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端午節養生注意事項
2023端午節養生注意事項-端午節養生
2023端午節養生注意事項推薦給大家采納。而端午節的日期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下面是小編進行整理的2023端午節養生注意事項,歡迎查閱。
2023端午節養生注意事項
運動通調氣血
端午時節是一年中陽氣至盛的時段,天氣較煩悶,假如工作壓力大,人體生理氣血運行不順,容易煩躁憂郁、心悸胸悶。情緒的變化,會影響臟腑的功能,亦可導致精神疾患,如喜傷心、怒傷肝、憂傷脾。夏季養生,宜使脾胃心肺之氣調順。所以除了藥物、食療及平和心態外,也應同時加強運動。全身氣血暢通,可增益心肺功能,調理脾胃代謝,通調氣血循行,憂郁情緒也隨之化開。
綜上所述,在端午節之際,吃粽子以食療食補增加營養,掛艾蒿以清潔消毒避邪,喝雄黃酒以加強自我保護,劃龍舟以加強增強體質,實為一套系統的養生健身體系,從此也可看出祖國的民族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強身防病
古代過端午還有飲雄黃酒的風俗。在“本草”中對雄黃的.藥性早有記載,雄黃性辛溫,具有解蟲蛇毒、燥濕、殺蟲功效。因為端午節后即進入炎熱季節,各種病菌隨氣溫升高而滋生,此時用雄黃殺蟲解毒防病最為適時。
每年到端午節這一天,人們都有吃粽子的習俗。相傳它起源于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五月初五投汨羅江殉國,以寄托對這位愛國詩人的哀思。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國人到五月初五食粽子的習俗。北方的江米小棗粽子,以甜味素食涼吃為主。而南方則可分蘇式和廣式兩大類:蘇式粽子有糯米、赤豆、豆沙等素粽及鮮肉、火腿等葷粽;廣式粽子則大多偏于葷食粽,有叉燒蛋黃、豬油豆沙、鮮肉蛋黃粽等。
盡管我國南北方的粽子風味、特點和做法不同,但都以糯米和粽葉為主料。祖國醫學認為,糯米是糧食中的佳品,具有很好的食療作用。據“本草”中的藥性分析,糯米味甘性平,有益氣健脾、開胃消食的作用。粽子的配料也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如小棗、赤小豆、綠豆等具有補血安神、利尿排毒的功效,而火腿、鴨蛋黃、鮮肉等都是營養豐富的食品。更值得一提的是,用來包裹粽子的粽葉更有講究。北方大多用蘆葦葉,南方多用竹葉或荷葉,這些葉子都有很好的藥用功能。如:葦葉可以清熱生津、除煩止渴;竹葉可以清熱除煩、利尿排毒;荷葉能清熱利濕、和胃寧神。
端午正值立夏之后,食粽能于清淡中平補,在平補中清化,確實是一個適時的食補、食療的絕妙處方。當然,食用時也應有所節制,糖尿病者、老人及小孩不宜多吃。
中草藥避毒祛邪
說端午不得不話艾草。它是一種藥用植物,艾葉味苦,微溫無毒,有溫氣血、逐寒濕之功,又有芳香避穢之能。據說,民間有“懸艾人,戴艾虎,飲艾酒,食艾糕,熏艾葉”的民俗。有的人家在堂屋、床頭等處也掛上艾草。端午時節空氣潮濕,而艾葉的芳香清新,能祛除毒氣,除污濁,凈化空氣,保持室內清潔衛生,起到消毒預防疾病的作用。民間有種說法:艾草可以治百病、招百福,掛在門上可以祛除各種毒物,使人身體健康。所以古人稱“艾”可以“避邪”,至今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之說。
此外,端午節常用的中草藥還有菖蒲、青蒿、香茅、柚葉等,一起用水煎后當茶飲用,或者泡酒飲用,都有很好的保健療效,可以預防疾病。
端午節養生要點有哪些?
1、 “端午”弄不好就是疾病的開端
端,是“開端”的意思;午,在十二地支中屬火,是陽氣的極致。端午,意味著一年中陽氣最旺的時候開始了。生活經驗也告訴我們,一旦過了端午,太陽就會顯得尤其明亮。
端午過后,天上的熱氣降于地面,地上的濕氣往空氣里蒸騰,濕熱交織,最容易滋生病菌,醞釀各種邪氣,使人生病。
我們知道,“病”字含有一個“丙”,丙也屬火,因此病跟火有著密切關系。端午是火熱季節的開端;如有不慎,那么就是疾病的開端。
古人又把端午叫做“惡日”,你如果說端午是“佳節”,那就有點兒不對了。前秦丞相王猛在端午節這一天生了個孫子,全家人都以為不祥,王猛給這孩子取名“王鎮惡”,希望這孩子能把這惡日鎮住。
古人設置端午節,是在提醒大家注意養生防病,于是,端午節的各種習俗也特別多。
2、 端午節的習俗總與芳香聯系在一起
為了在這個火熱的季節不至于生病,人們想了很多辦法,這些方法后來就形成了習俗,至今沿用。
端午過后,邪氣主要是濕熱、穢濁,所以要芳香化濕,芳香化濁,端午節的習俗中總離不開芳香。比如,插艾葉和菖蒲,佩戴香囊,用蒼術、白芷等熏香,是為了芳香化濕化濁;喝雄黃酒,是為了讓雄黃和酒的雄烈之氣殺死病毒邪氣,同時增強人體的抵抗力。
3、 粽子不宜多吃了
端午節吃粽子,是自古流傳下來的習俗,不過,在今人看來,吃粽子已經不符合身體健康的需要了。因為粽子是粘膩而難以消化的食品。古人到了端午時節,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往往餓肚子,到了端午節,吃了粽子,又可以充饑,又耐餓;今人飽食終日,吃粽子就實在沒有必要了。
所以,我們建議端午節要少吃或不吃粽子;而親朋好友之間送禮,就不要送粽子了,那么多粽子,能吃的完嗎?吃不完就浪費啦。
習俗總是在變的,有的習俗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這就需要“移風易俗”;也有些習俗歷久彌新,這又需要“尊重傳統”。總之需要靈活把握。
4、香囊是端午節饋贈親朋好友的首選
自古端午就有佩戴香囊的習慣,關于端午香囊的配方也很多。從現代人的實際出發,結合古方,再結合當年的五運六氣(壬辰年,太陽寒水司天,太陰濕土在泉),來配制端午香囊,能芳香化濁,醒神開竅,驅蟲避穢,避疫防病。既能化解空氣中的濕濁邪氣,又能使人自身增強抵抗力。從端午開始,使用整整一個夏季。
5、端午香囊使用方法
端午香囊可以隨身攜帶,可以放在包里、揣在衣兜里、掛在脖子上,放在車里,也可以掛在家中,如掛在案頭、門邊窗旁,可做裝飾,又有實際用處。
6、五月六月,人氣在頭,頭部要保持清涼
《黃帝內經》說:“五月六月,天氣盛,地氣高,人氣在頭。”夏季要非常注意頭部保養,保養得好,能讓人神清氣爽,保養得不好,會使人精神昏憒、頭痛、頭暈,很多人到秋來產生腦瘤、腦出血等惡疾,都跟夏季沒有保養好頭部有關。因為火性炎上,頭部首當其沖,被濕熱熏蒸了一夏的大腦。
端午節養生需要注意什么?
一、適量運動。
過端午節,體育娛樂活動無疑是重要內容,龍舟競渡的盛況、水中搶鴨的野趣、遠足登山的壯景等,都在昭示大家:熱天也需要運動。雖然不必有“夏練三伏”的強度,但適度動一動,出出汗,對機體是大有好處的。
二、驅除邪毒。
端午節在芒種和夏至之間,此時天氣由暖而熱,萬物生長,枝葉繁茂,同時,蚊蟲、蒼蠅、疫氣等也大量孳生。民謠曰:“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所以,端午節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將菖蒲、艾條插于門楣,懸于堂中;有的用艾葉、菖蒲燒水洗澡,并噴灑在房前屋后;有的飲雄黃酒解毒或直接將酒涂在毒蟲叮咬之處。辦法還有許多,不一一枚舉,目的都是為了除害祛病、吉利安康。
三、心要清凈。
夏日多濕多熱,陽氣也足。此時,神宜安,心宜靜。心底清涼,沒有過多雜念,行為就會不急不躁。宜夜臥早起,中午安排一定的睡眠時間,以充沛精力,增強體力。飲食要清淡。
四、善于防暑。
夏季氣溫高,炎熱難耐,防暑避暑是必要的`,但也不要過分怕熱,也不要過分怕曬。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天地的一個循環,人體要順應這個循環,如果熱天總呆在涼的地方,自身的“防暑系統”就得不到鍛煉,長此以往功能就會逐漸退化,反而不利于健康。
端午節的傳統美食有哪些?
1、粽子
端午時節,粽子飄香。傳說公元前278年端午節這一天,流放到汨羅江邊的愛國詩人屈原得知楚國都城淪陷,絕望之下懷抱大石投汨羅江而死。于是,傳說“端午”乃屈原祭日,吃粽子賽龍舟便成為端午時節紀念屈原的中華傳統風俗。從古至今,端午節承載了人們對生活的各種情感:思念、感恩、憧憬、祈愿。
2、茶葉蛋
端午節吃茶葉蛋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還有這個習俗,但是在我國的江西地區他們有這個習俗,只要到了端午節,家家戶戶都上煮上一大鍋的茶葉蛋,煮熟之后的茶葉蛋殼他們要染成紅色,放進網兜里,掛在孩子的脖子上,然后必須由其他人把這個茶葉蛋碰爛,這樣才會給他們帶來好運。
3、打糕
打糕是東北人過端午節的時候必吃的一種食物,我國的延邊地區打糕是一種非常傳統的食物,吃這種打糕的時候配著蜂蜜和糖,有嚼勁還特別美味。
4、黃鱔
過節的時候吃黃鱔在湖北地區是非常流行的,并沒有什么特殊的解釋,是因為這個季節正好黃鱔吃起來很美味,所以端午節的時候他們就特別喜歡吃黃鱔。
6、咸鴨蛋
端午節吃咸鴨蛋是有說氣的,不過說法到現在都沒有得到同意一種說法,是因為吃了咸鴨蛋之后,保護自己的心神不受損害,另外一種說法是咸鴨蛋有滋陰清肺的作用,在夏季的時候吃咸鴨蛋可以預防這些疾病。
端午節有哪些民間習俗
1、吃粽子
提到端午節,相信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吃粽子了。每到端午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包粽子、吃粽子,不管是豆沙粽,還是肉粽,每一種口味都深得大家的喜愛。
2、賽龍舟
在端午節的時候,很多地方只要條件允許就會組織劃龍舟比賽,參賽隊伍穿著統一的服裝,一邊喊著口號,一邊劃龍舟,動作整齊劃一,也會吸引很多人前來觀看。
3、懸掛菖蒲、艾葉
端午節的時候,很多人家都會在房檐或者窗戶上掛上菖蒲或者艾葉,有辟邪的寓意。
4、佩戴香包
端午節時,很多人會佩戴香包,香包或是用五彩絲線纏成的,或是用布拼接成的,有祈求家庭和睦,身體健康之意。年輕年女獲贈香包還可以表達愛意。
5、飲雄黃酒
很多地方流行在端午節的時候喝雄黃酒,雄黃酒與驅蟲的作用,還有辟邪的寓意。
6、游百病
是部分地方在端午節的時候通過游覽而消除疾病的一種節日行為,男女老少白天的時候出去走一走,晚上在回來洗個澡,可以祛除百病,以后健健康康的`。
7、拴五色絲線
端午節的時候很多地方的人會佩戴五色絲線做成的手鏈,不僅好看,還有辟邪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