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植樹是公民義務
為什么植樹是公民義務_2024植樹節
植樹節倡導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鼓勵人們減少碳排放、增加森林覆蓋率,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為什么植樹是公民義務,供大家參考學習。
為什么植樹是公民義務
植樹節按時間長短可分為植樹日、植樹周和植樹月,共稱為國際植樹節。提倡通過這種活動,激發人們愛林造林的熱情、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性。
根據不同城市的《綠化條列》:每個公民都應依法履行植樹的義務。凡年滿18歲至60歲的男性公民、年滿18歲至55歲的女性公民,除喪失勞動能力者外,每人每年應義務植樹3至5棵,或者完成相應勞動量的育苗、管護和其他綠化任務。因特殊情況不能直接履行植樹義務的單位和個人,應當提出申請,經當地綠化委員會或其委托的機關審查批準,并交納一定數額的義務植樹綠化費,由當地政府綠化委員會組織人員代其完成義務植樹任務。
把時間撥回1981年夏,長江、黃河上游連降暴雨,河水猛漲,災害之巨歷史罕見。
大災之后,各層面都在進行反思。受災最嚴重的四川、陜西兩省主要領導,以及多位科學家都表示,江河上游森林植被的破壞是造成這次洪災的一個重要原因。林業部門也組織力量,調研分析森林遭破壞的原因。
要盡快把森林資源保護起來,把荒山禿嶺綠化起來!可資金有限、人力有限,要讓全國數不清的濯濯童山綠起來,難度很大!
重要領導人為荒山綠化打開了新思路。他在同萬里同志的談話中提到:“是否可以規定每年每人都要種幾棵樹,比如種三棵或五棵樹,要包種包活。”
1981年12月13日,全國人大五屆四次會議一致通過了《關于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規定凡是條件具備的地方,年滿11歲的公民,除老弱病殘者外,因地制宜,每人每年義務植樹三至五棵,或者完成相應勞動量的育苗、管護和其他綠化任務。
此后40年,人人動手,年年植樹,成了中華大地的一道風景。
在首都北京,每年4月的第一個休息日被規定為“首都全民義務植樹日”。每到那天,數不清的政府機關、工礦企業、學校醫院都會組織起來,扛著鐵锨水桶種樹去!
種樹,也不容易。就拿北京市平原和山區交接處的“前山臉”地帶來說,土層薄、裸石多,草木難以成活,是綠化造林的“硬骨頭”。為此,北京探索爆破造林技術。
爆破造林,就是用爆破技術把堅石打碎,運客土上山,再栽植林木。用這種方式,西起房山張坊,東至平谷金海湖綿延230公里的前山臉地區,如今形成了五彩斑斕的高質量生態景觀。
義務植樹運動開展40年來,首都北京已有超過1億人次通過各種形式參加義務植樹,植樹2.1億株。片片綠云環繞京城,“沙塵暴”已成為遙遠的回憶。
義務植樹有什么意義?
調節氣候、涵養水源、減輕污染。
公民去哪兒能植樹盡責?
義務植樹是一份歷史擔當。走過40年歲月,需要種樹、適合種樹的地方基本已披上了綠裝,剩下的多是邊角地或者偏僻的深山區,并不適合普通人跋山涉水趕過去。
植樹節怎么植樹?
為了保證樹木成活率,應該注意植樹的步驟
第一,挖坑。根據根系的長、寬挖大小適宜的樹坑。深度一般以50厘米為宜。
挖坑時要將表面的熟土、下面的黃土分倒在坑兩側。
第二,回填。種樹前應該按樹根的長、寬及其根系頂端長度的情況,在坑內先回填部分熟土。一般情況下,回填熟土20至30厘米。
第三,栽植。謹記一句話“三二一”——三埋、兩踩、一輕提。放置樹苗時要將根部扶正、枝要展開,這是前提。栽樹時,須分三次填土。第一次填土少許,在距坑頂一定距離的地方先停止填,在已填的土上繞樹一周,用均力踩實,然后輕提樹莖、抖松,以保證樹根的呼吸暢通。第二次填土后,再繞樹踩實。在第三次填土后,盡量保證與坑面平齊。樹根放位時要與南北、東西方向的樹對齊。然后,在坑面上圍一個大圓盤,便于日后澆水養護。
第四,覆土、保墑。將樹苗栽好后,覆蓋一層薄土,以保持水分。
植樹節的法律規定
2020年7月1日起,施行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明確每年3月12日為植樹節。 新森林法實行森林分類經營管理,將森林分為公益林和商品林,公益林實行嚴格保護,商品林則由林業經營者依法自主經營,以此來保護好各類林業經營主體的合法權益,實現林業建設可持續發展。 此外,新森林法調整了林木采伐許可證核發范圍,采伐自然保護區以外的竹林不再辦理采伐許可證。非林地上的農田防護林、防風固沙林、護路林、護岸護堤林和城鎮林木的采伐,按照《公路法》《防洪法》《城市綠化條例》等規定進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