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柏葉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側柏葉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側柏葉又名扁柏、黃心柏,為常綠喬木,其嫩枝、葉及果皆可入藥,其味苦、澀,性微寒,入肺、肝、大腸經,有涼血止血、烏須發、止咳喘的功效。下面就由學習啦小編為大家介紹下側柏葉的功效和作用,希望可以幫到大家哦。
側柏葉的功效和作用
涼血止血。
側柏葉苦澀微寒,入肺、肝、大腸經,澀能收斂,苦寒則清熱涼血,故為收斂、涼血止血藥,用于血分熱盛的吐血、咳血、便血、尿血、崩漏諸癥。
抗菌及抗病毒作用。
梁統等證明側柏葉醇提取物對白細胞LTB4及5-HETE(5-脂氧合酶)的生物合成有較強的抑制作用,亦顯示了對環加氧酶較強的抑制作用,提示側柏葉是通過抑制5-脂氧合酶的活性及環氧化酶的成分來發揮抗炎作用。劉愛如等[5]證明側柏葉水煎液對金葡菌有抑制作用,其醇提物抑制金葡菌的作用強于水煎液,且對卡他球菌也有抑制作用。張慶云[6]發現側柏葉的提取物含酚性物質,具有抗念珠菌活性的作用。
神經保護作用。
KooKAE發現側柏葉90%甲醇提取部位對過量谷氨酸誘導的原代培養的大鼠皮層細胞損害具有顯著的防護作用,并分離得到5個成分的神經保護活性,只有松脂衍生物具有明顯的神經保護作用。
抗紅細胞氧化作用。
丁航等發現從側柏葉中提取的黃酮加入到紅細胞懸液中可明顯抑制H2O2誘發的人RBC溶血,溶血度及丙二醛的含量均下降,并隨著黃酮劑量的增加,抑制作川加強,為臨床應用側柏葉防RBC氧化損傷溶血性疾病提供了實驗依據。
清熱止咳。
側柏葉苦寒,寒能清熱,又入肺經,故能清熱止咳。現代常用于肺熱咳,干燥或痰稠難出者,有清肺熱,止咳喘之效。
祛風利濕。
側柏葉苦寒,《嶺南采藥錄》載:側柏葉“祛風”,《本草匯言》亦載:“側柏葉,止流血,去風濕之藥也”。故本品有祛風利濕之功效。《本草正》亦言:“去濕熱痹痛,骨節疼痛”。《本草綱目》選側柏葉,“治風痹關節作痛”。若感受風熱之邪,與濕相并,而致風濕熱合邪為患,風濕熱邪壅于經絡關節,氣血郁滯不通而致, 為風濕熱痹,癥見關節疼痛,灼熱紅腫,發熱,口渴,煩悶不安,汗出,惡風,舌紅,苔黃燥,脈滑數。可用側柏 葉,苦寒清熱,祛風降濕而通絡止痛。
側柏葉的食用方法
煎服,6~12g。外用適量。止血多炒炭用,化痰止咳宜生用。
側柏葉的相關論述
1、《本草求真》:側柏葉仗金氣以制木。借炒黑以止血。
2、《本草從新》:最清血分濕熱。止吐衄崩淋。腸風尿血。血痢。一切血證。去風濕諸痹。歷節風痛。涂湯火傷。生肌殺蟲。炙罨凍瘡。汁、烏須發。丹溪以為補陰要藥。然終屬苦寒燥澀之品。唯血分有濕熱者。以此清之為宜。若真陰虛者。非所宜也。柏有數種。唯根上發枝數莖。蒙茸茂密。名千頭柏。又名佛手柏者為真。或炒或生。用桂、牡蠣為使。惡菊花。宜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