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抗日戰爭消滅多少日軍
只有消滅日軍我們才能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于中國抗日戰爭消滅多少日軍,希望能夠給大家以啟迪。
中國抗日戰爭消滅日軍人數:
日本權威歷史學家伊藤正德(《帝國陸軍史》的作者)在他的書中,記錄戰死在中國的日軍,共計78萬9370人。
在各種資料中,中國抗日戰爭,到底消滅了多少侵華日軍,一直是一個令人費解的謎團。
按照美國學者根據日本戰中統計計算,在大陸被擊斃的日軍,共計四十四萬余。一位研究抗戰歷史的專家張忠義先生,旁征博引日軍史料,也得出一個接近的數字,45.5萬人。國民黨軍參謀總長何應欽在《八年抗戰》中公布的數字則為48萬,而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則采用建國后綜合統計后的數字——55萬。當然,也有對此持有異議的專家學者,比如社科院的劉大年教授,就根據國民黨軍戰地統計數字計算,日軍在中國陣亡人數超過100萬人。
到底哪個數字是正確的呢?
美國方面使用的是日軍提供的公布材料,按說具有一定的權威性。
然而,對日軍公布的陣亡人數,一直就有異議。
第一方面的異議是日軍的陣亡人數和對手公布的往往差距很大,比如國民黨軍在臺兒莊戰役中,認為至少擊斃日軍一萬二千余人,而日軍公布的陣亡人員只有兩千余,相差六倍之多。一些學者如張忠義先生將其歸結為中國軍隊對戰果的夸大。
國軍對戰果夸大可能有之,但日軍的作戰記錄中,卻有很多令人費解之處。
例如日軍在作戰記錄中,經常可見“苦戰”字樣,而公布的傷亡卻極小。以攻占洛陽為例,整個戰役,日軍公布的陣亡人數,區區55人。但其中又分明記載了多次激戰,如停車場肉搏戰、禹王廟對攻等等,傷亡人數頗有些對不上號。又如抗戰初期的山西萬全之戰,日軍有記錄稱此戰中步兵第三聯隊幾乎全軍覆沒,原因是第三聯隊本身屬于二二六兵變的主力,這些官兵都屬于當時的叛軍,但懲罰遲遲未作,送他們到中國戰場,其意義就是讓他們能夠“光榮地死”。第三聯隊的官兵為了洗刷恥辱,在萬全城下發動了自殺性的沖鋒(不炮擊摧毀城墻,直接進行云梯登城),大部戰死沙場。然而,與此矛盾的是,同時公布的戰報中,第三聯隊的傷亡合計不超過一百人。
另一方面就是日本靖國神社中供奉的靈位,與日軍公布的陣亡人數不符,并且逐年增加,仿佛越來越多的陣亡人員從地底下冒出來一般。
看來,日本的戰報,還真讓人有些不敢相信。這種戰報的權威性早就受到質疑,在太平洋戰爭中,美軍就多次發現日軍力圖以掩飾自己傷亡的做法造成美軍的錯覺,并鼓舞自己的斗志。
雖然日方戰報的數據說不通,但作為外國人,我們所能夠做的,只是懷疑。然而,近年來日本國內的資料統計,卻為這種說法提供了新的證據。雖然還無法斷定到底有多少日軍陣亡中國,但其統計的數字,至少證明無論軍事博物館還是何應欽將軍,提供的數字都過于保守了。而日軍的戰報,則在這些翔實的統計數字面前,徹底失去了可靠性。
比如,日本權威歷史學家伊藤正德(《帝國陸軍史》的作者)在他的書中,記錄戰死在中國的日軍,共計78萬9370人。
而我最近買到的一冊日本讀賣新聞社編輯的《中國慰靈》,則提供了更為詳實的數字。這本書,是一套記錄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與太平洋戰爭中傷亡情況,追悼亡靈的系列圖書,包括《緬甸慰靈》、《滿州慰靈》、《瓜島慰靈》等,《中國慰靈》是其中的第五部。
在這一冊圖書中,讀賣新聞社記者統計的日軍在中國陣亡總數,超過七十萬人,其中不包括蘇聯紅軍、抗日聯軍在東北和中國遠征軍在印緬的戰果。這是戰死和戰病死的合計人員數字,這符合陣亡人員統計的原則,美日統計太平洋戰爭中日軍在南洋的傷亡人數,也是這兩個數字的總和。
這部書中提供的資料,推翻了日本軍部所公布數字的權威性。比如,豫湘桂戰役中的長衡會戰(日軍稱為湘桂作戰),日本軍部提供的數據是日軍共計陣亡12209人,而讀賣新聞的紀錄,則日軍此戰的總陣亡人數,超過十萬。
雖然,這還不是最后的數字,但已經比早期美國學者所提供的多了一半……而一半,就是二十多萬日本兵埋骨在了中國的土地。至少,這是日本方面的數字,而且,看目前的趨勢,隨著日方史料的漸漸披露,這個數字只會增加不會減少。
中國抗日戰爭的經過
局部抗戰
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
興起階段(1931年9月至1932年12月)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中國局部抗戰開始興起。中國共產黨率先號召全國人民武裝抗日,直接領導和推動東北人民的抗日斗爭。而這一時期,由于國民黨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對日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日本侵略軍迅速占領中國東北,同時侵犯上海,并炮制偽“滿洲國”。在民族危亡面前,東北和上海等地區的愛國軍民奮勇抗戰,推動了全國人民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
發展階段(1933年1月至1937年7月)
1933年1月1日,日軍開始進犯山海關,把侵略矛頭指向了華北。中國共產黨適時提出聯合全國各種軍隊一致抗日的主張,全國抗日救亡運動不斷高漲。部分國民黨軍及義勇軍激于民族義憤,先后進行了長城抗戰、察哈爾抗戰及綏遠抗戰。1935年,日本制造華北事變,妄圖把華北變為第二個偽“滿洲國”。為挽救民族危亡,促成全國抗戰,中國共產黨正式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基本政策。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的發生及其和平解決,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國民黨政府接受了中國共產黨關于合作共同抗日的主張,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得以初步形成,為全國抗戰的實現奠定了基礎。
全國抗戰
淞滬會戰
防御階段(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
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軍民奮起抵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中國掀起了全民族抗戰的高潮。全國抗戰初期,中國國民黨抗戰比較積 極,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是抗擊日軍戰略進攻的主戰場,國民黨軍在淞滬、太原、徐州、武漢等會戰中頑強抗敵,取得了臺兒莊大捷等作戰的勝利。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挺進抗日前線,配合國民黨軍作戰,取得了首戰平型關等作戰的勝利;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大膽深入敵后,開展游擊戰爭,開辟了獨特的敵后戰場。敵后戰場與正面戰場相互配合,粉碎了日本速戰速決的圖謀。
相持階段(1938年10月至1943年7月)
百團大戰
1938年10月下旬廣州、武漢失守以后,全國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日本鑒于戰線過長、兵力不足,被迫調整侵華政策,對中國國民黨采取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的方 針,將戰略重心轉向敵后戰場,實行以保守占領區為主的“長期戰”的戰略方針。隨著日本戰略重點的轉移和誘降方針的實施,中國國民黨一方面堅持了繼續抗戰,其軍隊進行了幾次較大規模的戰役,并組建中國遠征軍協同盟軍作戰,但其抗戰在總體上逐漸趨向消極;另一方面實行“溶共”、“防共”、“限共”的方針,國民黨頑固派不斷制造磨擦事件,先后三次掀起_高潮。中國共產黨堅持持久抗戰,繼續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堅持抗戰、團結、進步的方針,維護了團結抗戰的 局面;敵后軍民廣泛開展群眾性的游擊戰爭,并發動了百團大戰,抗擊了日軍主力,承擔起全國抗戰主戰場的重擔。在日軍殘酷的“掃蕩”、“蠶食”和“清鄉”面前,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根據地實行對敵斗爭等“十大政策”和“敵進我進”方針,粉碎了敵人的進攻,戰勝了嚴重困難。太平洋戰爭爆發后,隨著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正式形成和中國戰區的建立,長期堅持獨立抗戰的中國戰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繼續發揮重大作用。
反攻階段(1943年7月至1945年9月)
日本投降
中國抗日戰爭的戰略反攻,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發生根本轉折和日軍逐漸失去戰略主動權的形勢下進行的。中國對日戰略反攻包括局部反攻和全面反攻兩個階段。從1943年7月開始,八路軍揭開了局部反攻的序幕。1943年10月和1944年5月,中國駐印軍和遠征軍在緬北、滇西也開始反攻作戰。1944年春,日軍為挽救其在太平洋戰場的頹勢,發動了打通大陸交通線的“一號作戰”。由于國民黨政府繼續奉行消極抗戰、積極_及保存實力的避戰方針,致使正面戰場嚴重失利,造成豫湘桂作戰的大潰敗。為了“擴大解放區,縮小淪陷區”,中國共產黨領導敵后戰場(其后亦稱解放區戰場)廣大軍民向日、偽軍連續發起局部反攻作戰,大量消滅敵人,收復了大 片國土。中國駐印軍和遠征軍在緬北、滇西的反攻作戰,收復了滇西、緬北廣大地區。1945年5月德國戰敗投降后,中、美、英三國發表《波茨坦公告》(蘇聯隨后聲明加入),敦促日本立即無條件投降。在美國向日本投擲原子彈、蘇聯出兵中國東北對日作戰的情況下,從8月9日開始,中國解放區戰場對日、偽軍展開大規模全面反攻,取得了輝煌戰果。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同盟國舉行日本投降簽字儀式,標志著中國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最后勝利。9月3日被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1945年10月25日,中國正式收復被日本殖民統治達50年之久的寶島臺灣,洗雪了中華民族的奇恥大辱。
中國抗日戰爭,以中華民族的完全勝利和日本帝國主義的徹底失敗而宣告結束。
猜你感興趣:
3.中國抗日戰爭偉人
8.抗日戰爭勵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