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科學發聲
如何讓自己更加好的演繹更多歌曲,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關于如何唱歌科學發聲的相關資料讓我們一起去研究研究吧!
歌唱時的發聲和說話時的發聲是不完全一樣的,說話式的唱歌或放大了的說話,都是不對的,這會沒有色彩,不是音樂化了的發聲。所以說說話的發聲是不能適應歌唱的的需要的,我們必須講究發聲方法,幫助學唱歌的人把普通的聲帶磨煉成能發出優美、動聽、有持久力的合乎科學方法的、有藝術感染力的聲音來。
1、 喉頭和聲帶
喉頭和聲帶,是歌唱的發聲器官,是歌唱的核心部位,是通向整體歌唱的要塞,是打開歌唱藝術寶庫的金鑰匙。因此,了解和搞清喉頭與聲帶在歌唱時應處的位置和狀態是非常必要的。一般來說,歌唱時喉頭位置應該比平時說話時偏低一些(就像我們深吸氣時的喉頭感覺,因為吸氣時的喉位,比靜止時的喉位略低一點)有很多人把喉頭處于吸氣時的位置稱為“水平位”。在歌唱時字與字、句與句的轉換中,喉頭要始終處于這一位置,而不應做離開水平位的向上、向下,或向左、向右的移動,當然喉頭位置的穩定是在運動中的相對穩定,而不是僵死不動的穩定。就像浮在水面上的皮球永遠穩定在水面上的道理一樣,若把皮球比做喉頭,皮球浮在水面的狀態就好像喉頭穩定在吸氣位的狀態一樣。所以歌唱時的喉頭位置應始終處于低而自如的穩定位置和喉頭壁打開的狀態。
2、 打開喉嚨
在歌唱訓練中“打開喉嚨”是十分重要的中心環節,它直接影響到聲音的好壞。“打開喉嚨”也就是將喉頭穩定在正確的位置上,口蓋積極向上收縮成拱形,舌根放松,平放在下牙齒后,牙關打開,下巴放松自然放下而稍后拉,這時候的喉嚨是打開的。那么如何能幫助初學者“打開喉嚨”呢?
1)“打哈欠”的狀態 “打哈欠”狀態可以讓口腔打開自然,放松,口蓋抬起,口腔內空間增長增大。所以在唱歌時,咽喉不要閉塞,要使咽喉張開,讓氣息自如地送出來,“哈欠”狀態確實是打開喉嚨的好辦法,也使歌唱者保證了一個很好的演唱狀態。在平時練習時,還可以用閉嘴的“打哈欠”,閉口打哈欠的時候,里邊的狀態也是開的、抬的,如果我們在唱歌的時候都能保持這個狀態的話,那你的聲音就不會是“白”的、“扁”的了,你的聲音就會是“豎的”、“圓的”了。
2)用“微笑”狀態來打開喉嚨 我們講的“微笑”不是光笑,而指的是把“笑肌”抬起來。“笑肌”抬起是要鼻、咽腔打開,大牙關打開,面部兩邊的笑肌(顴骨)呈微笑狀,這樣的微笑狀態可以使你的喉嚨打開,可以使你獲得高位置的聲音。“歌唱狀態就是里邊的哈欠,外頭的微笑”,這話很精辟。
歌唱發聲的6大惡習
(1)頭位不正:就是發聲時頭位習慣性偏向一方,這樣由于喉外肌牽扯,使喉內肌失去平衡,雙聲帶不在一個水平面上,兩側聲帶張力不等,容易造成歪側聲帶受損,發生單側聲帶炎。矯正辦法:首先要重視正位。其次對鏡練習使頭正位。以體會正與歪的不同感覺,掌握并鞏固正確的頭位(不包括病態)。
(2)過度低頭和仰頭:若喉頭不穩,可以用低頭幫助喉頭下降穩定,但不可過分,它只能作為輔助手段。要使喉頭 穩定下降主要靠內在感覺控制的正確歌唱方法。過度低頭壓迫喉頭會影響喉肌正常運動,聲音發僵以致影響高音的發出。過度仰頭更不好,它不但造成喉內外肌肉緊 張,而且將喉管拉長影響高音的發出,并容易使喉頭上提。所以要設法改正這兩種不良形態。正確的形態:頭位平正可以略低,眼睛平視并擴寬視野。
(3)下巴前突:這是下頜肌、肩胛肌、頸肌、舌根肌共同作用的結果,這種現象多發生在單純的胸式呼吸用嗓。在發聲時下巴要向下向后放松下來。這樣口腔才可正常地打開,并造成良好的口腔共鳴通道,以溝通上部與下部的共鳴腔體。
(4)全身肌肉緊張:由此使呼吸肌失去彈力而失去控制,以致影響各部發聲器官的正常運轉。應該首先放松上軀、頸、肩、背、臂、胸等,造成含胸拔背之勢。下部兩腿腳穩如站樁,以便于施發托舉之力利于歌唱。
(5)捂耳、指天、指地、手勢重復等毛病都不利于歌唱,為了尋找、體會聲音發出的內在感覺而反射到外形的僵持動作要及早清除,至于“捂耳”等動作更不必要(不包括苗族等的歌唱習慣)。
(6)目光呆滯、面孔冷漠、口形僵化等也屬歌唱的外在不良形態。這都是內心緊張、臨臺經驗少或教學忽略養成不良的演唱習慣所致,要及早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