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范退役軍人個人事跡材料10篇
模范退役軍人個人事跡材料(10篇)
事跡材料可分為個人事跡材料和集體事跡材料,而典型經驗材料主要指先進集體經驗材料,實際中很少有先進個人經驗材料。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模范退役軍人個人事跡材料,僅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大家喜歡!
模范退役軍人個人事跡材料一
牛何松,男,漢族,中共黨員,1978年出生,1995年入伍,2017年退役,山西省壺關縣橋上鄉后腦村民兵連長。
2017年,牛何松自主擇業,雖然脫下軍裝,但他始終保持為黨分憂、為國奉獻、為民服務的本色。2018年,他辭去記者工作,回到家鄉擔任后腦村民兵連長,全力以赴投身家鄉的脫貧攻堅事業。他立下愚公移山壯志,自籌資金義務修路,帶領父老鄉親冒著生命危險,在太行山深處開鑿出兩條旅游步道,打開后腦村發展旅游的大門,讓貧窮落后的小山村拔掉窮根,踏上了致富路。曾獲“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獲“全國擁政愛民模范”“全國模范退役軍人”等稱號。
模范退役軍人個人事跡材料二
石炳啟,男,漢族,中共黨員,1958年出生,1978年入伍,2015年退役,河北省河間市興村鎮大莊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
2015年,石炳啟從副師職崗位退休。2018年2月,他放棄北京安逸舒適的退休生活,毅然回到家鄉帶領鄉親奔小康。他夯實基礎抓黨建,形成獨具特色的“農民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模式”;針對村內垃圾、道路積水、違規建筑等頑癥痼疾,建立20項村規民約整治村容村貌;以制止人情攀比、大操大辦等不良婚俗現象為突破口,探索村民自治管理新路,不斷推進移風易俗。短短2年多時間,把一個班子渙散、矛盾頻發的后進村,帶領成為一個先進穩定、鄉風文明的標桿村,被老百姓親切地稱為“大校村官”。曾獲“全國模范退役軍人”稱號。
模范退役軍人個人事跡材料三
宋偉,男,漢族,中共黨員,1975年出生,1992年入伍,1996年退役,山東省鄒城市后八里溝村黨委書記。
退伍后的宋偉艱苦創業,成為當地小有成就的企業家。2005年,面對村民期盼,他毅然回村任黨支部書記,接過后八里溝村貧窮落后的爛攤子。經過15年艱苦奮斗,宋偉按照“黨建統領、孝德育人、產業惠民”的發展思路,團結帶領村民大力發展集體經濟,形成了互聯網+商業、科技、教育、養老、生態旅游等產業格局,村莊從最初的負債累累發展到現在擁有40多億元資產,村民家家分得村集體企業的原始股金,成為遠近聞名的文明村、幸福村。曾獲“全國模范退役軍人”“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
模范退役軍人個人事跡材料四
陳堃源,男,1985年11月出生,中共黨員,江西省兵哥送菜實業有限公司創始人。
2002年入伍,服役于武警江西總隊南昌市支隊,2010年退役。2014年,陳堃源成立了兵哥送菜實業有限公司,實行全面軍事化管理,努力打造一支效率高、執行力強、退役不褪色的高素質兵哥團隊,公司員工80%為退役軍人、軍人家屬。2015年,陳堃源自主研發了兵哥智慧供應平臺管理系統,將公司成功轉型為“互聯網+平臺管理”的電商企業。2016年,“兵哥”繼續創新,公司實現“互聯網+農產品”大流通,成為一家真正的“互聯網+退役軍人”的電商企業。他還致力打造江西最大的退役軍人及軍人家屬創業孵化基地,其中“退役軍人+”職業價值成長服務平臺為退役軍人提供職業規劃、專業技能培訓和就業(創業)服務,為政府分擔退役軍人就業安置任務。目前已安置退役軍人和軍人親屬200多名,幫助30名退役軍人創業。
模范退役軍人個人事跡材料五
王國輝,男,漢族,中共黨員,1976年出生,1996年入伍,2013年退役,河南省沈丘縣白集鎮田營行政村黨支部書記。
武漢新冠疫情發生后,曾在武漢服役17年的王國輝懷著對第二故鄉的熱愛,從自己的蔬菜種植基地采摘5噸蔬菜,大年三十獨自駕車500公里送到正在建設中的火神山醫院工地。2月24日,他第二次“逆行”將各界愛心人士捐贈的30噸蔬菜送至武漢。隨后,受沈丘縣委、縣政府、人武部委托,王國輝第三次前往武漢,送去了130噸蔬菜和50噸咸鴨蛋。他不顧個人安危“三下武漢”的行為,在沈丘和武漢之間架起了一座“愛心橋”,展示了退役軍人的家國情懷。曾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模范退役軍人”“全國抗擊新冠疫情先進個人”等稱號。
模范退役軍人個人事跡材料六
丁國年,男,漢族,中共黨員,1956年出生,1976年入伍,1986年退役,浙江省國驊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丁國年退役后回鄉成為一名鄉鎮干部,隨著改革開放帶來市場經濟的繁榮,他白手起家、下海經商,將一家小企業發展成為總資產達75億元的集團型企業。公司成立至今,他始終秉承“退役軍人是寶貴人才資源”的發展理念,堅持“退役軍人招錄優先、待遇從優”原則,在企業內營造尊軍、崇軍、榮軍的文化氛圍。截至目前,公司累計招錄退役軍人2100余人,其中430余人成長為中高級管理人才。他主動承擔社會責任、致富不忘回饋桑梓,設立“東方慈善扶貧基金”“國驊建設慈善基金”,扶危濟困、捐資助學,累計捐款逾2.6億元。曾獲浙江省“最美退役軍人”、浙江省“十大慈善之星”等稱號。
模范退役軍人個人事跡材料七
王昌群,女,漢族,中共黨員,1934年出生,1949年入伍,1955年退役,云南省糧油運輸公司退休干部。
王昌群15歲參軍,先后參加解放西南、剿滅匪患、保衛邊疆等任務。1955年,她服從組織安排參加地方經濟建設,與丈夫一起扎根邊陲,為建設邊疆、發展邊疆作出貢獻。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西南邊境戰火燃起,她主動請纓擔任支前慰問領隊,一家6人奔赴戰場,丈夫是前線指揮員,女兒和女婿參加救護隊,2個兒子英勇作戰壯烈犧牲。退休后,她傳承紅色家風,熱心社會事業,作報告講傳統、做公益獻愛心,始終恪守共產黨員初心本色,演繹無疆大愛,其家庭獲“全國五好家庭”稱號。
模范退役軍人個人事跡材料八
張東堂,男,1953年2月出生,中共黨員,原河南省澠池縣段村鄉四龍廟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1971年入伍,1977年3月退伍回鄉務農,先后擔任該縣段村鄉四龍廟村民兵連連長、村黨支部副書記、村委會主任和村黨支部書記。他始終牢記軍人本色,帶頭艱苦創業,積極響應黨中央脫貧攻堅號召,結合實際,制定了“旅游興村、特色富民”的發展宗旨,主動訪民情、跑項目、謀出路,所在的四龍廟村由以往的落后貧困村一躍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2009年1月,張東堂被確診患膀胱癌,幾年內先后經歷六次化療,但他依然坦然面對,積極工作。張東堂同志被授予2017年“全國精準扶貧帶頭人”稱號、“感動中原”十大年度人物、河南省第六屆道德模范提名獎、2016年“感動天鵝城”十大人物、三門峽市脫貧攻堅優秀黨支部書記等多項榮譽。
模范退役軍人個人事跡材料九
張保國,男,1965年10月出生,中共黨員,現任山東省濟南市公安局特警支隊排爆中隊負責人。
1984年入伍,1999年9月從某部軍械雷達修理所轉業至山東省濟南市公安局工作,自參加工作就堅持戰斗在安檢排爆工作最前沿。20年來,他先后完成重大活動防爆安檢、備勤任務1200余次,成功處置涉爆現場110余次,排除爆炸裝置和可疑爆炸物140多個,鑒定、排除、銷毀各類炮彈、炸彈等4000多發(枚),銷毀廢舊雷管30余萬枚、導火導爆索51萬余米,用鮮血和生命為黨和人民筑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銅墻鐵壁。某次事故使得張保國全身8%的面積燒傷,落下七級傷殘,經過多次植皮、矯正手術,身上留下兩道50厘米長的疤痕。然而,時隔僅僅兩個月,尚未痊愈的張保國又站到了排爆工作崗位上。他被譽為人民生命財產的“守護神”,先后榮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全國優秀人民警察”“全省公安系統模范人民警察”“山東省十大杰出青年”“濟南市道德模范”等稱號,榮立個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5次,三等功3次,2018年5月30日,被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公安部授予“全國公安系統一級英雄模范”榮譽稱號。
模范退役軍人個人事跡材料十
林上斗,男,1962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福建省尤溪縣梅仙鎮半山村黨支部書記。
1981年入伍,2015年3月從原南京軍區空軍某雷達旅旅長崗位退休,毅然拒絕大企業的橄欖枝,帶著黨組織關系回到家鄉。面對當時基礎條件差、財力薄弱、觀念落后的半山村,他帶領群眾轉變觀念,整治基礎設施,利用半山村優質自然資源,發展特色鄉村旅游,建設美麗鄉村。兩年來,全村共接待游客4.5萬人,旅游產業收入達410多萬元,農民就業增收的空間得到拓展,吸引很多在外打工的農民陸續回鄉,在家門口就業。半山村先后獲得“全國首個中華鷺鳥保護地”、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等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