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時節的含義簡介
立春,二十四節氣之一,“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那么關于立春的含義不知你們了解多少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了二十四節氣立春時節的含義簡介,歡迎參閱。
立春時節的含義簡介
二十四節氣中立春的含義:春季的開始
立有開始的意思,春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季節,立春有春季開始的意思,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節氣在古代的時候又稱為歲首,還有隆重的祭春神、祭太歲,敬天法祖活動,并由此便產生了辭舊布新、迎春祈福等一系列祭祝祈年文化活動。
立春的氣候變化
在人們的心目中,春天是溫暖的,充滿了鳥語花香:春天又是拼耘播種和生長的季節。
立春一到,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晝長了,太陽暖了,氣溫增高了,日照延長了,降雨也開始了。農諺提醒人們“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立春時竹北方備耕也開始了。
雖然立了春,但是華南大部分地區仍是很冷,一番“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的景象。立春時的南方卻另有一番生機,“春江水暖鴨先知”,池塘里或小溪旁,鴨鵝在水中展翅,自由歡快地游蕩嬉戲覓食。動物們用自己的身體來直接感受春的暖意,而人們用增減衣服來適應溫度的變化。春天乍暖還寒、冷暖交替,這樣忽冷忽熱的天氣,更加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內容。
立春的風俗
1、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必須做好準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立春后,人們在春暖花開的日子里,喜歡外出游春,俗稱出城探春、踏春,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2、貼“春”字
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后漸漸發展為春聯,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望。
3、送春
立春這天,民間藝人會制作許多小泥牛,稱為“春牛”,送往各家各戶,謂之“送春”。
4、拜太歲
太歲為值歲之神,坐守當年,主管當年之休咎,因此民間也多祭之。從傳統的干支紀年規則上來講,立春之時就是新舊太歲進行交接之時。太歲神對應六十甲子,共六十位,每年有一位當值,在當年當值的太歲謂之“值年太歲”。太歲在寅曰攝提格,在卯曰單閼,在辰曰執徐…。在古代立春是一個重大節日,稱立春節、正月節、歲始、改歲等。立春歲首拜太歲是我國民間一種化煞消災、祈福納吉的古老傳統習俗。
立春民俗功能
歲首
廿四節氣在我國傳統農耕社會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立春為廿四節氣之首,自此進入了新的循環。干支紀元,以立春為歲首,亦即歲節。廿四節氣與干支以及八卦等是聯系在一起的,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它在我國傳統農耕文化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其背后蘊含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淀。古人很早開始就探索宇宙的奧秘,并由此演繹出了一套完整深奧的觀星文化。上古時代人們定天象、法地儀,觀象授時,創制八卦、歷法等,文明肇始。廿四節氣原是依據斗轉星移制定,它與“十二月建”是干支歷的基本內容。天維建元,以寅開始。據《淮南子·天文訓》收錄:“帝張四維,運之以斗,月徙一辰,復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歲而匝,終而復始”。從立春起進入了寅月,陰陽轉發,陽氣初生,萬物復蘇。新輪回已開啟,萬象更新。作為傳統的農耕社會,古人相當重視立春歲首,立春歲首對于傳統農耕社會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早在先秦時期我國一些地方便傳承著以立春歲首拜神祭祖、納福祈年、驅邪攘災、除舊布新等為主題的節慶活動,這一系列的節慶活動不僅構成了后世歲首節慶的雛型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遺存至今。
在早期觀象授時時代,農事周期就是慶典周期,有些節氣也就是節日,衍生了大量與之相關的歲時節令文化。雖然此后由于在歷史發展中陰陽合歷歷法制度的推廣,節氣與節日發生了分離,但許多節令民俗仍舊保留了下來。在秦漢以前,南北各地風俗時歷不同,一些地方歲首禮俗所重的不是陰歷正月一日,而是干支歷廿四節氣的立春。立春歲首對于傳統農耕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重大的歲首慶典活動是在立春。秦漢后各地歷法風俗融合,立春“歲節”民俗被挪到了陰歷正月一日。自立春歲節的民俗功能被挪到了一月一日后,立春成了單純的節氣。先秦時期各地風俗習慣不同歲首節慶的民俗不同,歷法不同其歲首日期亦不同。漢代是我國統一后第一個大發展時期,南北的經濟文化交流使風俗習慣也互相融合,這對節日習俗的傳播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主要的傳統節日民俗在漢代已經普及到全國各地。此后在文獻上漸出現了歲首祭祀的記載,如東漢崔寔《四民月令》中提到,“正月之旦,是謂正日。躬率妻孥,絜祀祖禰。”漢之后過新年的習俗活動在全國民間越來越廣泛,也越來越豐富了。節日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與普及的過程。中華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涵蓋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歷法、易理術數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不僅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先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也積淀著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