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utput id="aynwq"><form id="aynwq"><code id="aynwq"></code></form></output>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
  •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label id="aynwq"><dl id="aynwq"></dl></label>
  • 學習啦 > 實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事跡 > 2022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事跡10篇

    2022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事跡10篇

    時間: 夢熒0 分享

    2022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事跡范文10篇

    年華在軍營里飛謝,青春永遠在邊關駐守。這正是士兵的豪邁與激情。曾經的頂天立地,往日的撕殺怒吼,榮譽在鮮血里鑄就。以下是小編準備的2022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事跡范文,歡迎借鑒學習。

    2022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事跡篇1

    洗手,消毒,換上深藍色內穿衣,罩上白大褂,調整口罩并壓緊塑形條……周飛虎在科里的每一天都是這樣開始的。此時是6點40分。他要趕在8點交班之前,查看患者診療記錄,整體把握最新病況,想想“哪位患者今天可以轉到普通病房?哪位患者情況不夠理想?哪位患者要調整治療方案?”

    病房內,大多數患者被各種監護設備包圍著。一位患者的心電監護儀發出“嘀嘀”聲,值班醫生馬上小跑過去。前一天,這位患者的情況還比較樂觀,但一夜之間病情急轉直下。

    這突如其來的病情變化,不免讓人感到沮喪。交班會上,周飛虎為大家打氣:“哪怕只有一線機會,我們也要盡百分之百的努力。”在重癥醫學科這個被稱為“生死驛站”的地方,他和同事們用精湛的醫術和愛,追逐生命之光。

    “患者面部嚴重外傷、血紅蛋白低、血壓不穩定,注意感染防控,托住器官功能……”在記者到訪的前一天深夜里,一位做完外科手術的患者被轉接到重癥醫學科。周飛虎迅速起身,快步走進病房,一邊緊盯著設備上處在危險值的各項指標,一邊指導醫護人員緊急處理。

    幾個小時后的清晨,周飛虎向記者敘述救治過程,這種“生死時速”的緊張感,被一句“我們沒有時間點兒”輕易帶過。

    周飛虎早已適應了這種高強度、快節奏的工作模式。在他看來,重癥醫學是與死神的賽跑,每一秒都至關重要。很多時候,這里的每分每秒甚至會決定重癥患者的生死。

    2008年,在汶川特大地震救援現場,周飛虎巡診時發現四川女孩唐鈺嵐陷入昏迷、嘴唇發紫,頸動脈停止搏動。他當即進行心肺復蘇,將女孩從生死線上拉了回來。

    有時候,情況更加復雜。重癥患者大都患有多種疾病,與快速施救相矛盾的,是重癥醫生在風險和收益之間的反復權衡——既要衡量器官之間的相互影響,又要考慮藥物可能產生的副作用。“ICU醫生有時像是一個哲學家。”周飛虎說。

    一位28歲的小伙子,剛轉入重癥醫學科時存在嚴重多臟器功能衰竭,查不出病因。救治過程中,小伙子的病情多次反復,先后經歷3次氣管插管。病情錯綜復雜,周飛虎帶著同事把握主要矛盾,在蛛絲馬跡中尋找生的機會,“走鋼絲”一般調整用藥量,一次次將年輕的生命挽救回來。

    “不拋棄,不放棄。”周飛虎指導的博士后毛智告訴記者,從學術角度判斷很多患者希望渺茫,但周飛虎總是選擇堅持,有時就在“再努力試一試”中迎來一線曙光。

    生命仿佛也在以“奇跡”的方式,回應著他的堅持。

    按照常規救治手段,唐鈺嵐需要截去受傷嚴重的下肢。看著女孩父母絕望的眼神,在解放軍總醫院盧世璧院士、陳香美院士等老專家的指導下,周飛虎決定冒著風險保守治療,終于克服重重困難保住了她的雙腿。13年過去,唐鈺嵐走起路來,已與常人無異。

    那位3次氣管插管、九死一生的年輕小伙,如今已病愈出院,重新開啟新的人生。

    從事重癥醫學18年來,周飛虎參與救治的患者超過1萬例,康復率達95%以上。許多患者轉院過來的時候情況危急,經過周飛虎團隊精心救治后,大多轉危為安。

    “關注最不起眼的細節,抓住最后的機會,有可能帶來頂級效果。”這是以周飛虎為代表的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重癥醫生們對患者及其家屬的承諾,也是他們堅持不懈的工作追求。

    2022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事跡篇2

    一臺不間斷運行的普通臺式電腦、一個躺下連腿都伸不直的小沙發、擺放在顯眼位置的戰備包……這間狹小的空間,是周飛虎第二個“家”。

    不僅僅是他的辦公室,整個重癥醫學科走廊每隔約10步,都有一張簡易沙發床。累了,醫護人員就在這里小憩。

    以崗為家的背后,是他們在扮演兒子、丈夫、父親角色上的“失衡”。

    “明年除夕一定陪您吃晚飯……”周飛虎總是對母親許諾。但每一個春節除夕,他都留在病房陪伴病人直至深夜,再回家陪老人吃餃子。

    “忙完了這段日子就一定……”他常常這樣告訴妻子。但妻子知道,丈夫“忙”是常態,“這段日子”是永遠。

    一次次“失約”家人的同時,周飛虎一次次奉命出征。

    在聞“埃”色變的利比里亞,他和戰友們冒著酷熱天氣、穿著3層厚重的防護服與埃博拉病毒搏斗,重癥病人救治成功率達80%以上。參與救治我國赴馬里維和受傷戰士時,他作為唯一的重癥醫學專家,臨危受命留守塞爾維亞,頂住醫療設備不足等巨大壓力,保障4名傷員平安回歸祖國。

    2020年4月,周飛虎和戰友們再次披上“戰袍”,遠征巴基斯坦執行抗擊新冠疫情任務。

    一次,專家組奉命前往中部和南部疫情最嚴重地區協助抗疫。為避免乘坐普通飛機被感染,當地特意派遣一架小型專機接送。這種飛機飛行極易受氣流影響,安全載重重量要嚴格控制。

    從10名隊員中選出4名,周飛虎面臨艱難選擇——

    “隊長,我去吧!”

    “我們都行,沒有問題!”

    那一刻,淚水模糊了他的雙眼。“這些戰友,有的孩子還小,有的親人剛因重病去世,有的自己身體也不好……”

    并不炎熱的機艙里,周飛虎的衣領浸滿了汗。“出發前‘打勝仗,零感染’是一句口號,但真正踏出國門之后,才知道這是怎樣沉甸甸的責任。”既要看好病,又要平安回來,這是軍人周飛虎對國家、對戰友的承諾。

    “她經常自己去小藥店買藥,怕影響我的工作。”提起母親,長期“欠賬”的周飛虎語氣中充滿歉疚。

    “我也不敢有病,也不敢說有病。”提起兒子,母親眼中滿是體諒。

    2022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事跡篇3

    “這里永遠迎來危重病人,上一位剛剛好轉離開,換來的是病得更重的患者。”長期處在高壓環境,身為科室主任的周飛虎努力讓這一方天地變得更有溫度。

    科室走廊兩側的文化墻上,標注科室成員生日的一顆顆“果實”高掛在“生命之樹”上,老一輩人民軍醫黃志強院士書寫的“生命相托,永不言棄”,作為“科訓”激勵著每一個人。

    查房過程中,一位病人意識并不清醒,周飛虎還是自然地拉了拉病人的手;見患者腳露在外面,他會上前掖一掖被角;看到病人腿抬得不夠高,他馬上伸手調整……

    “有些特別微小的細節,我們年輕醫生過去可能不太注意。但主任的一舉一動,我們都看在眼里、記在心上。”毛智說。

    “周主任平時說話和風細雨,但也有發火的時候。”一次,周飛虎向一位年輕醫生詢問患者病情數據,對方回復得不夠精確。盡管電腦系統里已經準確記錄了相關數據,但周飛虎還是提出嚴肅批評。他常常對科室成員說:“ICU是一個不允許出錯的地方。”

    然而,醫學是一門有時會存在遺憾的科學,醫生總有自己的無奈。面對許多危重患者,周飛虎嘴上安慰“沒事兒”,其實“自己心里也有過忐忑”。他說:“看到患者康復的時候特別欣慰,但有時候經過努力救治患者仍然沒有好轉時,也會陷入深深自責。”

    為了對患者進行及時、科學的救治,近年來,周飛虎團隊基于物聯網系統,大力推進“智慧ICU”建設。病房中,智能信息采集車隨時提取上傳病情變化數據,一旦患者指標評分到達風險臨界值,系統便會自動生成紅線預警,提示醫護人員及時施救。

    眼下,周飛虎正帶領團隊進一步優化智能預警體系,完善軟件系統建設。下一步,他計劃將研究成果“移植”到機器人身上,在病情分析、交互問診、病人服務等方面實現更高水平的自動化。

    采訪間隙,周飛虎熱情地邀請記者品嘗咖啡。他是咖啡愛好者,每次搶救完病人后,都會喝上一杯,這是他自我減壓的方式之一。咖啡入口雖苦,最終能品出甜來,正是一名重癥醫生的切身感受。

    不久之后,周飛虎將迎來自己從事重癥醫學的第19個年頭。在今年的科室年度總結中,他用這樣一句話收尾:“唯有勇敢和愛,才能一往無前。”在重癥醫學科這個離死神最近的地方,這是他們的行醫之道。

    2022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事跡篇4

    一米陽光,明媚而溫暖。周飛虎特地將病情更重的患者安排在南向病房里,因為陽光代表著希望。

    陽光是否與救治效果有必然聯系,似乎沒有確切的科學依據。但可以肯定的是,醫生溫暖的關懷和精心的救治,是這里康復率維持在高水平的“秘訣”之一。

    或許是因為決策壓力沉重,大多數時候,周飛虎神情嚴肅。面對患者時,他總能綻放出暖心的笑容。不論是在ICU病房,還是在抗震救災一線,抑或是在病毒肆虐、蚊蠅橫行的埃博拉抗疫現場,都是如此。

    我不禁好奇:是怎樣的成長經歷讓他如此切換自如?在他講述的幾段榜樣故事中,也許能夠找到答案。

    解放軍總醫院婦產科奠基人葉慧方教授,一輩子省吃儉用,自己用舊礦泉水瓶裝水喝,卻把價值數百萬的祖宅捐了出去。“她可以把患者帶到家里來吃飯,卻不肯接受我們幫她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兒。”“去世前,她不吃不喝,只為能捐獻出一具潔凈的遺體……”

    肝膽外科專家黃志強院士,在救治一位重癥胰腺炎患者時采用了一種新方法。耄耋之年,他依然堅持每天到診療一線,親自記錄患者腹壓變化。診療完畢,還不忘指導后輩:“今天有時間嗎?我知道你們都很忙,要是有時間我給你們講講。”

    汶川地震時,年過七旬的解放軍總醫院普外科教授宋少柏,冒著余震不斷、大雨滂沱,凌晨1點顫巍巍地出現在病房里。周飛虎問:“您不是剛走嗎?回去休息吧,病房有我們看著就行了。”老爺子回應:“我不放心,你們不是也沒走?”

    蒼生大醫,一脈相承。周飛虎說:“每個時代,都有戰士負重前行。”而以葉慧方、黃志強、宋少柏為代表的一代代人民軍醫,就是那些負重前行的人。

    戰爭年代,他們不僅救治傷員,還是激勵官兵的精神力量。當年在華北抗日戰場,官兵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看到白求恩,打仗就放心。”和平時期,當疫情發生,當災難來臨,他們“白衣執甲”的逆行身影,依然是守護生命、穩定民心的“壓艙石”。

    榜樣是看得見的哲理。這一脈相承的精神風骨,恰如其分地詮釋了人民軍醫的工作初衷,激勵他們永遠奮斗。

    2022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事跡篇5

    在重癥監護室,每天都上演著“生死時速”。“快快快!讓一讓!”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重癥醫學科主任周飛虎一邊奔跑,一邊喊。在生與死的邊緣,多爭取一秒時間,就多一分希望。

    作為一名軍醫,周飛虎曾執行西非抗埃、馬里爆炸案維和傷員救治、赴巴基斯坦抗擊新冠疫情等重大醫學救援任務。哪里有危險、哪里有危重患者,哪里就是他沖鋒的“戰場”。2020年新冠疫情發生后,他作為解放軍總醫院新冠疫情救治專家組成員,參與救治危重癥患者近百名。

    在重癥醫學科工作18年來,周飛虎參加搶救危重癥患者超過1萬例。許多患者轉院過來的時候,存在多臟器功能衰竭等癥狀,經過周飛虎團隊的精心治療后,最終轉危為安。他說:“病人把生命托付給我們,哪怕只有一線希望,我們也要盡最大努力,這是醫生的本分。”

    “我的病情反反復復,但你們始終沒有放棄,讓我感受到親人般的溫暖,堅定了戰勝病魔的信心。”前不久,一名剛出院的小伙子給周飛虎團隊寄來一封感謝信。他剛轉診入院時多臟器衰竭,查不出病因,深陷絕望之中。“每天我都會握著他的手,告訴他病能治好。”兩個月,幾十次會診,周飛虎團隊把小伙子從“鬼門關”拉了回來。小伙子生日那天,周飛虎特意買來蛋糕,告訴他有很多人在關心他,為他加油鼓勁。

    在重癥監護室,時時處在高強度、高壓力下,周飛虎用醫者仁心溫暖著每一名患者:用洗凈的藥瓶組成“加油ICU”字樣、在病人打電話時貼心地送上靠枕、盛夏時節為病人送西瓜……一件件小事溫暖人心。

    “不拋棄、不放棄,堅持下去就會迎來曙光。”周飛虎指導的博士后毛智說,周主任帶領團隊精心守護每一名危重癥患者,不放棄任何一個人。

    目睹過許多生離死別的周飛虎深知,危重癥患者最需要的是及時、科學的救治。近年來,他帶領團隊致力于建設“智慧ICU”,利用大數據早期預警,進行標準化規范化治療,大大節約人力物力,提高救治效率。

    病房中,智能信息采集車取代了護士手記,精準的數據信息隨時提示患者的病情變化和風險,救治關口不斷前移。醫生可實時接收“報警”,迅速指導施救。

    數據在不斷積累,創新的腳步永不停歇。近年來,周飛虎承擔國家、軍隊等省部級以上課題7項,獲軍隊科技進步及醫療成果二等獎各1項,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榮獲全國抗擊新冠疫情先進個人、全國最美援外醫生、中國好醫生等稱號。

    2022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事跡篇6

    周飛虎,男,漢族,1971年3月生,中共黨員,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重癥醫學科主任、主任醫師。

    周飛虎始終牢記人民軍醫的使命擔當,在重癥醫學科工作18年來,先后參加汶川抗震救災、抗擊新冠疫情等國內外重大醫學救援任務,用實際行動書寫守信踐諾、服務人民的生動篇章,被譽為“白求恩式好醫生”。

    聽令而行、敢打硬仗。2015年1月,周飛虎參加援助利比里亞醫療隊執行抗擊埃博拉任務,與隊友共接診患者61例,重癥病人救治成功率達80%以上。2016年6月,周飛虎奔赴馬里和塞內加爾救治受傷的維和戰士,詳細制定傷員轉運預案,將傷員安全轉運回國。2020年新冠疫情來襲,他在北京會診救治新冠疫情危重病人,為外地患者遠程會診。2020年4月,周飛虎赴巴基斯坦執行抗擊新冠疫情任務,并擔任赴巴抗疫專家組組長,提供專業指導。

    大愛仁心、救死扶傷。周飛虎認為,病人把生命托付給我們,哪怕只有一線希望,也要盡百分之百的努力,這是醫生的本分。2018年,一位來自山西的老紅軍腹部術后合并嚴重肺部感染、呼吸功能衰竭,在當地醫院曾出現心臟間歇性停跳情況。家屬抱著希望來到重癥醫學科,周飛虎立即組織全力救治,經過2個月的治療,老紅軍不僅恢復了生命體征,疾病也得以痊愈。周飛虎精心救治每位危重患者,在病人生日時組織溫暖的病房生日聚會、在病人打電話時貼心地送上一個靠枕,這些暖心動作如同涓涓細流,在病人心中激蕩起愛的力量。

    牢記使命、扎根奉獻。周飛虎堅持服務基層、服務官兵,多次赴各地參與軍內外重大搶救工作,赴外地培訓指導基層軍醫和即將執行援外任務官兵。作為國防科技創新某重點項目主要成員及子課題負責人,周飛虎克服高原缺氧等困難,兩上西藏阿里高原,參加野戰醫院監護病房建設,為高原官兵做好醫療衛勤保障。

    周飛虎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榮獲全國抗擊新冠疫情先進個人、最美援外醫生、中國好醫生等稱號。

    2022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事跡篇7

    作為一名軍醫,周飛虎多年來在抗震救災、抗擊埃博拉、__國際維和救援、特大安全事故等急難險重任務中挺身而出、勇挑重擔,使命召喚即能“沖得上、救得下、治的好”。多年來,他努力讓思想緊跟戰場、用精湛的醫療技術救治官兵,矢志成為“平時能應急、戰時能應戰”的衛勤尖兵,僅2016年就多次執行一些重大事件的官兵救治任務。

    1、__爆炸維和傷員救治:2016年6月,隨軍委工作組赴__救治我受傷的維和戰士。在軍委工作組及其他醫療隊員按期回國后,作為重癥醫學專家,該同志堅決服從命令,克服巨大壓力,在隨后的20余天里,包括端午節期間,獨自一人留在塞內加爾救治重癥傷員,使傷員轉危為安。在傷員救治過程中,每日評估患者傷情,確定轉運后,與當地醫院及聯合國相關部門溝通轉運等事宜,并根據患者情況,充分考慮回國路途遙遠環境復雜等情況,詳細制定傷員轉運途中的預案,確保轉運過程的萬無一失,將包括2名重傷員在內的4名傷員安全轉運回國,受到聯合國相關部門、X方醫院、我駐x大使館、軍委維和辦等相關部門高度肯定和贊揚,其中__軍中央醫院副院長姆貝伊上校專門向我駐塞使館武官表示:“在和周醫生的合作過程中,我們的醫生學到了不少東西,我非常希望將來有更多像周醫生這樣的專家來我們醫院進行指導、培訓”。相關事跡多次被包括各大媒體報道,并作為全國老中青三代黨員典范的代表在人民日報七一特刊及中央電視臺軍事報道刊播。

    2、__遇襲維和傷員救治:當地時間2016年7月10日18時39分(北京時間7月10日23時39分),中國第二批赴__X維和步兵營擔任難民營哨位警戒的1輛輪式步戰車遭炮彈襲擊,造成我維和士兵傷亡。該同志接到任務后,第一時間與總醫院其他科室專家一起參加遠程會診指導救治,并結合自己在馬里的救治及轉運傷員經驗,向隨后被派往非洲接送傷員的專家提供有益的建議和方案,確保傷員轉送的安全。

    3、泉州180醫院救治傷員:2016年3月,某特戰旅發煙罐吸入十余名傷員被收治到福建泉州180醫院,3月24日該同志接到命令后緊急赴180醫院,參加救治包括ICU內3名重癥傷員(均進行了ECMO支持治療)在內的10余名傷員,在隨后40余天救治中,二赴泉州,清明、五一小長假均在180醫院渡過,經過大家共同努力,除一名傷員去世外,其余均恢復正常,受到部隊領導的表揚。

    4、駐馬店159醫院救治傷員:2016年9月12日該同志接到命令后緊急赴駐馬店159醫院,參加救治某炮兵團3名重傷員,中秋佳節不休息,經過7天的不懈努力與精心治療,參與救治的重傷員中,2名轉危為安,1名病情穩定,受到陸軍部及基層部隊領導的表揚。

    2022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事跡篇8

    是他們在守衛著祖國,是他們保衛著14億的生命,是他們沒有假期,就是因為他們我們才能安心的吃著碗里的飯,睡著安穩的覺。他們不懼疲勞,永遠保衛著祖國。他們就是國家的守衛者----軍人。

    每當我聽到軍人兩個字時,我都會有一種莫名的激動,這名稱是那么響亮。人民敬仰他們,以他們為驕傲。他們為了國家獻出了青春年華。每逢春節,所有在外工作的華人們都會回到家,和家人團聚,吃年 夜 飯。可有誰想起在祖國的邊疆還駐守這一群人,他們無時無刻的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又有誰想到在軍營里還有一群人在接受訓練,為以后成為一名好軍人做準備。

    如果沒有他們,我們可能連春節都過不好,只能聽見炮火與槍林彈雨的'聲音,不能聽見熱鬧的炮竹聲。

    在今年的春節前報道上有一則新聞,講述了守衛在釣魚島附近的一支巡洋艦上,所有的士兵都和隊友們吃著年 夜 飯。雖說大家不是親戚,但勝似親人。

    “一人參軍,全家光榮。”這句話常常出現在我們的社區中,有多少人去注意這句話,有多少人去感悟這句話。如果作為一名妻子別人叫你一聲“軍嫂”多好聽。“一腔熱血忠報國”,這樣的思想存在每個人的心中。“我驕傲!”

    2022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事跡篇9

    從小,我就有一個軍人夢。但一個人要實現夢想,最重要是要具備以下兩個條件:勇氣和行動。

    我喜歡將廢筆芯、筆帽和筆殼組裝成玩具槍,然后再將筆芯插到筆殼里,再用嘴吹出去,好像一枚子彈出膛而去。我還喜歡搶的模型,每次考完試,都要嚷嚷著讓媽媽給我買。另外,我還特別喜歡軍事游戲,只是媽媽說,這些游戲不適合我們這個年齡段玩。我最最喜歡還是水彈槍。媽媽答應我,只要我這次期末考試成績好的話,就可以給我買一個夢寐以求的水彈槍。

    爸爸媽媽都知道我想當一名軍人。所以,今年暑假特地給我報了一個軍事夏令營,讓我去磨練磨練。在軍事夏令營里,有實彈射擊、槍械分解和真人CS,非常刺激,但就是訓練有點苦,不過這樣也好,正好鍛煉一下我的耐力。

    我還喜歡看戰爭片,喜歡電視中激戰的情景,不知怎么的,一碰到這樣的情景,我就不由自主的興奮起來。平時,我喜歡在家中模仿戰爭片中的情景,我有時會拿戒尺當“大刀”揮舞,而此時靠枕就是我的敵人。我就像是一位沖鋒的戰士,哈哈,是不是很像電視中的片段呢?

    一個人可以非常清貧、困頓、低微,但是不可以沒有夢想。我的軍人夢使我的生活豐富多彩,我一定會努力實現我的軍人夢!保家衛國,捍衛和平!

    2022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事跡篇10

    “我莊嚴宣誓:自覺維護醫學的尊嚴和神圣,敬佑生命,平等仁愛……”正在執行“和諧使命-20__”任務的中國海軍和平方舟醫院船8月17日在湯加醫療服務間隙,隆重舉行重溫《中國醫師宣言》宣誓簽名活動,喜迎首屆“中國醫師節”。

    懷仁揚帆新時代,和諧征途鑄忠誠。和平方舟滿旗飄揚,“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兩條標語格外醒目。儀式現場,全體醫務人員軍容嚴整,佩戴紅十字袖標,高舉右拳,莊嚴宣誓,隨后在“我的職責我盡責 我的崗位我擔當”主題橫幅上簽名。活動結束后,醫務人員又迅速投入到繁重的醫療服務中。

    “點贊中國,點贊中國軍醫!”自6月28日起航以來,和平方舟先后訪問巴布亞新幾內亞、瓦努阿圖、斐濟和湯加,全體醫務人員在保證醫院船主平臺全面展開的同時,抽出人手奔波于當地的醫院、社區、學校、殘障中心等地,白天診療、晚上手術,加班加點,連續奮戰,用真誠的愛心、精湛的技術和周到的服務,診療2萬多人次、輔助檢查1萬多人次、手術100多例,贏得了到訪國政府和民眾的高度贊譽。

    “從陸軍綠到海軍藍,第一次隨船遠航,第一次出國診療,在海外喜迎首屆‘中國醫師節’,倍感榮耀、倍受激勵。”從軍36年的顏榮林醫生自豪地說。此次任務,海上醫院由海軍軍醫大學成建制抽組。讓我們遠離祖國的軍旅醫師深受鼓舞鞭策,我們衷心感謝黨和人民的關懷厚愛,一定恪盡職守,甘于奉獻,在海外守護生命健康、播撒無疆大愛、當好和平使者,進一步提升遠海衛勤保障能力,努力擔當增進人類健康的崇高職責。

    據悉,和平方舟計劃組織系列活動,慶祝首屆“中國醫師節”。中國援湯加醫療隊6名隊員也參加了相關活動。

    2022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事跡

    相關文章:

    軍人先進事跡材料范文

    1544349
    主站蜘蛛池模板: 美国一级片免费| 99视频有精品| 老师让我她我爽了好久网站| 日韩一级黄色片| 国产在线高清精品二区| 亚洲人成色777777在线观看| 4虎永免费最新永久免费地址| 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色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久| 337p人体韩国极品| 欧美亚洲综合另类| 国产欧美另类精品久久久| 乱中年女人伦av三区| 麻豆高清区在线| 日本乱理伦片在线观看网址| 国产v在线播放| 一级一看免费完整版毛片| 粉色视频午夜网站入口| 天天操天天干天天插| 亚洲第一区视频| 1区1区3区4区产品亚洲| 欧美aaaaaabbbbb| 国产原创精品视频|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人妻| 美国式禁忌交换伴侣| 好朋友4韩国完整版观看| 亚洲精品自在在线观看| 5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 朋友的放荡尤物娇妻| 国产午夜av秒播在线观看 | 国产手机在线视频放线视频| 久久精品视频99| 老司机福利在线观看| 女神捕电影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精品日韩欧美| 色综合综合色综合色综合| 日本熟妇色一本在线观看| 午夜看一级特黄a大片| 99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aⅴ | 91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