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節氣的由來和風俗
小寒是冷氣積久而寒,是天氣寒冷但還沒有到極點的意思,它與大寒、小暑、大暑及處暑一樣,都是表示氣溫冷暖變化的節氣。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寒節氣的由來和風俗,僅供參考,喜歡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喲!
小寒節氣的由來和風俗
每年公歷1月5日至1月7日之間,太陽位代到達黃經285度,為小寒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十二月節,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則大矣。”因小寒后幾日才是冬季最冷的三九天氣,又因小寒與夏季的小署相對應,故名“小”而“寒”。
小寒與大寒、小暑、大暑及處暑一樣,都是表示氣溫冷暖變化的節氣,就是說,在黃河流域,當時大寒是比小寒冷的。又由于小寒還處于“二九”的最后幾天里,小寒過幾天后,才進入“三九”,并且冬季的小寒正好與夏季的小暑相對應,所以稱為小寒。位于小寒節氣之后的大寒,處于“四九夜眠如露宿”的“四九”也是很冷的,并且冬季的大寒恰好與夏季的大暑相對應,所以稱為大寒。
小寒節氣的風俗
1、喝臘八粥
臘八節一般是在小寒和大寒的兩個節氣之間,所以有了小寒和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是一種在臘八節用多種食材熬制的粥,吃臘八粥最初是為了慶祝豐收,一直流傳到現在。
《燕京歲時記·臘八粥》記載0:“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江豆、去皮棗泥等,開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
2、南京:吃菜飯
古代的時候,南京人對小寒有一些重視,但隨著時代的不斷改變,現已逐漸淡化,如今人們只能從生活中尋找出點點痕跡。
到了小寒的時候,老南京一般會煮菜飯吃,菜飯的內容其實是不一樣的,有用矮腳黃青菜與咸肉片、香腸片或是板鴨丁,再剁上一些生姜粒與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鮮而且可口。其中矮腳黃、香腸、板鴨都是南京的著名特產,可謂是真正的“南京菜飯”,甚至可以和臘八粥相媲美。
3、熬膏方
到了小寒時節的時候,也是老中醫和中藥房最忙的時候,一般入冬的時候熬制的膏方都吃得差不多了。到了此時,有的人家會再熬制一點,吃到春節前后。
4、羊肉湯
很多人平常的飲食也偏重于暖性食物,如羊肉、狗肉,其中又以羊肉湯最為常見,有的餐館還推出當歸生姜羊肉湯,近些年來,一些傳統的冬令羊肉菜肴重現餐桌,再現了南京寒冬的食俗。
俗話說,“小寒大寒,冷成冰團”。南京人在小寒的季節里有一套地域特色的體育鍛煉方式,如跳繩、踢毽子、滾鐵環,擠油渣渣(靠著墻壁相互擠)、斗雞(盤起一腳,一腳獨立,相互對斗)等。如果遇到下雪的時候,那么很多人就更是歡呼雀躍,打雪仗、堆雪人,很快就會全身暖和,血脈通暢。
小寒南北差異
中國南北地區在氣候上本就有很大差異,長期以來的氣象記錄也證明了這一點:在北方地區,小寒節氣比大寒節氣冷;但對于南方大部地區來說,卻是大寒節氣要比小寒節氣更冷。
據氣候數據統計,中國北方大部一年中最冷的時間段是每年公歷的1月中旬(10日-20日);每年的小寒節氣從1月5-7日開始,一個節氣約15天,中旬恰在小寒節氣之內;因此,對北方大部地區來說,小寒的確冷于大寒。但對于南方大部地區來說,卻是大寒節氣時最冷;大寒節氣一般從1月20日(1月下旬)開始,1月下旬恰是南方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中國北方地區小寒比大寒更冷,是因地表“余熱”相對較少,至小寒時已釋放殆盡,而此時仍是晝短夜長,冷空氣強勁,使溫度降至最低;至大寒太陽光熱略增,所以溫度也略有提升。
而南方地區地表相對較熱,其“余熱”至小寒節氣尚未釋放完畢,故溫度未降至最低;至大寒則地表“余熱”散盡,天寒地凍,此時比小寒略多一點的太陽光熱也起不了多大作用,南方氣溫也就降至最低了。
小寒由來故事
在唐代長安城,小寒時節往往與臘日相鄰不遠。由于天氣較冷,社會上盛行相互贈
送禮物。唐代帝王也有賜口脂、臘脂,盛以碧鏤牙桶的習俗。唐中宗景龍三年臘日,中宗在御苑中召近臣賜臘脂,晚上自北門入內殿賜食,又加賜口脂。杜甫有詩云:“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
王建《宮詞》:“月冷天寒迎臘時,玉街金瓦雪漓漓。浴堂(殿名)門外抄名入,公主家人謝口脂。”口脂,即唇膏。面藥,即在臘脂中加防裂的藥。故口脂、面藥都是用來涂臉面以防止寒冬口唇凍裂之物。
即使到了現在,這些仍然是我們的冬季必備物品。
小寒含義
小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3個節氣,冬季的第5個節氣,干支歷子月的結束與丑月的起始。斗指癸;太陽黃經為285°;于每年公歷1月5-7日交節。冷氣積久而寒,小寒是天氣寒冷但還沒有到極點的意思,它與大寒、小暑、大暑及處暑一樣,都是表示氣溫冷暖變化的節氣。小寒節氣的特點就是寒冷,但是卻還沒有冷到極致。
小寒時節,太陽直射點還在南半球,北半球的熱量還處于散失的狀態,白天吸收的熱量還是少于夜晚釋放的熱量,因此北半球的氣溫還在持續降低。冬至之后,冷空氣頻繁南下,氣溫持續降低,溫度在一年的小寒、大寒之際降到最低。民諺:“小寒時處二三九,天寒地凍冷到抖”,這說明了小寒節氣的寒冷程度。
根據中國長期以來的氣象記錄,在北方地區小寒節氣比大寒節氣更冷,在北方有“小寒勝大寒”一說;但對于南方部分地區,全年最低氣溫仍然會出現在大寒節氣內。中國北方地區小寒比大寒更冷,是因地表“余熱”相對較少,至小寒時已釋放殆盡,使溫度降至最低。而南方地區地表相對較熱,其“余熱”至小寒節氣尚未釋放完畢,至大寒則地表“余熱”散盡,氣溫方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