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抗日戰爭詳細資料
以史為鏡,可以正衣冠。歷過的恥辱讓我們自省自強,更加清醒、更加警覺、更加堅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中國抗日戰爭詳細資料,希望大家喜歡。
中國抗日戰爭資料:中國抗日戰爭
中國抗日戰爭,日本稱其為日華戰爭,西方國家多數稱其為第二次中日戰爭(把甲午戰爭稱為“第一次中日戰爭”),是指從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開始,由日本帝國入侵中華民國引發的戰爭,主戰場在中國大陸,兩國軍隊鏖戰八年,至1945年9月2日,以中國的勝利而告終。
實際上,從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變開始,中日兩國就開始了地區沖突,日本先后占領了中國東北三省、上海市,以及熱河、察哈爾兩省,至1937年擴大為全面侵華戰爭。對于最早失陷的東北三省來說,抗日是從1931年到1945年,長達14年之久。
1941年12月9日在珍珠港事件爆發后兩天,中華民國政府才公開宣布正式同日本宣戰,如果以兩國宣戰日算起,中國抗日戰爭歷時不到4年。在這段時間里,戰爭擴大到整個東亞和太平洋地區,中國和美國、英國等同盟國共同抗擊日本,而中國戰場也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的一個重要戰場。最后,日本節節敗退,戰爭以同盟國勝利而結束。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1945年9月2日上午9時,在停泊于日本東京灣的美國戰列艦“密蘇里號”上,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和日本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政府在投降書上簽字。隨后,接受投降的同盟國代表: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上將,美國尼米茨海軍上將、中國徐永昌將軍、英國福萊塞海軍上將、蘇聯杰列維亞科中將,以及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荷蘭、新西蘭等國的代表依次簽字。至此,日本帝國主義的對外侵略戰爭,以徹底失敗而告終。第二次世界大戰也以全世界人民的偉大勝利而結束。
中國抗日戰爭資料:戰爭釋名
習慣上,中國人所說的“抗日戰爭”一般指稱“中國抗日戰爭”。但各地中國華人習慣上也將各自國家或地區同時期反抗日本侵略的戰爭稱為“抗日戰爭”,并將其和中國抗日戰爭視為一體,或作為它們的總稱。“中國抗日戰爭”在中國大陸地區也被稱作“八年抗戰”(從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后,中國最高領導人蔣介石于7月31日發表《告全體將士書》宣告全面抗戰開始算起),但在世界其他地區一般被稱作“十四年抗戰”(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算起)。這場戰爭在日本被稱為“日中戰爭”。日本也習慣把“珍珠港事變”以前的中國抗日戰爭稱為所謂的“支那事變”或所謂的“日華事變”,原因是當時日本帝國并未和中華民國相互正式宣戰,因此“技術上”并非一場戰爭。“珍珠港事件”爆發以后的中國抗日戰爭,則被日本視為“大東亞戰爭”(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太平洋戰場、中國戰場和印緬戰場)的一部分。
中國抗日戰爭資料:戰爭的前奏從甲午戰爭到九一八事變
1894年甲午戰爭以中國戰敗告終,中國與日本簽署了馬關條約,日本利用條約中從中國奪得的賠款2.3億兩銀子其中的80%利用來發展軍事,從此日本開始加強對中國的侵略。1900年,因為庚子事變問題,日本作為八國聯軍的主力之一,占領天津、北京,并利用《辛丑條約》在京、津一帶駐屯重兵。1904年到1905年,日本在日俄戰爭中獲勝,把俄國建立的旅順口要塞攻占,并于對馬海戰中重創俄國波羅的海艦隊,從俄國手中奪取了在中國東北的特權,更加加強了日本的野心。1910年日韓并合,更使日本有朝鮮作為侵略中國的跳板。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對德國宣戰,入侵膠州灣的德國勢力,進而占據山東。1915年,跟袁世凱簽訂《二十一條》,徹底取代德國在山東的特權。1928年,日本以保護僑民為名,試圖阻止國民革命軍北伐,炮轟南城,與中國北伐軍發生交戰,造成濟南慘案,殺害了中國外交部山東交涉員蔡公時等十六人。最后,在蔣介石表面懲辦參戰主要軍官之后,日軍退出濟南。
1931年7月23日、九一八事變前夕, 蔣介石發表《告全國同胞書》, 號召“攘外必先安內”,“故不先滅赤匪,恢復民族之元氣,則不能御侮;不先削平粵逆,完成國家之統一,乃不能攘外”。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趁張學良調動東北軍主力入關參加中原大戰留駐華北之機,由司令本莊繁親自策劃,在沈陽附近的柳條湖破壞了一小段南滿鐵路,誣蔑此為中國國民革命軍所為,當夜向沈陽北大營之國民革命軍發動進攻,標志著“柳條湖事變”,又稱“九一八事變”的爆發。駐防沈陽的中國東北軍參謀長榮臻、張學良聲稱奉了蔣介石的“不抵抗”命令,嚴禁部下對日軍作戰(晚年雖承認是他自己的決定,但究其根本原因,仍是迫于蔣介石及其“中央軍”的壓力(請求來源,編者自創研究???)),但團長王鐵漢等仍率部進行了抵抗,還有黃顯聲領導的沈陽警察成為東北為數不多的給予日軍打擊的武裝力量。 但他們皆戰不勝日軍,翌晨全城即告陷落,警察們在繳械之后大多被屠殺。東北主要軍事負責人張學良引咎降職,后赴歐洲躲避輿論譴責。
大敵當前,蔣介石不思抵御外侮,卻仍然鼓吹“攘外必先安內”,大打內戰,壓制國人的抗日熱情,瘋狂推行“不抵抗政策”。中共趁機加緊發展,在湘贛等地建立起多個“蘇區”,并不斷擴大. 1931年11月7日, 中國共產黨在蘇聯國慶日在中央蘇區創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首都設在江西瑞金)。此后,蔣介石不斷發動對蘇區的反革命“圍剿”,妄圖消滅紅軍,建立反動獨裁政權。
事變兩個月內,日軍占領中國東北三省諸多主要城市,除在黑龍江遭到馬占山部等的強烈抵抗之外,并未遭受重大損失。九一八事變后,中國東北民眾自發組織了大量東北抗日義勇軍抵抗日本軍閥侵略,這些抵抗得到了關內民眾同情和聲援。部分中國學者視九一八事變為抗日戰爭的開始。1932年2月,日本在東北建立滿洲國,其傀儡政府名義上的領導人是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這政權其實是關東軍擁有,他們以日満親善大使作占領東北的借口,以繼續進行侵略。
國民政府面臨“北有日軍、南有共軍,交相呼應,同時進逼”的危局。各地軍人亦各自為政,不聽中央調遣,山東韓復榘與劉珍年、陜西楊虎城與馬青苑、四川劉湘與劉文輝,各起沖突,蔣費盡心機,“居中調停”,實為借機擴大地盤。
猜你感興趣:
1.抗日戰爭基本簡介
3.抗日戰爭紀念日
4.抗日戰爭歷史故事
6.抗日戰爭歷史人物
中國抗日戰爭詳細資料





上一篇:中國抗日戰爭心得體會10篇
下一篇:中國抗日戰爭犧牲的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