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是秋天的第幾個節氣
處暑是秋天的第幾個節氣_處暑節氣
處暑,雖然表示暑氣的終結,但民諺說“處暑天還暑,好似秋老虎”,我國不少地區,尤其是南方地區,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處暑是秋天的第幾個節氣,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處暑是秋天的第幾個節氣
處暑是秋天的第幾個節氣:第2個
“處”含有躲藏、終止意思,“處暑”表示炎熱暑天結束了。但是實際上,處暑步入秋季的還是只有北方地區,南方的地區仍然是非常的悶熱。
處暑期間,真正進入秋季的只是東北和西北地區。但每當冷空氣影響我國時,若空氣干燥,往往帶來刮風天氣,若大氣中有暖濕氣流輸送,往往形成一場像樣的秋雨。每每風雨過后,特別是下雨過后,人們會感到較明顯的降溫。
處暑怎么過
1、不宜過早添衣
雖然從節氣特點來說,秋天已經來了,但夏天的暑氣仍未完全消散。晝夜溫差較大,氣溫不定,容易回升。在季節轉換之時,如果過早添衣,氣溫一旦回升,很容易出汗而著涼,進而導致傷風感冒。
2、早睡早起以解秋乏
人們常掛在嘴邊的“秋乏”,其實是有科學研究的。夏季,人體大量出汗會造成水鹽代謝失調,腸胃功能也會有所減弱,身體一直處于不斷的消耗狀態。當進入秋季,汗出得不是太多的時候,機體自然也就進入了下一個修整階段。此時,人體會出現一種說不出的疲憊感,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秋乏”了。
3、滋陰潤肺以防秋燥
暑盡秋來,秋季屬肺,易燥。這段時間,我們應該吃一些滋陰潤肺之品,以防肺燥。古時候,處暑時節就有吃鴨肉的習俗。鴨肉,味甘,性冷,并有滋陰、補虛、調和臟腑的作用,非常適合秋季食用。
處暑后穿什么衣服
我國自古以來就流傳著“春捂秋凍,不生雜病”的養生保健諺語。因此,秋季穿衣也要順應“陰津內蓄,陽氣內收”的需要,適當地凍一凍。但“秋凍”不僅局限于未寒不忙添衣上,還要密切注意天氣變化。添衣與否應根據天氣的變化來決定,只是不宜添得過多,以自身感覺不過寒為好。
處暑時節,時值初秋,天氣變化無常,“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若要安逸,勤脫勤換”。因而應多備幾件秋裝,做到酌情增減,隨增隨減。
另外,由于天氣逐漸涼爽,各類“秋季病”開始“騷擾”市民。經過長期高溫的____,人體的免疫力已經下降,再加上季節交替之時病菌滋生,老人、小孩等體質較差者難以適應而容易感冒發燒。因此更應注意隨時增減衣服,以防疾病“秋后算賬”。
處暑節氣有什么習俗
1、吃鴨子
江浙一帶曾流行處暑時節吃鴨子的習俗,民間素有“處暑送鴨,無病各家”的說法。鴨子味甘性涼,煲湯吃可解暑氣,紅燒或烤制吃則可適時地貼補秋膘。每家做好鴨子或買熟食回來后,除了自己食用,還不忘與親戚鄰里分享。大家相信,這樣就能“無病各家”了。
2、吃龍眼
各地的食俗跟本地物產也有一定關系。福建盛產龍眼(桂圓),當地有處暑時節吃龍眼的習俗。龍眼性溫,據說有滋補氣血的功效,可以剝了皮直接吃,也可以佐粥或溫飲。
3、祭祖、迎秋
除了飲食,處暑時節也有很多活動。處暑前后民間會有慶中元節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舊時民間從七月初一起,就有開鬼門的儀式,直到月底關鬼門止,都會舉行普渡布施活動;對于沿海漁民來說,處暑以后漁業收獲的時節,每年處暑期間,在浙江省沿海都要舉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開漁節,決定在東海休漁結束的那一天,舉行盛大的開漁儀式,歡送漁民開船出海。
處暑的物候特征
一候,鷹乃祭鳥。鷹自此日起感知秋之肅氣,開始大量捕獵鳥類,并且先陳列如祭而后食,古人稱之“義舉”。
二候,天地始肅。接著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充滿了肅殺之氣。古時有“秋決”的說法,即是為了順應天地的肅殺之氣而行刑。《呂氏春秋》上說:“天地始肅不可以贏。”即是告誡人們秋天是不驕盈要收斂的季節。
三候,禾乃登。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類農作物的總稱,“登”即成熟的意思,意思就是開始秋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