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植樹節的發展
植樹節是一個國際性的節日,各國人民都會積極參與植樹活動,共同為地球的綠化和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中國植樹節的發展,供大家參考學習。
中國植樹節的發展
中國的植樹節由凌道揚和韓安、裴義理等林學家于1915年倡議設立,最初將時間確定在每年清明節。
1928年,國民政府為紀念孫中山逝世三周年將植樹節改為3月12日。
新中國成立后的1979年,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決定將每年的3月12日定為植樹節。
2020年7月1日起,施行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明確每年3月12日為植樹節。
為什么植樹是公民義務
植樹節按時間長短可分為植樹日、植樹周和植樹月,共稱為國際植樹節。提倡通過這種活動,激發人們愛林造林的熱情、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性。
根據不同城市的《綠化條列》:每個公民都應依法履行植樹的義務。凡年滿18歲至60歲的男性公民、年滿18歲至55歲的女性公民,除喪失勞動能力者外,每人每年應義務植樹3至5棵,或者完成相應勞動量的育苗、管護和其他綠化任務。因特殊情況不能直接履行植樹義務的單位和個人,應當提出申請,經當地綠化委員會或其委托的機關審查批準,并交納一定數額的義務植樹綠化費,由當地政府綠化委員會組織人員代其完成義務植樹任務。
把時間撥回1981年夏,長江、黃河上游連降暴雨,河水猛漲,災害之巨歷史罕見。
大災之后,各層面都在進行反思。受災最嚴重的四川、陜西兩省主要領導,以及多位科學家都表示,江河上游森林植被的破壞是造成這次洪災的一個重要原因。林業部門也組織力量,調研分析森林遭破壞的原因。
要盡快把森林資源保護起來,把荒山禿嶺綠化起來!可資金有限、人力有限,要讓全國數不清的濯濯童山綠起來,難度很大!
重要領導人為荒山綠化打開了新思路。他在同萬里同志的談話中提到:“是否可以規定每年每人都要種幾棵樹,比如種三棵或五棵樹,要包種包活。”
1981年12月13日,全國人大五屆四次會議一致通過了《關于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規定凡是條件具備的地方,年滿11歲的公民,除老弱病殘者外,因地制宜,每人每年義務植樹三至五棵,或者完成相應勞動量的育苗、管護和其他綠化任務。
此后40年,人人動手,年年植樹,成了中華大地的一道風景。
在首都北京,每年4月的第一個休息日被規定為“首都全民義務植樹日”。每到那天,數不清的政府機關、工礦企業、學校醫院都會組織起來,扛著鐵锨水桶種樹去!
種樹,也不容易。就拿北京市平原和山區交接處的“前山臉”地帶來說,土層薄、裸石多,草木難以成活,是綠化造林的“硬骨頭”。為此,北京探索爆破造林技術。
爆破造林,就是用爆破技術把堅石打碎,運客土上山,再栽植林木。用這種方式,西起房山張坊,東至平谷金海湖綿延230公里的前山臉地區,如今形成了五彩斑斕的高質量生態景觀。
義務植樹運動開展40年來,首都北京已有超過1億人次通過各種形式參加義務植樹,植樹2.1億株。片片綠云環繞京城,“沙塵暴”已成為遙遠的回憶。
植樹節是哪年哪天設定的
新中國成立后的1979年2月 ,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根據國務院的提議,正式通過了將每年的3月12日定為植樹節的決議。
植樹節的來歷和風俗
3月12日是我國自己的植樹節日,同時這一天也是孫中山逝世紀念日。孫中山先生生前十分重視林業建設,在他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就設立了農林部,下設山林司,主管全國林業行政事務。1914年11月頒布了我國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1915年7月,政府又規定將每年的"清明節"定為植樹節。
1979年2月,根據提議,通過了將3月12日定為我國植樹節的決議,這項決議的意義在于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植樹造林,加快綠化祖國和各項林業建設的步伐。將孫中山先生與世長辭之日定為我國植樹節,也是為了緬懷孫中山先生的豐功偉績,象征中山先生生前未能實現的遺愿將在新中國實現并且要實現得更好。
植樹節的習俗:種樹、了解樹木的知識、宣傳環保 。植樹節這一天是動員群眾參加以植樹造林活動的節日,通過植樹活動,激發人們愛林造林的熱情,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
中國的植樹節由凌道揚和韓安等林學家于1915年倡議設立,最初將時間確定在每年清明節。1928年,國民政府為紀念孫中山逝世三周年將植樹節改為3月12日。新中國成立后的1979年,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決定將每年的3月12日定為植樹節。
2024-2030植樹節具體時間表
2024年3月12日星期二
2025年3月12日星期三
2026年3月12日星期四
2027年3月12日星期五
2028年3月12日星期日
2029年3月12日星期一
2030年3月12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