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的由來和習俗2022
立夏時節,我國只有福州到南嶺一線以南地區進入“綠樹濃陰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真正意義上的夏季;而東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區這時則剛剛有春天的氣息。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立夏的由來,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立夏的由來
立夏,是一個反映季節變化的節令,立是開始,夏是季節,按照傳統認識,這是當年夏季的開始日。一般在公歷5月5日或6日。
立夏當天,太陽運行到黃經45度,正午用圭表測日影,影長為古尺四寸三尺六分,相當于今天的1.108米。夜晚觀測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巳的位置,也就是東南方向,這個階段一般在農歷四月,又叫巳月、初夏、槐夏、孟夏。
按照氣候學的標準,5天平均氣溫達到22℃才算夏季開始。在黃河中下游地區,立夏時節的候溫同氣候學標準大致接近,而這一地區正是二十四節氣的起源地。由此看來,二十四節氣把立夏節這天作為夏季的開始還是符合實際情況的。
立夏分為三候。“初候螻蟈鳴”,螻蟈一也叫蛤蟆,是蛙的一種。這時節蛙類動物開始在田間、塘畔鳴叫覓食了。“二候蚯蚓出”,由于地下溫度持續升高,蚯蚓由地下爬到地面呼吸新鮮空氣了。“三候王瓜生”,王瓜也叫土瓜,這時已開始長大成熟了。清乾隆《新鄭一縣志》載:“四月,王瓜初生摘售,以相送一謂之進鮮”。從這三候的描述中我們已看到了夏天的景色。
蛙類動物一般活動在有水的地方,尤以水稻田旁、池塘邊較為多見。蛙既可食用水中的小生物,又可在稻禾下乘涼,抬頭還可以吞食飛行于田間的昆蟲,食飽后蛙鼓鳴叫,和著樹上昆蟲、鳥雀的奏鳴;田間濕潤的土地上還時有蚯蚓爬過,野草中已見到野生的王瓜長大成熟,可以采摘食用了。如果說春是生的季節,那么夏就是長的季節,大地上的動植物都進入了旺盛生長期,全國各地區氣溫大幅度提高,雨水也明顯增多了,南方的早稻已經分蘗,油菜已經結子,將要成熟了。北方地區的冬小麥也正在揚花灌漿。春播作物大豆、玉米、高粱、谷子、棉花等已相繼出苗。農作物生長漸旺,田間管理日益繁忙。“立夏三朝遍地鋤”,這時鋤地既可給土地松土防止水分蒸發,又可以鋤掉田中雜草,因此有農諺說“一天不鋤草,三天鋤不了”。
“立夏種棉花,有柴沒疙瘩”,這時已過了種棉的季節。正值棉花小苗期,這時應查苗、補苗、中耕定苗,并要注意及時澆水灌溉。對于小麥這種主要糧食作物,此時應特別注意田間管理,尤其是注意防止“麥秀寒”的發生。從種植上可以“立夏前后種地瓜”“立夏種稻點芝麻”,因為“到了立夏亂種田”—這時節種植了農作物都會生長,應及時播種宜種農作物。
立夏還是一個傳統的歲時禮俗節日,周代在立夏這一天,天子要率三公九卿和眾大夫,到城南郊外迎夏。并舉行祭祀先帝祝融的儀式。漢代也沿承此俗,《后漢書·祭祀志》載:“立夏之日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祝融,車旗服飾皆赤。”歌《朱明》,舞《云翅之舞》。到宋代,禮儀更趨繁瑣。至明代始有“嘗新風俗”。清代《帝京歲時紀勝》載“立夏取平時曝曬之米粉春芽,并用糖面煎作各色果疊,相互饋送”。并用柳枝穿果疊作小兒食品,江浙一帶還有立夏吃花飯的習俗,也有叫“吃補食”的。民間習俗還有“立夏吃蛋,石頭都踩爛”,說立夏時吃雞蛋鴨蛋可以增強體質,還可以耐暑。有的立夏食筍,有的立夏喝酒,都是趕在節日這天,名曰“立夏見三新”,南方地區舊時逢立夏日,各家蒸新茶,并配以各種水果,饋贈親戚鄰居。
古人認為,立夏三個月(孟夏、仲夏、季夏)為農事繁忙的季節,故此時節又被稱做“三夏”。這時草木繁茂,生長旺盛,夏令季節病較多,往往有身倦肢軟、食少微熱的現象,有時還會暑熱傷氣。這種情況往往是因勞動強度大、氣溫偏高、休息不足所致,因此應該注意調整飲食,合理安排農業生產勞動時一間,適時補充水分,保證睡眠,適應夏天“長養”的要求,保護身心健康。
立夏的相關習俗
斗蛋游戲
“立夏蛋,滿街甩”,斗蛋通常是小孩子們的游戲。要用熟雞蛋,一般是用白水帶殼煮的囫圇蛋(蛋殼不能破損),經冷水浸過,然后裝在用彩色絲線或絨線編成的網兜里,讓孩子掛在脖子上。斗蛋的規則挺簡單,說白了就是“比比誰的蛋殼硬”:大家各自手持雞蛋,尖者為頭,圓處為尾,蛋頭撞蛋頭,蛋尾擊蛋尾,一個一個斗過去,斗破了殼的,認輸,然后把蛋吃掉,而最后留下的那個斗不破的小強,被尊為“蛋王”。至于為什么要斗蛋,民間的說法是:“立夏胸掛蛋,小人疰夏難”。
嘗新活動
在江浙一帶有“立夏嘗新”的風俗。蘇州地方有“立夏見三新”的諺語。“三新”指新熟的櫻桃、青梅和麥子。人們先以這“三新”祭祖,然后人們嘗食。同時,蘇州立夏還要吃海螄、面筋、白筍、薺菜、咸鴨蛋、青蠶豆,各家酒店立夏這天對進店的老顧客奉送酒釀、燒酒,不取分文,因此也把立夏叫做“饋節”。無錫民間歷來有“立夏嘗三鮮”的習俗。三鮮分地三鮮、樹三鮮、水三鮮。地三鮮即蠶豆、莧菜、黃瓜(或有元麥、蒜苗為其一);樹三鮮即櫻桃、枇杷、杏子(或有梅子、香椿頭為其一);水三鮮即海螄、河豚、鰣魚(或有鯧魚、黃魚、銀魚、子鱭魚為其一)。在常熟,人們立夏嘗新,食品更為豐富,有“九葷十八素”的說法。浙江、江蘇、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人們仍然保留著立夏吃烏米飯的古老習俗,烏米飯是一種紫黑色的糯米飯,是采集野生植物烏桕樹的葉子煮湯,用此湯將糯米浸泡半天,然后撈出放入木甑里蒸熟而成。
立夏有關養生方法
飲食宜清淡
立夏過后,溫度可能逐漸攀升,人們難免煩躁上火,食欲也會有所下降。所以飲食宜清淡,應以易消化、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為主,大魚大肉和油膩辛辣的食物要少吃。
立夏以后飲食原則是“春夏養陽”,養陽重在養心,養心可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雞肉、瘦肉等,既能補充營養,又起到強心的作用。平時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糧,可增加纖維素、維生素B、C的供給,能起到預防動脈硬化的作用。總之立夏之季要養心,為安度酷暑做準備,使身體各臟腑功能正常,以達到“正氣充足,邪不可干”的境界。
進入夏天后,因感暑熱之氣,有些人,尤其是老幼體弱者,容易出現食欲不振、乏力倦怠、心煩氣虛之類的癥狀,稱為“疰夏”。雞蛋作為一種簡單易得的營養品,用來為預防疰夏提前“進補”,是個不錯的選擇。而配合孩子們的心性,將吃與玩結合在一起,那就更好了。當然,作為一種節令習俗,“立夏蛋”有它的巫術儀式意義所在。根據中國傳統醫學理論,夏季宜養心,人們認為“心如宿卵”,所以在夏天到來的時候吃蛋,作用是“拄心”。而“吃蛋拄心”,配合上立夏的其他習俗——吃筍,拄腿;吃豆,拄眼——人們因面對著即將到來的酷暑苦夏、身體虧損而生的不安全感,終于在這一整套“以形補形”、支撐體魄康健的儀式中找到了消解之處。所以,過去的民間俗諺會這樣說:“立夏吃了蛋,力氣大一萬。”
精神養生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夏三月是指從立夏到立秋前,包括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六個節氣。立夏、小滿在農歷四月前后,稱之為孟夏(夏之初),天氣漸熱,植物繁盛,此季節有利于心臟的生理活動,人在與節氣相交之時故應順之。所以,在整個夏季的養生中要注重對心臟的特別養護。《醫學源流論》曰:“心為一身之主,臟腑百骸皆聽命于心,故為君主。心藏神,故為神明之用。”在中醫文獻中對心解釋為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血肉之心即指實質性的心臟;神明心,是指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進行意識、思維、情志等活動的功能。《醫學入門》曰:“血肉之心形如未開蓮花,居肺下肝上是也。神明之心······主宰萬事萬物,虛靈不昧是也。”
養生專家提醒說,立夏以后,天氣轉熱,人的心神易受到擾動,出現心神不寧。因此,值此時節,人們要格外重視精神的調養,加強對心臟的保養,尤其是老年人不可有過激之處,要保持愉快的情緒,安閑自樂,切忌暴喜傷心,保持神清氣和、心情愉快的狀態。
立夏的由來和習俗2022相關文章:
立夏的由來和習俗2022





上一篇:立夏民間飲食文化2022
下一篇:2022立夏節氣歷史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