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模范退役軍人”先進事跡10篇
從先進對象的形成和內涵上來分,事跡材料可分為在一個較長時間內形成的先進事跡的材料和在一時因突發事件而產生的先進事跡的材料。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全國模范退役軍人”先進事跡,僅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大家喜歡!
“全國模范退役軍人”先進事跡篇一
劉清偉,男,漢族,中共黨員,1966年出生,1985年入伍,1990年退役,廣東省珠海市淇澳擔桿島獼猴自然保護區護林員。
該同志退役時放棄珠海市區工作機會,主動申請參加自然區保護工作,是第一個被派上島的護林員,他克服條件艱苦、荒涼閉塞等各種困難,在島上一呆就是32年,春節只回過一次家,其余都是一人在島上度過。常年海島生活,劉清偉換上嚴重的痛風,但他不向組織提要求,堅守留島守猴,經過悉心呵護,島上獼猴從不到300只,繁育至近2000只,成為我國南端最大的獼猴群落。他履職盡責,多次冒著生命危險守護珍稀植物,和隊友們抓獲不法分子累計160多名,追回被盜挖的羅漢松、黃楊等珍貴植物2000多株,為國家挽回上億元經濟損失。
2013年榮獲“全國道德模范”稱號,2019年榮獲“全國模范退役軍人”稱號。
“全國模范退役軍人”先進事跡篇二
孟金霞,女,蒙古族,中共黨員,1973年出生,1990年入伍,1993年退役,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家政服務協會會長。
該同志巾幗不讓須眉,退役后艱苦創業、拼搏奮斗,將一個只有幾人的家政公司,發展成為呼倫貝爾市最大的家政服務企業,擁有12家子公司、3000多名員工。她致富不忘帶動周圍群眾脫貧,熱心幫助盲人、貧困殘疾婦女,培訓家政服務員4656人,帶動本市3800人就業,服務1.2萬多戶家庭。她牽頭成立呼倫貝爾市家政服務協會,組織家政服務技能大賽,提升從業人員就業能力;舉辦家政服務員推介會,拓展擇業空間;建立智慧家政網絡信息服務平臺,規范引領當地家政服務行業健康發展。
2019年榮獲“全國模范退役軍人”、“首屆內蒙古好人”稱號。
“全國模范退役軍人”先進事跡篇三
陳聰河,男,漢族,中共黨員,1976年出生,1991年入伍,1994年退役,福建省泉州市寶洲商品批發市場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
該同志情系桑梓、樂善好施,先后捐資2000余萬元,參與困難群眾幫扶、教育扶貧、關愛老人、家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等多項公益慈善事業。他發起成立“惠安東橋鎮陳桂林慈善基金”,建設“惠安縣東橋鎮嶼頭山村老人居家幸福院”,連續10年開展“敬老慈善慰問金發放”活動,為家鄉嶼頭山村60歲以上老人發放慰問金,為村里50歲以上老人繳納醫保費用,讓老人老有所養、安度晚年。他牽頭出資500萬元參與發起“惠安縣大病救助及兒童白血病救助愛心基金”,募集資金3000多萬元,救治兒童白血病患者、困難群眾大病患者10余人。
__年河南部分地區發生嚴重災情后,他積極參與災后救援,捐贈價值1000萬元物資,幫助災后重建,以實際行動彰顯企業家社會責任。
“全國模范退役軍人”先進事跡篇四
李春燕,女,漢族,中共黨員,1990年出生,2007年入伍,2015年退役,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白縣鳳山鎮峨嵋村黨支部書記。
該同志退役后著力打造客家桂圓品牌,建立桂圓產業鏈,研發模擬自然干燥技術,有效解決桂圓保鮮問題;利用電商平臺進行銷售,輻射帶動全縣60多個村加工桂圓肉。扶持123戶貧困戶就業,幫助峨嵋村36名困難群眾就業。她致富不忘鄉親,創業成功后回到家鄉擔任村黨支部書記,成為峨眉村里歷史上第一個“女支書”,她帶領村民種植銀妃李、青柚等水果,發展果林產業850畝,將峨眉村打造成遠近聞名的果園村。她推動村里參與縣農村改革試點,帶領村民以土地經營權形式入股合作社成為“股東”,參與分紅;她為村里修橋鋪路、開渠引水、修建文化休閑廣場,對低收入家庭進行就業指導,引進第三方公司,科學管理村級集體經濟產業,帶動村民創業致富。
2020年榮獲“全國優秀農民工”稱號、“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稱號。
“全國模范退役軍人”先進事跡篇五
李濤,男,漢族,中共黨員,1978年出生,1995年入伍,2003年退役,湖南省山東商會黨委書記。
該同志十余年服務當地經濟發展,帶領商會為湖南省引進投資900多億元,為60余家會員企業融資近200億元。作為商會黨委書記,他立足商會實際,強化黨建引領,創新推動“黨建樓宇化”模式,在基地辦公樓分樓層建立了12個黨支部,實行支部建在樓內,并設立黨群服務窗口,配備專職工作人員,定期組織商會黨員開展黨課學習、接受教育,引導民營企業家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作為愛心企業家,他積極參與社會慈善、教育扶貧、助教助學等公益活動,先后組織商會為精準扶貧、醫療扶貧、賑災救災等捐款捐物累計價值達2.3億元,__年疫情期間,他以黨員身份捐款500萬元。
2018年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20年榮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
“全國模范退役軍人”先進事跡篇六
龍吉克·卡德爾,男,塔吉克族,中共黨員,1962年出生,1979年入伍,2008年退役,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義務護邊員。
該同志一家三代四人戍邊衛國、守邊護邊,七十余年賡續傳承。龍吉克·卡德爾牢記“子孫后代要用生命來守護祖國邊境線,跟共產黨走”家訓,先后送兩個兒子去邊防一線當兵,扎根基層,戍邊守防。自主擇業時主動放棄留在大城市,選擇回到家鄉塔縣,在帕米爾高原千里邊防線上當一名義務護邊員,沿著爺爺、大伯、父親的足跡,擔負起護佑一方百姓的責任。他探索建立“隨隊實踐教學和定期集中教學”培訓模式,培養了素質過硬的護邊隊伍,多次協助邊防官兵處置不法分子越境,維護邊防穩定。
2019年榮獲“全國模范退役軍人”稱號。
“全國模范退役軍人”先進事跡篇七
龍福剛,男,苗族,中共黨員,1975年出生,1994年入伍,1997年退役,貴州省電網公司興義供電局輸電所五班班長。
該同志20余載堅守帶電作業崗位,拼搏奉獻在電力工作基層一線,他將區域內1467公里輸電線路牢記于心,帶領班員開展了500余次高壓輸電線路帶電檢修,巡維路程超30萬公里,連續8400余天帶電作業“零差錯”“零事故”。他潛心研究高壓輸電線路帶電檢修等“技術活”,先后獲得國家專利17項。他花4年時間潛心研制的帶電作業TYK卡具,成功開展帶電作業200余次,減少電量損失2.3億度,折合經濟價值近1億元。他為貴州電網培養獨當一面的輸電專業人才386名,培養技師28人,高級技師6人,技術、技能專家5人。以龍福剛名字命名的“技術能手創新工作室”被貴州省總工會授予“勞模創新工作室”。
2018年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20年榮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
“全國模范退役軍人”先進事跡篇八
周曉東,男,1966年9月出生,群眾,海南省華光漁業科技有限公司總農藝師。
1987年入伍在某部隊農場種植水稻,1990年退役后繼續從事農作物育種工作。退役28年來,周曉東輾轉遼寧、黑龍江、天津、海南、四川等省市,潛心研究春小麥、水稻育種的跨緯度種植,收集整理3萬多份水稻、小麥種質資源,建立全球首個私人種源庫,解決了春小麥抗倒伏的世界難題,取得了再生稻、北稻南移等突破性的成果,獲得國審品種兩個,累計為國家增產糧食10億公斤。
小麥育種被認定為農業公益事業,作為“個體科研戶”的周曉東堅持30年把公益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他選育的小麥良種得到了當地農民的自然推廣,使農民受益、國家受益。他不忘初心,關心支持部隊建設,在服務官兵、服務部隊方面作出突出貢獻。
“全國模范退役軍人”先進事跡篇九
陳堃源,男,1985年11月出生,中共黨員,江西省兵哥送菜實業有限公司創始人。
2002年入伍,服役于武警江西總隊南昌市支隊,2010年退役。2014年,陳堃源成立了兵哥送菜實業有限公司,實行全面軍事化管理,努力打造一支效率高、執行力強、退役不褪色的高素質兵哥團隊,公司員工80%為退役軍人、軍人家屬。2015年,陳堃源自主研發了兵哥智慧供應平臺管理系統,將公司成功轉型為“互聯網+平臺管理”的電商企業。
2016年,“兵哥”繼續創新,公司實現“互聯網+農產品”大流通,成為一家真正的“互聯網+退役軍人”的電商企業。他還致力打造江西最大的退役軍人及軍人家屬創業孵化基地,其中“退役軍人+”職業價值成長服務平臺為退役軍人提供職業規劃、專業技能培訓和就業(創業)服務,為政府分擔退役軍人就業安置任務。目前已安置退役軍人和軍人親屬200多名,幫助30名退役軍人創業。
“全國模范退役軍人”先進事跡篇十
陳炳金,男,漢族,中共黨員,1955年出生,1975年入伍,1980年退役,四川省川椒種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
陳炳金退役回到農村,立志用科技改變貧窮。他刻苦鉆研、虛心求教,克服資金短缺、技術資源匱乏等困難,自主攻克辣椒領域科研難題。經過春在四川、冬在海南,歷時近30年對辣椒等作物種質資源的搜集整理、分離提純、基因重組選育,育成辣椒新品種70余個,其中在農業部登記品種56個,30年累計推廣面積達700萬畝,社會效益達500億元。他在辣椒領域有發明專利11項,相關育種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助推我國辣椒領域的科技進步。
曾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帶頭人”“全國農村科普先進工作者”“全國軍地兩用人才先進個人”“全國農村青年星火帶頭人”等稱號。
“全國模范退役軍人”先進事跡10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