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的含義和理解
立春乃萬物起始、一切更生之義也,意味著新的一個輪回已開啟。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立春的含義和理解,僅供參考,喜歡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喲!
立春的含義和理解
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開始,其農業意義為“春種、夏長、秋收、冬藏”,概括了黃河中下游農業生產與氣候關系的全過程。
立春第一候應為“東風解凍”,兩者基本一致,但作為春季開始的標志,失之過早。中國氣候學上,常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氣溫穩定在10℃以上的始日劃分為春季開始,立春后氣溫回升,春耕大忙季節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陸續開始。
立春,俗稱打春,標志著一年春季的開始,它是二十四節氣之中的頭一個節氣。“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陽到達黃經315度時就是“立春”。一過立春,就意味著冬季結束,進入了春天。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農民耕耘播種。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10℃至22℃的時段,中國臺灣地區將立春定為農民節。
立春其實是一個節氣,是標志春天的開始,但是真正春天的開始,要看每個地方的具體情況了,因為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進入春天的時間也是有很大差異的。
立春節氣注意事項
起居方面
人體氣血亦如自然界一樣,需舒展暢達,這就要求我們夜臥早起,舒展形體,多參加室外活動,使自己的精神情志與大自然相適應,力求身心和諧,精力充沛。
有一句養生諺語“春捂秋凍”,說的是早春季節不要急忙把棉衣脫掉,預防倒春寒。春季多風,乍暖還寒,晝夜溫差大,所以春季養生一定要掌握這些特點,順應春令舒暢生發之氣。
此時人體腠理隨著春季的到來也開始變得疏松,對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減弱,因而,在這個時候,特別是生活在北方地區的人不宜過早脫去沉重的棉服,年老體弱者換裝尤為謹慎。這就是所謂的春捂,這一捂既保護了人體初生發的陽氣,又抵御了外界寒邪對機體的侵襲。
飲食調養
要考慮春季陽氣初生,宜食辛甘發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立春后的一段時間,飲食方面要尤為注意,應少酸多甜,盡量避免酸味食品,防止肝氣過旺,同時要適當增加甜味食品,這不僅有利于補益脾氣,還可避免肝氣過旺而克傷脾土。所吃食物性宜清補,宜升發,有目的地選擇一些柔肝養肝、疏肝理氣的食品,如芽菜:豆芽、香椿、韭菜等。
防病保健
特別是初春,天氣由寒轉暖,各種致病的細菌、病毒隨之生長繁殖。現代醫學所說的流感、流腦、麻疹、猩紅熱、水痘等多有發生和流行。
立春的風俗
糊春牛
糊春牛這項風俗活動是在立春前開始進行的,按傳統的作法,由縣政府(縣衙)聘請紙扎能手好匠,于立春前到縣城聚會,精心制作春牛圖像。一般用竹篾綁成牛的骨架,用春木做腿,再糊上紙,涂上顏料,一個牛的形象就制作成功了。
俗謂糊上紅黃色的紙多,當年就“五谷豐收”;糊上黑色紙,當年收成不好。春牛糊好后,舉行開光點睛儀式,即設立香案,頂禮朝拜。
打春牛
有用以桑木為骨架做成的春牛,是專供“打春牛”風俗活動用的“牛”。冬至節后辰日取土合成泥坯,雕做成大小類似牛形狀。上畫四時八節,360日12時辰圖紋。立春前一日,官民先于約定的農壇上祭祀。
爾后由縣執事親手扶犁執鞭打“春牛”,以示春耕開始。接著由群眾作扶犁耕地狀。邊耕邊打“春牛”,口喊:一打“風調雨順”;二打“國泰民安”;三打“五谷豐登”等吉祥話語。
立春可以做什么活動
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
作為二十四節氣之首,立春標志著春季的開始,盡管春寒依舊料峭,但冰雪正在慢慢消逝,新的希望與生命由此孕育。
氣象學上,將連續5天日平均氣溫穩定在10℃以上作為春季開始的標準。
照這樣的標準,這個時節寒意猶存,許多地區早晚氣溫可低至-2℃,防寒保暖仍是重頭戲。
所以大家不如做一些立春節氣的傳統飲食來吃,又照顧了活動的需求,也不會寒冷。
立春傳統飲食
1、春餅
每年立春日,很多地方都有吃春餅的習俗,名曰“咬春”。春餅是一種薄薄的燙面薄餅,人們在春餅中卷上很多的熟菜和炒菜,有綠豆芽、粉絲、菠菜心、韭黃、雞蛋,所有食材卷在一起吃,代表著將春天的氣息卷進春餅,也寓意著五谷豐登。
2、春卷
春卷也是立春時節常吃的一種節慶美食,北方吃的食品是春餅,而南方則流行吃春卷,除了寓意迎接新春,營養也非常豐富。將面餅裹上餡料后炸至表皮呈金黃色即可,常見的餡料有豆沙、肉餡、肉皮、白菜、粉絲、薺菜、時令菜等,外皮酥脆,內餡卻很滑軟,口感很好,味道也很吸引人的。
3、五辛盤
五辛盤又稱為“春盤”,講究的是要選擇帶有辛香味道的5種綠色蔬菜。以蔥、蒜、韭、蓼、蒿、芥為主要代表,做法很簡單,茼蒿、芥菜、韭菜在熱水里汆一下撈出后,切成段,拌入蔥花、蒜,麻油、生抽裝盤而成。吃五辛盤除了取迎新之意,還因為此時正是蔥、蒜、韭鮮嫩好吃之時,人們在立春食用后發五臟之氣用,能幫助解春困去春乏。
4、炒合菜
炒合菜也就是把春天的時令蔬菜都炒在一起,如韭黃、豆芽、胡蘿卜等,還搭配蛋絲、粉絲、香干等食材,寓意金玉滿堂人長久,在一年之初討個好彩頭。配菜也可以根據個人喜好改變,十分鐘就能做好,但下飯吃絕對不亞于大魚大肉,營養還健康。
5、蘿卜
立春這天講究要買個蘿卜來吃,叫做“咬春”,里面包含著古人關于營養、健身、祛病的經驗之談。這是因為蘿卜味辣,吃蘿卜不僅可以防病解春困,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蘿卜以脆嫩多汁的青蘿卜為上,吃蘿卜的方式也不完全一樣,可以分為生啃、切片、切絲、做餡等多種形式。
6、折籮
折籮又稱為“折菜”,就是把各種剩菜組合一起加熱后的大雜燴,這跟炒合菜的做法有些不謀而合。因為初四是迎灶神的日子,不能讓神仙看到咱天天大吃大喝,吃飯的時候要節儉一些。而且過年期間都會準備很多食物,很容易有剩飯剩菜出現,炒在一起吃寓意將剩余的福氣都吃下去,也體現了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老傳統。
7、烙餅卷雞蛋
大年初四這一天,很多地方都有吃烙餅卷雞蛋的習俗,烙餅則是北方人比較喜歡的家常美食,把面糊在餅鐺中攤成薄餅,然后配上雞蛋,各種蔬菜或者肉類倒在餅上卷起來,再搭配一些醬料吃,營養美味,又有著團團圓圓,聚財收財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