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五一法定節假日各加1天
最新消息!自2025年1月1日起,我國將對節假日安排進行重大調整,全體公民的放假假日將增加2天,其中春節和勞動節各增加1天。
春節、五一法定節假日各加1天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2025年部分節假日安排的通知》。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根據2024年11月修訂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自2025年1月1日起,全體公民放假的假日增加2天,其中春節、勞動節各增加1天。
除個別特殊情形外,春節自農歷除夕起放假調休8天,國慶節自10月1日起放假調休7天,勞動節放假調休5天,元旦、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分別放假調休或連休3天(如逢周三則只在當日放假),國慶節放假如逢中秋節則合并放假8天。
根據《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
全體公民放假的節日:
1.元旦,放假1天(1月1日);2.春節,放假4天(農歷除夕、正月初一至初三);3.清明節,放假1天(農歷清明當日);4.勞動節,放假2天(5月1日、2日);5.端午節,放假1天(農歷端午當日);6.中秋節,放假1天(農歷中秋當日);7.國慶節,放假3天(10月1日至3日)。如果適逢周六、周日,應當在工作日補假。
全體公民放假的假日,可合理安排統一放假調休,結合落實帶薪年休假等制度,實際形成較長假期。除個別特殊情形外,法定節假日假期前后連續工作一般不超過6天。
部分公民放假的節日及紀念日:
1.婦女節(3月8日),婦女放假半天;2.青年節(5月4日),14周歲以上的青年放假半天;3.兒童節(6月1日),不滿14周歲的少年兒童放假1天;4.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紀念日(8月1日),現役軍人放假半天。如果適逢周六、周日,不補假。
少數民族習慣的節日:
由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各該民族習慣,規定放假日期。
春節、五一法定節假日各加1天此次修改有哪些關鍵點?
這次修改,主要體現在五方面。
假期總量增加。全體公民放假的假日增加2天,即農歷除夕、5月2日,放假總天數由11天增加至13天。
除夕納入放假。近些年,除夕主要靠調休或者靈活休假進行保障。除夕是全體中國人特別看重的傳統節日,此次將除夕納入法定節假日,通過制度化方式保障群眾更好團圓過年,更好享受傳統節日。
春節假期延長。增加后春節放假4天(農歷除夕、正月初一至初三),放假調休8天。在除夕逢周五時,與周末順連還可實現放假9天,例如2027年。春節時間延長且更加固定,大家能更好地安排探親休假。
五一調休減少。“五一”季節較好、適宜出游,假期增加到2天、加上2天周末,只需要調休1天即可形成5天假期。
明確調休原則。多年實踐中,形成了較為固定的調休原則。此次將調休原則進行明確和公布,可以進一步穩定各方面預期,群眾可以對照原則自行規劃安排未來假期。
春節、五一法定節假日各加1天此次修改的總體考慮是怎樣的?
優化節假日安排,涉及歷史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產業結構變化、全社會勞動效率、群眾休息休閑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直接關系每個人的休息和每個單位的運行,不同群眾、不同方面的訴求不盡相同,需要統籌考慮,求得全社會“最大公約數”。這次修改,主要有以下考慮:
總體穩定。多年來,我國形成了長短假期搭配、傳統節日放假兼顧考慮的假期安排格局,宜漸進式優化節假日放假安排,保持經濟社會有序運轉。
適度增加。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優化節假日安排首先要考慮滿足群眾休息休閑需要,還可以通過休閑時間的增加“充電”“加油”,推動提高生產效率,并擴大消費、推動服務業發展。
優化結構。春節、勞動節、國慶節等長假和中長假,是群眾探親出游的高峰,要在增加的假期中優先充實和保障,并統籌考慮其他短假期,盡可能給群眾更多的出行和休假選擇。
順應民意。廣泛收集、多方聽取群眾意見和訴求,努力讓放假安排更好回應社會各方面訴求和呼聲。
法定節假日加班能以調休代替支付加班費嗎?
【法律依據】
《勞動法》第四十四條第(二)項規定:“休息日安排勞動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補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資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資報酬”。該條第(三)項規定:“法定休假日安排勞動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資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資報酬。”
【法官釋法】
經比對《勞動法》第四十四條第(二)、(三)項規定的具體表述可見,針對休息日安排勞動者加班,用人單位可通過安排補休的方式免付加班費,僅在無法安排補休的情況下應依法支付休息日加班費。但對于法定節假日而言,法律法規并未賦予用人單位通過安排補休的方式免付法定節假日加班費的權利,因此,若用人單位在法定節假日安排勞動者加班,則應向勞動者支付不低于工資的300%的加班費。
節假日安全出行注意事項
1. 行前準備
在出行前,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首先需要確認出發時間、地點以及歸來時間,然后根據行程安排做好行李的準備。在做行李準備時,應該考慮到天氣變化和行程的需要,避免攜帶過多的無用物品。此外,還需要為自己準備好一份詳細的出行計劃,清楚地標注出行的各個環節、交通出行方式、住宿情況以及緊急聯系方式等。
2. 保持安全意識
在出行的過程中,必須時刻保持安全意識,避免意外事故的發生。首先,在公共場所行走時要注意自己的物品,避免被偷盜。其次,在旅途中應該時刻關注自身安全和周圍環境,遇到可疑人員或事情要及時報警或向有關部門求助。此外,在飲食方面也要注意,不要食用過期食品或不潔食品,以免引起食物中毒等問題。
3. 根據需求選擇交通工具
在選擇出行的交通工具時,要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和情況進行選擇。如果是短途出行且時間充足,可以選擇步行或自行車。如果是中短途出行,可以選擇公共交通工具如地鐵、公交車等。對于較長途的出行,可以選擇火車、汽車、飛機等交通工具,但要注意車票的購買和行程的安排,確保旅途的順利。
4. 留足時間
在行程安排上,要留足充足的時間,避免因時間不足而導致行程中的遺憾。例如,如果是參觀景點,要提前了解開放時間和人流情況,避免在排長隊等待中浪費時間。如果是參加活動,要提前了解活動的具體安排,避免誤期而錯過。
5. 遵守旅游禮儀
在旅游中,遵守旅游禮儀尤為重要。首先要尊重當地的文化習慣和人文歷史遺產,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沖突和爭議。其次,在公共場所要注意言行舉止,不要隨意扔垃圾或破壞環境。最后,要尊重當地居民的權益和感受,不要進行嘈雜或過于夸張的行為,避免影響當地居民的正常生活。
6. 注意身體健康
在旅行中,身體健康尤為重要。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出行方式和行程安排,避免過度疲勞。同時,要注意飲食衛生,避免過量進食或不潔食品引起的身體不適。另外,要充足補充水分,避免脫水導致的身體不適。如果出現身體不適的情況,應該及時就醫或向當地旅游服務機構求助。
7. 不要隨意獨自出行
在旅行中不要隨意獨自行走,尤其是女性,如果單獨出行應該遵循一些基本的安全規則,比如不要在夜晚單獨出門,不要搭乘陌生人的車輛等。如果需要獨自行走,最好是事先告知他人,并做好防身準備。
8. 備好應急藥品和緊急聯系方式
出行過程中,應該隨身攜帶一些常用的應急藥品,以備不時之需。同時,還需要知道本人的身份證號碼和緊急聯系方式,以備發生意外事件時能及時聯系家人或有關部門。此外,為了方便聯系,可以在旅途中購買當地的電話卡或者是通訊設備,以方便進行通訊和聯絡。
在出行過程中,要保持警覺和理智,不要盲目跟從,避免因為一時沖動而導致不必要的麻煩和損失。同時,要以開放的心態去接受旅途中的各種變化和挑戰,享受不同的風景和文化。只有這樣,才能夠讓旅途變得更加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