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蒿的功效與作用
艾蒿,別名:艾、冰臺、醫草、灸草、蘄艾、黃草、家艾、甜艾、草蓬、艾蓬、狼尾蒿子、香艾、野蓮頭、阿及艾。即可食用,也為藥用。某些地區在冬季和春季采摘鮮嫩的艾草葉子和芽,作蔬菜食用。艾蒿也具有一種特殊的香味,這特殊的香味具有驅蚊蟲的功效,所以,古人常在門前掛艾草,一來用于避邪,二來用于趕走蚊蟲。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祛濕止癢等功效。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它的功效與作用吧。
艾蒿的功效:
艾蒿有理氣血,逐寒濕、溫經、止血、安胎等作用。全草有調經止血﹑安胎止崩﹑散寒除濕之效。治月經不調﹑經痛腹痛﹑流產﹑子宮出血, 根治風濕性關節炎﹑頭風﹑月內風等。因它可削冰令圓,又可炙百病,為醫家最常用之藥。現代實驗研究證明,艾葉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鎮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鎮靜及抗過敏作用;護肝利膽作用等。艾草可作“艾葉茶”、“艾葉湯”、“艾葉粥”等食譜,以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艾草具有一種特殊的香味,這特殊的香味具有驅蚊蟲的功效,所以,古人常在門前掛艾草,一來用于避邪,二來用于趕走蚊蟲。艾蒿含17種已知化合物,并且揮發油含量、總黃酮含量、燃燒發熱量等明顯優于其它地區所產艾葉。蘄艾油有明顯的平喘、鎮咳、祛痰及清炎作用。在夏季時節,晚上可以將干枯的艾草點燃,有驅蚊的效果。在秦嶺南部一些養蜜蜂的農戶家里,經常用干枯的艾草熏蜜蜂的蜂籠,這樣可以驅趕害蟲,干凈蜜蜂的巢穴。
艾草與中國人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每至端午節之際,人們總是將艾置于家中以“避邪”,干枯后的株體泡水熏蒸以達消毒止癢,產婦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
歸經:入脾、肝、腎。
功效:回陽、理氣血、逐濕寒、止血安胎。
艾蒿的作用:
艾草性味苦、辛、溫,入脾、肝、腎。《本草綱目》記載:艾以葉入藥,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濕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針灸。故又被稱為“醫草”,現在臺灣正流行的“藥草浴”,大多就是選用艾草。
一般用于針灸術的“灸”。所謂針灸其實分成兩個部分。“針”就是拿針刺穴道,而“灸”就是拿艾草點燃之后去熏、燙穴道,穴道受熱固然有刺激,但并不是任何紙或草點燃了都能作為“灸”使用。艾草的氣味肯定也同時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中國民間用拔火罐的方法治療風濕病時,以艾草作為燃料效果更佳。
用三到五根艾蒿作為一股,三股交錯擰成直徑5到8厘米,長約兩米的艾繩。掛起,晾干備用。驅蟻時將已經晾干的艾繩懸掛于室內,點燃接近于地面的一端并熄滅火焰,只留碳火,生煙。室內蚊蟲會被驅除。兩米長的艾繩一般可燃燒驅蟻6小時。艾繩驅蟻時一定要注意室內通風,并注意防火。
艾蒿的功效與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