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的風俗講究
正月十五是傳統節日元宵節,也是大年的最后一天,而在這樣一個日子里,自然有很多需要注意的東西。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正月十五的風俗講究,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肯定對大家有所幫助。
正月十五的風俗講究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陜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2、鬧花燈
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此節日民間有掛燈、打燈、觀燈等習俗,故也稱燈節。
3、猜燈謎
猜燈謎又稱打燈謎,是中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傳統民俗文娛活動形式,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每逢農歷正月十五,傳統民間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后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響應的人眾多,而后猜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燈謎增添節日氣氛,展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4、耍龍燈
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見于文字記載的龍舞,是漢代張衡的《西京賦》,作者在百戲的鋪敘中對龍舞作了生動的描繪。而據《隋書·音樂志》記載,隋煬帝時類似百戲中龍舞表演的《黃龍變》也非常精彩,龍舞流行于中國很多地方。華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征。
5、踩高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中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
元宵節禁忌
1、元宵節當天不能洗頭、剪頭發,認為“發”如同發財的發,洗發會將財富洗掉,這一年存不下積蓄;
2、不要殺生,見血是不詳的惡兆,會破財或有病災;
3、米缸不能見底,最好把米裝滿,因為米缸見底,古時有斷炊堪虞之說;
4、衣服和鞋子不能弄破,傳言會一年霉運纏身;
5、不要借錢給別人,據說會把運氣借走;
6、不要做大的機械活動,因為當天工具或者其他設備的破損,意味著來年財富的消失;
7、避免說臟話或晦氣話,禍從口出,這一年會不吉利;
8、長輩不能打罵孩子,元宵節以喜慶為主,哭泣會帶來霉運。
元宵節時間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于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后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正月十五的風俗講究相關文章:
★ 元宵節有什么習俗
正月十五的風俗講究





上一篇: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的傳說
下一篇:元宵節吃元宵有什么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