市公共事業發展緊密結合,根據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以及自身特有的學科優勢來設置特色培養方向。
五、結語
要實現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必須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培養模式要根據培養目標、培養條件的改變而改變,以實現培養適應現代社會發展需要的創新型人才的目標。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的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各個學校應當根據本校的學科背景、師資力量、學科優勢、教學設備與設施條件,特別是要根據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設置不同的具有本校特色的專業方向,以及相應的專業模塊,辦出與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具有明顯特色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為此,在充分利用現有條件的基礎上,借助于其他學科的師資力量,加快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發展。專業的建設與發展是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及國家對管理工作的重視,也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方向的凝練,提供了良好的歷史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