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節氣有何禁忌講究
關于白露節氣有何禁忌講究
白露節氣有“收清露”的習俗,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上記載:“秋露繁時,以盤收取,煎如飴,令人延年不饑。”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白露節氣有何禁忌講究,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白露節氣有何禁忌講究
1、白露日宜祭蜀王
白露節是太湖人祭禹王的日子。禹王是傳說中的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的漁民稱他為“水路菩薩”。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時節,這里將舉行祭禹王的香會,其中又以清明、白露春秋兩祭的規模為最大,歷時一周。
在祭禹王的同時,還祭土地神、花神、蠶花姑娘、門神、宅神、姜太公等。活動期間,《打漁殺家》是必演的一臺戲,它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祈盼和向往。
2、白露日宜采集“十樣白”
浙江溫州等地有過白露節的習俗。蒼南、平陽等地民間,人們于此日采集“十樣白”(也有三樣白的說法),以煨烏骨白毛雞(或鴨子),據說食后可滋補身體,去風氣(關節炎)。這“十樣白”乃是十種帶“白”字的草藥,如白木槿、白毛苦等,以與“白露”字面上相應。
3、白露時節宜天炙
白露這天,上海的人們會將取來的露水和墨水抹在小孩的額間、背心,說是能祛除百病,當地人稱為“天灸”。
4、白露時節宜“秋興”斗蟋蟀
在白露農閑的時候,農村的人們就會玩斗蟋蟀的游戲,稱為“秋興”。從宋代開始民間就流行白露斗蟋蟀,當時主要盛行于王孫貴族之間。明清時期,此風更盛。清顧祿的《清嘉錄》對此就有詳細記載:“白露前后,馴養蟋蟀,以為賭斗之樂,謂之‘秋興’,俗名‘斗賺績’,白露時節人們¨提籠相望,結隊成群,呼其蟲為將軍。"斗前挑選蟋蟀很有講究,“以頭大足長為貴,青、黃、紅、黑、白正良為優。”蟋蟀選好后,“大小相若,銖兩適均,然后開柵門。”斗時,在臺上“兩造認色,或紅或綠,日‘標頭’。“臺下觀者,即以臺上之勝負為輸贏,謂之‘貼標門’。分籌碼,謂之‘花’。‘花’,假名也,以制錢一百二十文為一花,一花至百花、千花不等,憑兩家議定;勝者的彩,不勝者輸金,無詞費也。
直到現在,斗蟋蟀仍是平民百姓的一大娛樂活動,北京尤其盛行。進入白露,人們就會拿上自己精心養育的蟋蟀,來到開闊場地參斗,觀眾也是興致高昂,聚精會神觀戰,場面十分熱鬧。
5、白露日忌刮風下雨
在民間,白露日忌刮風下雨。人們認為白露日見風雨將會對農業收成造成不利影響,諺語說道:“白露日落雨,到一處壞一處”,“白露前是雨,白露后是鬼。’’還有諺語說:“處暑雨甜,白露雨苦。"農民認為白露的雨水是苦的,雨水會使蔬菜變苦;收割的稻子沾上白露的雨水之后也會生蟲被蛀空。
白露節氣的農事
我國地域遼闊有些地區白露是收獲的季節,有些地區也是播種的季節。富饒遼闊的東北平原開始收獲谷子、大豆和高粱,華北地區秋收作物成熟,大江南北的棉花正在吐絮,進入全面分批采收的季節。西北、東北地區的冬小麥開始播種,華北的秋種也即將開始,應抓緊做好送肥、耕地、防治地下害蟲等準備工作。黃淮地區、江淮及以南地區的單季晚稻已揚花灌漿,雙季雙晚稻即將抽穗,都要抓緊目前氣溫還較高的有利時機淺水勤灌,為了豐收做準備。
白露節氣的由來
白露是我國民間流傳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當太陽到達黃經一百六十五度時交白露節氣。白露是秋天的第三個節氣,表示孟秋時節的結束和仲秋時節的開始。露是由于溫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體上凝結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實際上是表征天氣已經轉涼。這時,人們就會明顯地感覺到炎熱的夏天已過,而涼爽的秋天已經到來了,要注意保暖,避免沾染疾病。
白露節氣的寓意
暑天的悶熱基本結束,天氣逐漸轉涼。
白露是一個反映自然界氣溫變化的重要節令,基本結束了暑天的悶熱,是秋季由悶熱轉向涼爽的轉折點。古人以四時配五行,秋屬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進入白露節氣后,夏季風逐步被冬季風所代替,冷空氣分批南下,往往帶來一定范圍的降溫幅度。
自然界中就會出現白色的露水了,這露水也是因為炎熱暑氣開始慢慢消退,而地里的寒氣開始上升,空氣冷暖不均,霧氣出現凝結形成金銀剔透的白色小露珠,最直觀的感受就是野外早晨起來能看到遠處的山上霧氣騰騰,近處的水塘水面上也是霧氣騰騰,草叢中也掛滿了露珠。
白露的節氣是什么意思
白露是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之一。
二十四節氣,是歷法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蘊含著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淀,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歲四時,春夏秋冬各三個月,每月兩個節氣,每個節氣均有其獨特的含義。廿四節氣準確的反映了自然節律變化,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是指導農耕生產的時節體系,更是包含有豐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統。
“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它是上古先民順應農時,通過觀察天體運行,認知一歲中時令、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廿四節氣最初是依據斗轉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環旋轉,斗柄順時針旋轉一圈為一周期,謂之一“歲”(攝提)。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是依據太陽在回歸黃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15°為1等份,每1等份為一個節氣,始于立春,終于大寒。
經歷史發展,農歷吸收了干支歷的節氣成分作為歷法補充,并通過“置閏法”調整使其符合回歸年,形成陰陽合歷,“二十四節氣”也就成為了農歷的一個重要部分。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