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utput id="aynwq"><form id="aynwq"><code id="aynwq"></code></form></output>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
  •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label id="aynwq"><dl id="aynwq"></dl></label>
  • 學習啦>勵志>勵志文章>

    清華北大勵志文章

    時間: 鴻宇671 分享

      那些清華北大的勵志文章都是非常正能量的,特別適合即將要高考的學子來閱讀。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清華北大勵志文章,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清華北大勵志文章篇一:清華北大并不遙遠

      好像很多人想象中考清華北大的人都得是天才,一般人再努力也只能靠浙大復旦上交,而清華北大的人都是輕輕松松拿下高考的,尤其是現在,只剩下半年的時間,好像該放棄看起來遙不可及的夢想了……我只是想作為一個非牛人類來勸學弟學妹,一切都來得及,一切希望都還在。只要你努力。

      本人不牛,相當不牛。中考的時候比A班的線高了兩分進來的,高一的時候在班級排了40多名。當時班級一共52人,還有5個學文的,我記得后來反省的時候發現自己其實是理科生的倒數第五。雖然是在A班,在學年也得排到300多名(這個是我在大辦公室偷看的某個老師的學年分數段-人數統計表得出的結果)。百分制的小考試數學一般是60多分,150分制一般是90~110分之間;物理一般也就是60~80之間:雖然絕少不及格,但是幾乎從來沒上過平均分。以上部分是論證我并非一頭牛。我很羨慕班級里面的幾頭大牛,什么東西都懂,什么題都會做。人家半小時答完的卷子我得寫一個小時交上去的時候還有很多地方空著。平時人家寫N本練習冊寫完了11點準時睡覺,我光寫一本還得寫到后半夜一點兩點,有算不對算不出的題把自己逼得死去活來。

      那個時候我心里非常不平衡,但是也必須面對這個事實:一般人和牛人是有差距的。人家牛人平時嘻嘻哈哈玩得很Happily的同時,依然保持著題量上對我的完勝。三年五年十年,金考卷銀考卷四大名輔試題調研,三尺講臺3+X優化設計大鑰匙……抱歉我不是牛,我寫不完,牛人也許也寫不完,但是人家寫3本大的加上點試題調研之類的調劑品還是很輕松的,然后同學再問他們點難題,于是乎幾乎沒有沒見過的題了。這就基本可以解釋了,為什么有的人學習看起來很刻苦很努力很用功,有些人看起來很輕松,但是輕松的人的成績要遠遠好過刻苦的人。不是因為輕松所以成績好,而是因為牛,所以看起來輕松。做題帶來成績,這個永遠是毋庸置疑的。

      我在高三確定了兩件事:第一,我不是大牛;第二,我要上清華。清華又沒說只有輕輕松松的大牛才可以考,雖然我不是牛,但是我可以發揚牛的精神。每天少睡幾個小時,拼了一陣。數學終于有了點起色,能到120以上了。后來考了一次140,信心就徹底樹立起來了。最牛的人可以把競賽題當高考題做,但是不牛的人只要做好高考題,一樣可以考高分。分數高不高,跟人牛不牛,沒有必然聯系。我們只要高考而已,每個人都說高考題簡單,那就把簡單的都做對,就OK了。其他科目也都差不多。基本上都是拼了一陣,專學一科,然后就上來了。說起來很簡單是吧?我當時每天早上5點半起來,晚上一點以后,一般是兩點左右睡覺,白天困了用咖啡頂著……

      同桌很嚴肅地跟我說你再這樣你會死的,但是事實證明了人遠遠沒有那么脆弱。這個作息時間也就是聽著可怕,其實做起來習慣了發現也沒什么大不了的。寒假我覺得在家的學習狀態不好,所以一直跟外地的同學住校,在寢室什么都沒有的狀態下一心撲在習題上。放假之后天天去圖書館的自習室。各科高考題基本做全了。于是信心就有了。更重要的,努力不只是一種途徑,更是一種信念。你能為了自己的一個理想去不顧一切的奮斗,這是很難得的人生經歷。當然作為一個不牛的人,成績肯定仍然不是很牛的樣子。一般是班級15名左右,學年名次在50左右徘徊,偶爾能進40。一模學年80多,有些郁悶。二模130多,更加郁悶。三模180多,我沒崩潰我父母先崩潰了。當時我寫給自己兩句話:永遠相信自己,永遠不放棄希望。一個高考而已,老子還搞不定你?四模21。然后就高考了。然后就上了清華。

      我終于用自身的努力證明了這一點:考清華北大沒有想象中那么遙不可及,只要付出努力,天賦上的差距是可以彌補的。關鍵詞只有兩個:努力,自信!

      清華北大勵志文章篇二:奇跡,是為了信念犧牲

      【高策,2010年高考672分,北大生物系錄取。高考成績出來之后,我讓高策寫一寫曾經的故事,算是給自己的高中一個總結,也給學弟學妹一點鼓勵。幾天之后他發給我這樣一篇文章,讀完之后,我熱淚盈眶。他的文章里有自己刻骨銘心的故事,我的眼淚里有我和幾十個孩子刻骨銘心的青春?!?/p>

      TO all those who said that I can't,I have proved once more,yes I can.

      終于,我可以平靜下來,在這樣一個清晨,好好地回憶,細細的品味,那屬于我的高三奇跡。

      想借用班主任的評語,對高三的上學期大致描述:“你懂得胸懷天下卻做不到臥薪嘗膽,立志異常堅定卻難逃現實誘惑,看得見遠處的山卻看不見腳下的路。有時把執迷不悟叫執著,有時把自我滿足當自信,有時自以為是能夠拯救別人拯救世界的萬能上帝,到頭來成了自身都難保的過河泥菩薩。有時是真正弱點百出還不以為意的“偽高手”,有時是地道地荒廢機會還自鳴得意的可憐人。”看到這些評語,這些批評,我心里有恐慌,卻更迷茫——我究竟該怎樣做……

      【這是我從教幾年的學生評語中唯一一次這么“狠”地評價自己的學生,而批評的恰恰是我最喜歡的學生中的一個。他幾乎是我欽點的班長;他有很多看法與我異乎尋常地一致,雖然我沒有當面對他說過;他曾經在寒冷的深夜與我探討愛的問題,雖然我沒有能讓他接受我的觀點,但是我依然欣賞他的思考;他也有著自己的大氣與胸懷,我喜歡他們做的每一期墻報和班會,我喜歡他的文筆,也多次把他的文章作為范文;當然,這些都掩不住他的不足,他也在高三的時候為自己的習慣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一直到今天我都相信,他的路原本可以不這么難。

      我依然記得,我是下了多大的決心才給高策寫下上面那些話,我記得,我幾乎是用了整整兩個晚自習,用了十多張答題卡來反復揣摩這些話。語氣太重了,緩和一下,太緩和了,再加重。思考來思考去,我幾乎選擇了我能選用的最嚴厲的方式寫下了上面的話,我的想法只有一個,我也相信他能理解,那就是——這些話不是無情地否定,而是狠狠地喚醒;而不是無情地放棄,而是堅定地期待,這些話不是結束,而是一個起點?!?/p>

      千瘡百孔的習慣讓我的成績從高二期末的年級第一跌到了四五十名的位子,不過那時的我依舊自信滿滿,覺得自己可以東山再起。

      這就是高三的前一多半時間,在迷茫與掙扎中看著成績下滑,看著北大遠去……

      不得不提的是自主招生,現在想想,那真是一次夢幻般的影響我很久的經歷!

      憑借高二的成績我走進了北大自主招生的筆試考場,上午的數學共四個題,交卷時我只做了一點點。若是擱在平時,下午的測試我一定會邊做題變懊惱,接著一敗涂地??墒沁@次,不知是哪里來的力量,我暫時忘卻了上午的數學卷,一點一點答題,一秒一秒把握。走出考場,我知道自己希望不大,卻著實為自己下午的沉著感到欣慰。壓線通過筆試,正是對我心態的獎勵,從那時起,無論上一科考的怎樣,我都能堅強的努力到最后一秒,這或許遠比通過考試要重要吧。

      【我不曾預料到他會面對什么樣的困難,可我料想到了他的堅持。這也許是我下決心寫下上面那些評語的最大的原因吧!】

      接著的面試,我再次走在未名湖畔,呼吸著那讓我陶醉的氣息,陽光靜靜地灑在身上……直到后來,我才意識到那未名湖中的滑雪者,博雅塔下的讀書人,給了黑暗中的我多么強烈的希望。

      戲劇性的是最終我只獲得五分的加分,老天開起玩笑怎么這么有意思,寒假的十天,我扔掉了所有的計劃,不知所措的呆著,就是呆著什么都不做。做了那么多,花費了那么多時間,只有五分,值嗎?我永遠不會忘記許多人聽到這“五分”的神態,那是一種聽到冷笑話的表情,我只有以笑應對??晌也环?,或許,這五分就有用呢;或許,就真的有用呢……

      再開學,立刻到了“質檢二”。理綜的出現讓局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瘜W的優勢發揮不出,物理的劣勢暴露無遺。200名,我忘不了老師氣沖沖地拿著成績單到宿舍指給我看:“還沒這么差過吧!自己好好想想……”剎那間,我感覺自己被壓得喘不過氣,咬咬牙,下定決心。我扔掉了手機卡,把MP4借給了同學,在枕頭下放了三樣東西:暑假買的《清華北大不是夢》,在北大自主招生領取的《筑夢北大》,以及北大的一組明信片。趴在床上,難以入夢。一筆一劃地將職燁的《花開不敗》抄了一遍,希望自己可以像那個為了復旦犧牲一切的小女孩一樣……

      在職燁寫成《花開不敗》的那一刻起,這篇文章影響了多少曾在夢想面前困惑的孩子。在郭嘉逸的文章中提到他,在高策的文中里提到他,在無數孩子的青春記憶力有這樣一篇文章的痕跡。而未來人們還會記住郭嘉逸的《從一個自己到下一個自己》,也會記起這一篇《奇跡,是為了信念犧牲一切》。

      每天走在路上,眼前總是黑壓壓的一片,看不到一絲陽光,晚睡早起的生活導致了身體的問題,腦子里總是跟漿糊似的,還不時地干嘔。但我不能松懈,該吃藥吃藥,吃了藥還得玩命啊……每天在宿舍“加班”,覺得夜好靜啊,只聽到自己的心跳。那是一段忘記了開心的日子,也是我最懷念的一段時光。

      抱著破釜沉舟的勇氣我堅持了一個月,結果卻是在“一模”時由低谷跌落深淵。570分,283名,按往屆的成績看,這剛夠一本。距高考還有54天,我真的想放棄了……有氣無力的看著試卷,可怕的是我沒有那種“收拾舊山河”的勇氣與激情了。

      多謝我的朋友,用一張紙,一段話喚起了我內心的希望:“把每天當成終結前的最后禮物,把每道題都當成訓練能力的必備武器”“即使明天天寒地凍,路遙馬亡”也“必須為了必須,到耀眼的地方去!”。是啊,還沒結束呢,真的,還有可能大逆轉。

      【我記得我曾經讓他們看馬云的訪談視頻,也曾把馬云的那句話告訴他們,他們也一定都記得,那就是“今天很殘酷,明天很殘酷,后天很美好,大多數人死在明天晚上,看不見后天的太陽”。是啊,努力容易,堅持難;堅持容易,遇到挫折打擊、甚至是反復遇到挫折和打擊仍舊堅持就更難。我對現在的學生說,如果你一直努力,卻要在往后的第十次考試的時候能換來勝利,你愿不愿意為它承受前九次的失敗?還是在其中某一次失敗的時候就舉手投降?回答是一回事,做到是另一回事。而那第十次考試也許就是高考!】

      那是一個見證我內心成長的下午,一個人坐在窗戶旁,發聲地再一次讀了那個堅強的復旦女生留給我們的財富——《花開不敗》。日記本上我有力的寫著:我可以一落千丈,我偏要一鳴驚人。一天超越六個人,殺進北大。現在看到這些話,仍是很佩服自己當時的勇氣,怎么就那么相信奇跡!正如柴靜所言吧,失敗不是悲劇,放棄才是!

      按照正常的情節,我應該成績回升??涩F實終究是現實,“一點五模”年級233名,據復讀生說,這樣的成績沒戲了。沒戲了吧……

      那天上完第一節晚自習后出去跑步,發瘋一樣?;貋砜吹搅税l下來的化學卷子??粗咏鼭M分的卷子,我對自己笑了笑。接著發現卷子的最后有化學老師的一句話“你還是那個優秀的你!”還有人相信我,老師沒有放棄我。一瞬間,我感到莫名的感動。趴在課桌上任眼淚肆意,那是在最黑暗的時候看到的光芒,哭過后的我輕松了不少。不管前面是什么,我都要以最飽滿的熱情,最昂揚的斗志,最刻苦的精神,最堅韌的毅力,全力以赴!輸輸輸,輸到贏為止!

      【有的時候老師無心的一句話都可能在學生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無心的鼓勵可能種下希望和力量,而無心的否定也可能帶來失落甚至是仇恨。一次一個學生給我留言說,說我的一句話給了她很深的影響,這句話是“就算是你有99%的好,也不能放縱1%的不好”,可是這句話我早就都忘了,不知道是什么時候說的話了。在那個高壓下的時期,一句否定的話就可能摧毀一個前進的就會,而一句鼓勵的話或是一個信任的微笑就可能成為燎原的星星之火。老師啊老師,我是每時每刻帶給人影響的人。】

      影響很深的是一天在宿舍,隔壁班的一個哥們來聊天。言談中,我不自覺地流露出沮喪,他送我這樣的一句話:高一高二,你一直是在前面,沒受過打擊。我是一直被打擊,從未被打倒!

      【從這里我們是不是也可以看出班風的重要?是不是也可以看出朋友的重要?如果這個時候聽到更為沮喪的話,又會怎樣?】

      一天天重復的日子,通向了“二模”,沖到了年級70名的我卻怎樣也高興不起來了。馬上要自由復習了,物理60分……向物理老師求助,經驗豐富的他告訴我這一階段物理不太可能有大進步了。老師說的沒錯,但是不是沒有可能啊!我不服,我知道我有多好,走著瞧!

      【有的老師對學生說要重視高一,高一不行以后就不行了,有的說重視高二,高二不行以后就不行了,有的說重要的是高三一輪復習,一輪不行以后就不行了,可是我要說,我們理解這些話的用意無非是想讓學生當下,但是請不要再無心中也摧毀了孩子對未來的期待。我們不相信“高一決定論”“高二決定論”“一輪決定論”,我們鼓勵珍惜每一天,我們也歡迎每一個迷途知返的孩子,我們相信所有的努力只要開始都不晚。而只要堅持,總會好于放棄希望。在成功面前,沒有“不太可能”,也沒有“小可能”,只有百分百堅持與百分百放棄?!?/p>

      距高考還有19天的時候,我將戰場搬到了自習室。那里都是學競賽未成的戰士,我和他們一樣,無路可退了!每天都在想著那些分數,語文120,數學140英語140理綜275加上5分,夠了,到北大了……白日做夢可以,不過要夢得有價值,夢是可以帶來動力的!我在桌子上立了一張紙“神擋殺神,佛擋殺佛!”像一匹餓狼,不顧一切地發瘋一樣沖向北大。

      【在教室的墻上,貼著每一個同學高考的目標,高策的那張紙上寫的是“博雅塔前求博雅,未名湖誓聞名”,高考前離校的時候,很多同學收拾了行李匆匆走了,高策走到那張紙前,認真地撕下來,裝在包里帶走了。后來我想,那一刻是不是也是一個預兆?】

      “二點五模”時到了年級30名,正如我“一天超越6人的誓言”。誰讓你給了我一點希望,我會不留余力!

      最后的十天,宿舍只剩我一個人了(他人已經保送或者留級)。那位保送清華的“神人”臨走時說:你們會考的很好。“我會的”,我心想。

      把三年的東西全縷一遍,心如止水,最后的戰役,蓄勢待發。

      值得一提的是,得知考場上有我的兩名好朋友時我寫了一篇文章,題目是《大獲全勝,不可逆轉》。

      臨走前的晚上,班主任到我宿舍微笑著拍張我肩膀說:“你的成績呈一個V字,希望高考時你會再回頂峰!”

      【那一刻我依然記憶清晰,我走在學生的宿舍里,微笑著對每一個孩子說了鼓勵的話。走到高策面前的時候,他還有些不好意思的低下頭收拾東西。我知道我們之間已經有了太多關于成績的交流,我相信他心里應該早就知道我的話。我對他說出上面的話的時候,他還用很小的聲音說,“會的,一定會的”,像是在回答我,又像是在自言自語?!?/p>

      一切,定格在捧起通知書的時候!672分,加五分,北大我來了!親吻著手里的寶貝,突然想起我的物理,110分!

      這時候我才明白,原來這一年是這么的奇妙。奇跡,就是為了信念犧牲一切!

      【回首這一年的青春,竟品出了悲壯的味道。坐在辦公室里,我又一次滿懷感慨,坐在北大燕園的高策會是何感受呢,坐在教室的學生和坐在電腦前的你又是如何?

      再回首,我們是不是也發現,犧牲的其實并不是一切,誰說這犧牲不是一種贏得呢,贏得的太多太多,我們每個人都有可以創造奇跡的歲月。】

      注:【】括號中是老師的點評。

      清華北大勵志文章篇三:你以為努力了就可以上清華北大嗎

      這是不久前知乎網站上的一個提問。對此,張小林的回答是:并不是努力就能上清華北大。短期來看有運氣的影響因素,長期來看有家庭環境的影響。

      她解釋說:“一個人的家庭環境會對他/她產生非常大的影響,決定你來到清華北大的不僅是自己的努力,還有你的家庭環境,包括你父母的教育理念,愿意及能夠為教育付出的時間、金錢,你的眼界和視野,你能接觸到的一些資源的機會。”

      張小林發在知乎提問下的回答帖被廣泛轉發。在圍繞“努力能否上清北”的討論中,“家庭環境對于個人發展的重要影響”再次引起網友對“寒門難出貴子”現象的關注。有人稱這是“貴子”的優越,也有人稱這是“寒門式努力”的無奈。不少網友發問:光靠個人努力,“窮孩子”還能擠進名校嗎?

      你能來到清華,不僅僅是因為你努力

      張小林是清華大學社科學院的大一學生,她的觀點來自其老師晉軍博士多年來的一項調查研究。

      在晉軍所教授的《社會學概論》課上,每年都會對入學新生進行一次問卷調查,問題包括“你父母的職業”、“你上大學以前到過最遠的地方是哪里”、“最喜歡的電影”,等等。

      通過對問卷調查結果的統計,晉軍發現,相比全國的家庭社會經濟地位構成,清華學生里,社會經濟地位高的家庭占比更高,社會經濟地位低的家庭占比較低,呈現“倒金字塔型”。

      有意思的是,關于學生“入學前活動半徑”的統計數據發現,在清華大學社科學院14級學生里,入學之前曾經到過境外的學生占比43.9%,沒有出過省的學生為○。相比之下,西部一所211大學的數據則是,到過境外的學生只有2.3%,沒有出過省的學生有22.7%。

      這一項數據統計結果“非常穩定”:在清華大學社科學院和經管學院,13級和14級學生到過境外的比例都在40%左右,過去的調查結果也是類似的數據。

      “詢問入學前活動半徑,其實是在調查家庭經濟狀況,直接詢問學生家庭收入并不是一個很好的調查方式。”張小林認為,是否出國出省和家庭經濟狀況有很大的相關性。

      因此,這項問卷調查得到的結果是:相對于全國而言,清華大學里家境中等和偏上的學生更多,并且這一現象多年來一直持續。

      然而,對于這個結果也有質疑的聲音:不足200人樣本的調查能說明問題嗎?事實上,早在2010年,晉軍就指導他的學生對清華大學生源狀況進行抽樣調查:2010級清華大學農村生源占總人數17%。而當年的高考全國農村考生比例是62%。

      晉軍還通過多年的課堂隨機調查描繪出一名清華本科生的典型形象:出身城市、父母是公務員和教師、每年與父母起碼外出旅行一次,甚至高中就有出國游學的經歷。

      用晉軍告訴學生的話來說,“你的家庭背景決定了你能接觸到資源的多少,決定了你的學習環境,決定了你上的小學、初中、高中,也決定了你的眼界和見識。你能來到清華,不僅僅是因為你努力,更是因為你有了上述這些東西。”

      即使上了“清北”,但努力程度仍有差別

      張小林的帖子在網上被廣泛轉發和討論。令她意外的是,有媒體“斷章取義”地理解為“家里有錢就能上清華北大”,甚至冠以《只有富二代才能上清華?》的標題。

      張小林認為,這是對她觀點的誤讀,家庭環境的影響不僅僅指物質條件。而這在中國青年報記者的采訪中得到了許多學生的認可。正如張小林所寫,在求學過程中,個人努力和家庭環境是兩個互補的因素,父母的社會資本、文化資本、經濟資本越多,你需要付出的努力就會相應減少,反之亦然。

      雖然其中存在著一種極端情況——因為資源實在太少,即使再怎么努力,也沒有機會上清華北大。但不可否認的是,依然有許多出身“寒門”的學生能夠憑借“自己的努力”考入名校。

      此外,對于處于教育發展滯后的貧困地區,國家也要求高校為寒門學子開辟了專門通道。比如,清華大學去年擴大了“自強計劃”的實施范圍,面向832個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及集中連片特殊困難縣的中學招生。

      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讓更多的寒門學子圓了“名校夢”。但另一個事實是,如張小林所說,即使在上了清華的學生里,每個人為了上清華付出的努力程度也不一樣。

      去年,李力在復讀第二年后考入了清華大學。這個從西部小縣城走到省城讀高中,再來到北京讀大學的“農村娃”在家人眼里著實是“光宗耀祖”。

      回想高中4年,李力幾乎沒有外出娛樂、參加社團活動的經歷。除了寒暑假回家,幾乎所有時間都留在學校里啃書本、做練習題??上啾戎?,同樣考入清華的其高中同學王達就“輕松太多”。

      王達的父親是私營企業老板,母親是高中英語教師。對于王達來說,沒有令李力“崩潰到極點的英語”,也沒有控制生活費的苦惱。不僅如此,王達在高中就擔任了學生會主要負責人,外出參加各種學科競賽、機器人比賽,暑假到北京學習英語,寒假去國外度假……最終還因學科競賽表現出色成了保送生。

      在李力看來,“家庭”所給予的條件讓王達實現“清華夢”省力不少。“同樣考入清華,但其實我覺得他各方面比我能力強很多,而且他學得輕松、快樂。”李力說。

      和李力一樣,付林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寒門學子”。以晉軍的問卷調查來看,他出生于中原農村家庭,父母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上大學前到過最遠的地方是離家50公里的地級市,上大學前未看過電影,很少有時間看電視。

      通過自身的努力,他在鄉鎮念了小學和初中后,考入一所縣城高中。成績優異的他在高考失利的情況下進入一所985大學,最終在研究生階段考入北京大學。

      回想一路求學的經歷,他發現:自己小學和初中同學都來自農村,寒門比例在98%以上;高中同學中,寒門比例占了50%左右;家庭條件的差距在本科期間尤為明顯,“優越者每月有上萬元的生活費,貧困者只能靠幾十元的助學金勉強維持”,在他就讀的985院校里,真正出身寒門的學生只占到5%左右。

      進入北大讀研后,他發現,自己身邊很多同學都從未參加過中考、高考、考研,“一路保送而來,某某省狀元比比皆是”。“身邊可能有富可敵國的巨賈之子,也可能有手握大權的官員之子,還有可能是電視上看到的明星之子,當然也有農民的孩子、下崗工人的孩子”,但他推測此比例小于1%。

      從98%到50%,再到5%、1%,付林在這些數字的變化中意識到“寒門式努力”的難處:隨著學校層級的升高,“寒門貴子”比例越來越小,而最后的1%在社會這所大學校里還會有所削減,“如果人生是一次長跑,寒門學子在起跑線上就落后太多,起跑后動力不足、補給不足、身體素質差,能夠咬牙堅持下來的實在屈指可數”。

      “現在看來,我們都站到同樣一個平臺上。但如果往前看,你會發現我們走得很艱難,并且還有許多付出一樣努力的‘窮孩子’已經‘累’倒在終點前了。”李力說。

      名校可以為“寒門子弟”帶來什么

      在北大讀研究生時,一個班級20多個人,但真正的“寒門學子”只有付林一個。

      與同學的交往中,付林感到差距最大的是自己的閱歷——沒去過幾個城市、沒旅游過、沒有唱過KTV、沒有去過健身房、也不知道紅酒還能分很多種類……“當別人聊天的時候,我只能聽,無法參與其中”。

      對此,“心態還算積極”的付林也曾試圖多看書、多與朋友交流、多參加他們的活動??伤l現,有些閱歷需要資金支持。比如,他的意識里,最貴的相機也就幾千元,但一次郊游中,他看到一個玩單反的朋友帶了好幾個鏡頭,“聽說每個鏡頭都幾萬元的時候,我驚呆了”。

      正如付林的感受,進入清華后的李力為了彌補與王達之間的差距,報名參加了好幾個社團的招新面試,可結果卻很不理想:想加入藝術團,卻沒有音樂或樂器特長;想加入學生會外聯部,卻在面試中因表達不好被刷掉;想加入文學社,卻發現自己并未看過幾本文學名著,面試時連問題都很陌生……

      最無奈的是,最終他發現,自己根本沒有時間參加社團活動——除了學習時間,他的課余時間幾乎全花在勤工助學崗位上,“不要說趕超別人,就連彌補都很難”。

      “他們不能無憂無慮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兼職、考慮現實性的東西。”在清華大學社科學院大二學生張嫚看來,不同家庭環境的學生在大學里的表現是有差別的。

      她記得,大一時需要進行PPT展示,對于從小學就開始制作PPT的她來說“一點兒不費勁”,可班里來自農村的學生“連PPT是什么都不知道。”

      南京師范大學金陵女子學院皇甫亞楠曾撰文指出,教育內容是一種“文化屏障”,文化屏障是一個階層的文化符號,現在的教育體系并沒有照顧到寒門學子的認知程度,比如納入正規教育中的計算機課程和英語課程。寒門學子由于受經濟限制,很多人到大學才接觸電腦,偏遠山區的孩子甚至連基本的網絡概念都沒有。至于英語,家境殷實的孩子即使學校英文成績不佳,完全可以通過課外輔導、外教的方式彌補,口語能力比寒門學子好得多。即使教科書一樣,他們的文化背景都不會相同。

      在晉軍老師關于學生“最喜歡的電影”調查中,清華大學社科14級學生問卷的統計結果分別是《肖申克的救贖》、《盜夢空間》和《哈利·波特》??蓪τ诶盍碚f,在大學之前,他從未在電影院看過電影,“老實說,大二之前,我連《肖申克的救贖》都沒看過,平常大家提起這些國外電影,我只能保持沉默”。

      一位社會學研究者告訴記者,1999年大學擴招以后,重點大學中農村學生的比例降低已是不爭的事實。不僅如此,好大學中的“精英”來自城市的居多,因為“城市的孩子、父母職業好的孩子,從小見多識廣、閱歷豐富,比農村孩子擁有更多的優質資源”。

      看完鄭也夫的《科場現形記》,就讀于清華大學社科學院的大二學生曾杰對“寒門貴子”的討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他用馬克思·韋伯關于經濟、文化和聲望的社會分層標準來解釋,“一個學生家庭的經濟地位、文化背景以及社會資源決定了你能不能上名校”。但同時,他相信,教育能夠促進社會階層的流動。

      “來了清華之后,只要你有心,什么都可以補上。”曾杰認為,“大學”是一個催化劑,可以助你一臂之力,讓“寒門學子”有機會改變自己的命運、獲得一個不錯的社會地位,“但不能保證你能獲得最高的社會資源,保證最高的社會地位”。

      晉軍老師的一段話,張小林記得很清楚。晉軍說,“大學第一年后,大家會變得越來越像,那些沒有出過國的,可以慢慢獲得機會,那些在超級中學沒有社團和課余活動的,也可以彌補,所以教育對個人的成長還是有一定影響的。”

      帖子引發的討論還在繼續,許多評論張小林已無暇顧及,除了刪去一些理解特別偏頗的評論,唯一一個留在她心里的評論是:“社會的未來是你們的,但我們也會努力的。”


    猜你喜歡:

    1.清華人都如此努力,那我們呢

    2.關于北大的勵志文章

    3.清華大學學生勵志演講

    4.清華北大勵志文章

    5.清華北大高中勵志文章

    6.北大勵志文章精選

    7.適合高三的清華勵志故事

    121411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熟女视频一区二区| 抽搐一进一出gif免费视频| 国产成a人亚洲精v品无码| 久久国产热这里只有精品| 色欲欲WWW成人网站| 成人免费黄色网址|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精品浪潮| 97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中文综合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无码AV一区二区| 久久99热精品这里久久精品| 精品亚洲成a人无码成a在线观看| 夜夜躁狠去2021| 亚洲av永久综合在线观看尤物|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野结衣 | 狠狠色综合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第9页| 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品| 精品国产一二三产品价格| 国产黄三级高清在线观看播放 | 55夜色66夜色国产精品| 深夜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福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精品不卡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av| 久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 | 久久综合丝袜长腿丝袜| 无码国模国产在线观看免费| 任我爽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jizzjizz护士| 成人窝窝午夜看片| 亚洲欧洲一区二区三区| 里番库全彩本子彩色h可知子| 最新日韩在线观看| 啊v在线免费观看| 4虎2022年最新|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9厂| 亚洲美女视频网站| 高h全肉动漫在线观看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