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立夏的民間農諺
一年四季的天氣變化是有跡可循的,夏季里萬物先是需要經歷大雨的吹打又要經歷烈日下的暴曬,這個季節是從立夏節氣開始的,下面給大家分享關于立夏的民間農諺有哪些,歡迎閱讀!
立夏的民間農諺
農時節令到立夏,查補齊全把苗挖。
糧棉作物勤松耪,滅草松土根下扎。
水稻插秧突擊搞,季節不容再拖拉。
玉米花生繼續種,紅麻黃姜和芝麻。
閑散地上種黍稷,南坡北洼栽地瓜。
麥澆開花灌漿水,防治銹病和麥蚜。
蘋果梨子早疏果,稀密恰當果子大。
適時防治棗步曲,一般不宜過立夏。
牛驢騾馬喂養好,加強防疫常檢查。
使役需要講科學,強弱快慢巧配搭。
小豬要動大豬靜,放羊滿天星為佳。
靜水鯉魚流水鯰,科學喂養魚龜蝦。
傳說一
立夏還是一個傳統的歲時禮俗節日,周代在立夏這一天,天子要率三公九卿和眾大夫,到城南郊外迎夏。并舉行祭祀先帝祝融的儀式。漢代也沿承此俗,《后漢書·祭祀志》載:“立夏之日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祝融,車旗服飾皆赤。”歌《朱明》,舞《云翅之舞》。到宋代,禮儀更趨繁瑣。至明代始有“嘗新風俗”。清代《帝京歲時紀勝》載“立夏取平時曝曬之米粉春芽,并用糖面煎作各色果疊,相互饋送”。并用柳枝穿果疊作小兒食品,江浙一帶還有立夏吃花飯的習俗,也有叫“吃補食”的。民間習俗還有“立夏吃蛋,石頭都踩爛”,說立夏時吃雞蛋鴨蛋可以增強體質,還可以耐暑。有的立夏食筍,有的立夏喝酒,都是趕在節日這天,名曰“立夏見三新”,南方地區舊時逢立夏日,各家蒸新茶,并配以各種水果,饋贈親戚鄰居。
傳說二
立夏“稱人”的第二種傳說與三國時的蜀后主劉禪有關。
三國末期,后主劉禪經營的蜀國已是兵微將寡國力不繼。這一年魏國大將鄧艾奉命率大軍伐蜀,兵逼劉禪投降。蜀國有位忠臣叫正,他對鄧艾提出“劉禪乃一國之君,投降去了魏都后不能受到半點虐待,不能瘦一星半點肉,不然寧死不降”。鄧艾答應了這一條件。
劉禪投降后被帶到了當時魏國的都城洛陽,魏國公封他為安樂公,賜給他住宅、綢緞萬匹、美女百名。劉禪從此花天酒地吃喝玩樂竟沒有半點忘國之恥。第二年正叫人給劉禪稱了一下體重,這忘國之君不僅沒瘦反而重了二十多斤。這一天也恰好是立夏日,《三國演義》里有詩說“追玩作樂笑顏開,不念危土半點哀。快樂異鄉忘故國,方知后主是庸才。”
二十四節氣中立夏的特點
節氣氣溫
在天文學上,立夏表示告別春天,是夏天的開始。人們習慣上都把立夏當作是溫度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立夏時節我國南北的氣溫差異較大,而且同一地區波動頻繁。全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在18—20℃上下。
雨水特點
立夏以后,正式進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顯增多。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夏季是許多農作物旺盛生長的最好季節,充足的光照和適宜的溫度以及充沛的雨水給植物提供了所需的條件。季風氣候是我國氣候的主要特點,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的影響,高溫潮濕多雨,雨熱同期,有利于農作物成長。農作物在夏季進入了茁壯成長階段。
立夏后,華北、西北等地氣溫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風,蒸發強烈,大氣干燥和土壤干旱常嚴重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
關于立夏的民間農諺有哪些相關文章:
★ 立夏的諺語有哪些
關于立夏的民間農諺





上一篇:最新立夏節氣的由來典故
下一篇:立夏節氣的寓意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