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是第幾個節氣
立冬是每年公歷11月7日或8日,節令交立冬,“立”是開始,“冬”是節令,下面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了“立冬是第幾個節氣_立冬之后是什么節氣”,歡迎閱讀與借鑒!
立冬是第幾個節氣
立冬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九個節氣。
立冬表示冬季自此開始。“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凍”,人們常以凜冽北風,寒冷的霜雪,作為冬天的象征。另外,“秋收冬藏”,萬物在冬季閉藏,冬季是享受豐收、休養生息的季節。而且立冬,是民間“四時八節”之一,在古代我國一些地方會在立冬舉行祭祀、飲宴等活動,作為重要的節日來慶賀。
立冬之后是什么節氣
立冬以后的節氣是小雪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個節氣,每年的公歷11月22日或23日為小雪,小雪節氣的到來就是進入冬天的信號,告訴人們是時候要防寒防凍了。
小雪節氣到來之后,西北風開始成為常客,氣溫下降到零攝氏度,因為氣溫的下降會引發降雨,但是隨著天氣的變冷會漸漸變成降雪,只不過這個時候大地尚未過于寒冷,雖開始降雪,但雪量不大,落在地上也不會堆積。
小雪節氣期間,我國大部分地區的農業生產都進入了冬季田間管理和農田基本建設階段,此時如果有場降雪,對越冬的小麥十分有利,因此我國很早就有了“瑞雪兆豐年”的農諺。
而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小雪節氣也是有很多的風俗,腌臘肉、吃糍粑、吃刨湯、曬魚干等等,因為這個時候人們已經不外出工作了,有充足的時間可以體驗傳統風俗帶來的魅力
冬季的到來,氣候漸冷,小雪節氣的前后,天氣時常是陰冷晦暗,人們很容易生病,所以一定要適當進補,但是進補的時候尤其要注意自己是否符合進補的條件,否則會適得其反,對身體不但沒有好處,反而會讓身體更加的虛弱。
萬物收藏迎立冬
每年11月7日或8日,太陽到達黃經225度時,交立冬節氣。我國古時民間習慣以“立冬”為冬季的開始,冬分孟冬、仲冬、季冬,即夏歷的十、十一、十二3個月,統稱為“三冬”,3個月90天,故又稱為“九冬”。其實,冬是個氣候概念,指氣溫較低的時節。
冬較之于春的溫煦,夏的炎熱,秋的涼爽,給人的感受是寒冷。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立,建始也。”又云:“冬,終也,萬物收藏也。”這種描述是與黃河流域的氣候規律相吻合的。然而,我國幅員遼闊,除全年無冬的華南沿海和終年無夏的青藏高原之外,各地的冬季并非都是在“立冬’舊出現。按氣候學上冬季開始的標志—連續5日平均氣溫降到10C以下,那么我國最北的漠河及大興安嶺以北地區,9月上旬就走人冬季;而長江流域的冬季則要到“小雪”節氣前后,才能真正開始。
中華民族一向有著善始善終的傳統,尤其是格外看重開頭與結尾。從文獻記載看,在上古時,就把“立冬”和“立春”看得同等重要,周代就形成了隆重的慶祝禮制:“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渴之天子,曰:‘某日立冬,感德在水。’天子乃齋。立冬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迎冬于北郊。”迎冬回來,天子要賞賜為社翟而捐軀者的子孫,還要撫恤孤寡。《續漢禮儀志》記載:“立冬之日,夜漏未盡五刻,京都百官,皆衣皂,迎氣于黑郊。”
在民間,冬初也有慶祝活動。《詩經·七月》記述:打掃空曬谷場之后,捧著兩杯自釀的酒,宰殺一只羔羊,大家一起來到公堂,雙手捧起牛角獻,齊祝公爺萬壽無疆!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其意思是說,勞動了一年的人們,要利用“立冬”這一天休息一下,順便搞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在南方,人們在這一天愛吃些雞鴨魚肉。如在臺灣,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姜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均是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在北方,則有吃樓瓜餃子的風俗。“立冬”時節,農家所備的樓瓜,一般是夏日購買的,多放置在小屋里或窗臺上,經過長時問糖化,用來做餃子餡,其味道,既與大白菜有異,也與夏天的樓瓜餡不同。食時,蘸醋和蒜泥,那味道更是別有一番滋味。
至于“立冬”為什么吃餃子大概與下面兩個方面有關。一方面,我國以農立國,極重視.二十四節氣。
“節”者,草木新的生長點也。“立冬”的“立”字,表示開始的意思。所以,秋收冬藏,是要改善一下生活,打一下牙祭的,于是,就選擇了“好吃不過餃子”。另一方面,古人認為瓜代表結實,如《禮記》中就有“食瓜亦祭先也”之說法。這大概就是“立冬’舊北方食樓瓜餃子習俗的來源。
從氣候上看,立冬時節,太陽已到達黃經225度,北半球獲得的太陽輻射量越來越少。由于地表貯存的熱量還有一定的剩余,所以,一般不太冷。晴朗無風之時,常有溫暖舒適的“小陽春”天氣,對冬作物的生長發育十分有利。對此,《農政全書》早有記載:“冬初和暖,謂之十月小春。”如大田小麥一面生長著一面“盤著墩”,以此增強自身的抗逆力,以抵御即將到來的大風、嚴寒。但這時北方冷空氣已具有較強的勢力,頻頻南侵形成大風、降溫,并常伴有雨雪,這種寒潮天氣對未收獲的蔬菜會造成影響。故民諺有“立冬不起菜,必定要受害”之說。
“立冬”以后,我國大部分地區降水顯著減少,進人旱季。東北大地已經封凍,農作物進入越冬期,曠野里曾在夏天繁茂的樹木,都脫去了綠衣,只剩下光禿禿的枝干。黃淮流域已是地凈場光,江淮地區“三秋”已近尾聲,須忙著搶種晚茬麥,抓緊移栽油菜。南方則正進人“三秋”大忙時候。“禾到立冬死,麥到谷雨黃”(廣東)、“立冬不拔菜,終究受霜害”(廣西)、“田要冬耕,兒要親生”(福建)等,這些農諺無不說明“立冬”時節農事活動的重要性。
另外,在養禽業上,必須做好蛋雞冬季的飼養和管理。提高冬季產蛋率是飼養蛋雞的重要環節,但怎樣才能提高冬季的產蛋率呢?首先要保證雞舍內的適宜溫濕度:舍內溫度要控制在12一巧‘C,空氣濕度要保持在50寫一70%之間,蛋雞在這樣的環境下,能充分吸取飼料的營養,保證正常的生長和發育,氣溫過低會增加耗食量,并降低產蛋率。其次必須做到飼料的合理搭配,保證營養全面。幾種主要飼料成分比例應為:玉米、高粱等能量飼料占55%~60%;豆餅、葵花餅、魚粉等蛋白飼料占20%~25環;糠鼓占7%一10%;礦物質飼料占5%一7%;并要喂食一定量的白菜、胡蘿卜等青飼料,以滿足各種營養物質的吸收。
另外,要保證蛋雞的飲水,每天不得少于2次,水溫要保持在13一18’C。同時,要搞好雞舍的衛生防疫,接種新城疫疫苗和禽霍亂菌苗等,預防傳染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