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有什么傳統習俗
立冬飲食養生少不了,立冬以后,天氣轉寒,調整飲食增加熱量是寒冷氣溫下御寒的方法之一。在寒冷的環境下,適當進食高熱量食品,能平衡糖、脂肪、蛋白質的代謝,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立冬有什么傳統習俗,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立冬有什么傳統習俗
民間賀冬
賀冬亦稱“拜冬”,在漢代即有此俗。東漢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進酒肴,賀謁君師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們更換新衣,慶賀往來,一如年節。清代“至日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賀尊長,又交相出謁。細民男女,亦必更鮮衣以相揖,謂之“拜冬。”(見顧祿《清嘉錄》卷十一)。民國以來,賀冬的傳統風俗,似有簡化的趨勢。但有些活動,逐漸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辦冬學、拜師活動,都在冬季舉行。
立冬游泳
現在有些地方慶祝立冬的方式現在也有了創新,在黑龍江哈爾濱、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漢等地立冬之日,冬泳愛好者們就曾用冬泳這種方式迎接冬天的到來。冬泳無論在北方還是南方,是冬季人們喜愛的一種鍛煉身體的方法。
立冬食補
立冬后,就意味著今年的冬季正式來臨。草木凋零,蟄蟲休眠,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
南方熱補
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臺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姜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
北方餃子
在我國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為什么立冬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于“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現在的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
農事活動
立冬前后,我國大部分地區降水顯著減少。東北地區大地封凍,農林作物進入越冬期;江淮地區“三秋”已接近尾聲;江南正忙著搶種晚茬冬麥,抓緊移栽油菜;而華南卻是“立冬種麥正當時”的最佳時期。此時水分條件的好壞與農作物的苗期生長及越冬都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秋收冬種
這時節正是秋收冬種的大好時段,各地要充分利用晴好天氣,搞好晚稻的收、曬、晾,保證入庫質量。冬小麥播種要抓緊,注意收聽氣象預報,巧用天時,下雨早播,不如搶晴略為遲播,以保證播種質量力求做到帶蘗越冬,防止年內拔節,并盡量擴大冬種面積,減少空閑田。各地要抓好冬種、冬修水利、冬季積肥工作。
蔬菜農事
立冬后要及時做好大棚搭建工作。同時,做好大棚蔬菜管理,白天氣溫高時可在背風口揭膜通氣,晚上要注意做好大棚密封工作。
華北及黃淮地區一定要在日平均氣溫下降到4℃左右,田間土壤夜凍晝消之時,抓緊時機澆好麥、菜及果園的冬水,以補充土壤水分不足,改善田間小氣候環境,防止“旱助寒威”,減輕和避免凍害的發生。
江南及華南地區,及時開好田間“豐產溝”,搞好清溝排水,是防止冬季澇漬和冰凍危害的重要措施。
畜牧農事
生豬秋季防疫工作,著重做好補針工作;耕牛加強放牧,吃足草料;在冬季來臨之間,開展一次驅蟲工作。放牧時,盡量讓山羊吃足草料多長膘;長毛兔秋繁工作,未配種的及時配上種;有養鵝習慣的農戶趕緊引進苗鵝飼養,飼養70日齡正趕上春節,可賣上好價錢
立冬的養生秘訣
起居——早睡晚起切忌熬夜
從立冬開始至立春的這三個月也稱冬三月,冬季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來養精蓄銳,為來年春天的生機勃發做準備。
冬季睡眠應該遵循早睡晚起的原則,隨著太陽的升起和降落來調整作息。冬季白天短,白晝為陽,夜晚長,夜晚為陰,正是因為冬季要養陰,所以晚上睡眠時間要比夏季更長,晚上早點睡覺,早上睡會懶覺,等太陽初升后再起床。夏天可能睡6個小時就夠了,冬季則應該睡7、8個小時了。如果違反了陽氣的活動規律,身體就很容易受邪氣的困擾而衰弱。
《素問·生氣通天論》記載有早晨、中午、傍晚三時勞作歇息的規律,凌晨四點是一天中最危險的時刻,正所謂黎明前的黑暗,此時血壓、體溫較低,血液流動變慢,血液濃度和黏稠度最高,所以,最容易發生缺血性腦卒中和心肌梗死,猝死率很高。尤其是一些有心臟疾病和老年病的患者更應該引起注意。
飲食——冬季飲食首選根莖類和海產品
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還有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冬季也是進補的最佳時期,此時進行食補可以為抵御冬天的嚴寒補充元氣。
飲食調養要遵循“秋冬養陰”、“無擾乎陽”、“虛者補之,寒者溫之”的古訓,隨四時氣候的變化而調節飲食。冬季應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熱,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陰補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
冬天寒冷,特別是北方,可以多吃些牛、羊肉,但其實冬季最適合吃的食物是根莖類食物,如:山藥、紅薯、馬鈴薯、蘿卜等,這些食物都是長在陸地里的食物,屬于收藏、收斂的食物,所以適合冬季養陰。此外,發散陽氣的食物也要少吃,比如韭菜就不宜吃。
情緒——學會偷著樂,千萬別激動
“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冬季宜使情緒內藏,安靜自若,如有開心的事情也最好竊喜,即偷著樂吧,不要使情緒大起大落,別太苛求,也就可以少受外界干擾,以達到精神內斂。
年底工作多,壓力大,稍有不順心,很多人就會情緒激動,出現爭吵,這種情況最要不得,生氣動怒容易肝氣郁結,對心臟有明顯的負面影響,這種影響甚至比吸煙、超重以及高膽固醇對心臟產生的損傷更可怕。
這一年的成績要到交卷的時候的了,有人歡喜有人憂,如果你是那個歡喜的人也別太得意忘形哦,很多人有開心的事就約上一群朋友唱歌喝酒,盡情撒歡,這樣的大喜大怒情緒也會傷陽氣,神志外泄太多,不利于冬季收藏。
運動——冬練別選劇烈運動
俗話說:“冬練三伏,夏練三九。”但是冬季運動也有原則,就是別暴露皮膚,別劇烈運動,使皮膚毛孔完全放開,否則容易感冒,寒邪入侵。
冬三月應該“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泄皮膚是指皮膚的開泄。什么時候皮膚會開泄呢?就是指激烈運動的時候。皮膚開泄了,自然汗出,汗出多了就會耗氣傷陽,使氣亟奪。所以,冬天的運動應避免過多地開泄皮膚,而應多做靜功,比如瑜伽、慢跑、散步等這樣輕緩運動才能與冬相應,才有利于養藏。滑雪、滑冰等這類季節性運動也可以,因為這些運動并不會使皮膚裸露在外,避免損傷陽氣。
立冬的習俗有哪些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在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日,這一天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設壇祭祀。在現在,人們在立冬之日,也要慶祝一下。
吃餃子:立冬節氣,有秋收冬藏的含義,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臺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姜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
冬泳:有意思的是,慶祝立冬的方式現在也有了創新,在哈爾濱,立冬之日,黑龍江省冬泳協會的健兒橫渡松花江,以這種方式迎接冬天的到來。
賀冬:賀冬亦稱“拜冬”,在漢代即有此俗。
冬學 :冬天夜里最長,而且又是農閑季節,在這個季節辦“冬學”是最好的時間。
立冬以后,天氣轉寒,如何增強對寒冷的抗御能力?不外乎使體內產熱增加,散熱減少,其方法與衣食住行無不相關。 調整飲食增加熱量是其中的方法之一。寒冷的環境,適當進食高熱量食品,能促進糖、脂肪、蛋白質的分解代謝。
冬季飲食調養,宜用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也要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以避免維生素和礦物質缺乏。碳水化合物、脂肪都是產生熱能的營養素,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來自糧食和薯類,谷類食物不能減少,成年人日需400-500克。
冬要溫補:少食生冷,但也不宜躁熱,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烏雞、鯽魚,多飲豆漿、牛奶,多吃蘿卜、青菜、豆腐、木耳等。
立冬的特點介紹
氣溫下降變化明顯
隨著冷空氣的加強,氣溫下降的趨勢加快。北方的降溫,人們習以為常。從10月下旬開始,先后供暖,人們好在還有一個避寒之地。而對于此時處在深秋“小陽春”的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人們,平均氣溫一般為12℃至15℃。
綿雨已結束,如果遇到強冷空氣迅速南下,有時不到一天時間,降溫可接近8-10℃,甚至更多。但畢竟大風過后,陽光照耀,冷氣團很快變性,氣溫回升較快。氣溫的回升與熱量的積聚,促使下一輪冷空氣帶來較強的降溫。
此時,令人愜意的深秋天氣接近尾聲,明顯的降溫使這一地區在進入初霜期的同時,也進入了紅葉最佳觀賞期,并在11月底陸續入冬。
熱帶氣旋,強弩之末
根據統計,平均每年11月份有2-3個熱帶氣旋生成。尤其是西北太平洋上生成的氣旋,還有可能發展到臺風強度。近55年中,11月份有11個熱帶氣旋在我國沿海登陸,登陸地點主要在臺灣、廣東和海南。如果這一年年中緯度盛行緯向環流,熱帶氣旋比較活躍,如果中緯度盛行經向環流,也就是冷空氣強,不容易有臺風。
入冬深秋易有霜霧
正常年份的11月,北起秦嶺、黃淮西部和南部,南至江南北部都會陸續出現初霜。偏冷的年份,11月中旬,南嶺以北也會出現初霜。
11月的北方,隨著冷空氣的前鋒移出本地,鋒后的冷空氣團開始向暖的方面變性,如果沒有后續的冷空氣補充,幾天之后,溫度雖回升了,空氣質量卻逐漸變壞。
特別是大城市,大氣中積累的水汽和污染微粒結合凝結后,形成煙霧或是濃霧,影響著人們的健康和交通運行。在我國西南、江南,水汽條件比北方要好,如果早晨氣溫偏低,往往有成片大霧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