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城市建設的議案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推進,城市建設是一個關鍵性的問題。下面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關城市建設的議案,供大家參考學習,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于城市建設的議案范文一
市人大代表關于建設生態城市的建議議案
關于建設生態**的若干建議
生態城市是全球或區域生態系統分享其公共承載力份額的可持續子系統,它是基于生態學原理建立的自然和諧、社會公平和經濟高效的復合系統,更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與人工協調、人與人之間和諧的理想人居環境。在生態
以發展循環經濟為核心、以加強環境立法,提高環境管理效率為手段,作為我市生態城市建設的重要立足點。
2、要規劃好生態城市建設中的幾個問題
建設生態城市首先要做好規劃,在規劃中要根據我市生態現狀和發展目標,優先考慮生態城市建設的城市經營成本問題、人力資源轉化問題、區域生態安全問題、以及增長空間控制問題,從而使城市生態設計建立在理性分析基礎上。
3、要加快形成五位一體的生態城市建設基本思路
把培育生態文化、塑造生態主體、構筑生態產業、優化生態環境、創新生態制度等方面作為生態城市建設抓手,綜合全方位考慮才能真正又快又好地推進生態城市建設。
4、走均衡城市化之路建設生態城市
社會經濟城市化存在三種類型:滯后性城市化、均衡性城市化、超前性城市化。唯有均衡性城市化才能既確保資源充分利用,城市發展水平符合城市承載能力,又能避免用地緊張、環境惡化、大多數人生活水平下降等“城市病”的出現。
關于城市建設的議案范文二
城市建設“既要重視行也要重視停”——以改革精神,解決廣州都會區停車難題的建議
提案人:廣州市政協城建資源環境委員會,廣州市政協提案委員會
理由
一輛車平均有70%以上的時間處于停車狀態。停車難、行車難,互為影響,都是都會區管理難題,更是重要民生事項。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廣州都會區停車難問題越加凸顯,亟待解決。市政協城建委、提案委、部分政協委員及相關專家聯合組成調研組,先后赴市交委等職能部門及上海、南京、香港等地調研,提出建議如下。
一、停車難現狀及原因分析
(一)現狀。
1、廣州停車難問題集中體現“一區兩域”。“一區”指停車難問題主要體現在都會區(集中在越秀、荔灣、天河、海珠、白云部分地區); “兩域”指白天停車難矛盾集中在商業、辦公、文化、學校、醫院區域,晚上停車難矛盾集中在住宅區域。
2、停車難問題,已造成大量的占用道路資源停車和在道路上徘徊等停車,更成為阻塞交通、影響通行的重要原因,成為影響社會和諧、激發民怨的重大民生問題。
3、2008年初市政府成立了解決停車難問題領導小組,努力改善都會區停車難問題。2008-2010年新增泊位19萬個,超額完成計劃任務;2012年新增泊位4.5萬個,也超額完成計劃任務,但停車泊位供需矛盾仍然很大。
(二)原因分析。
長期以來,城市建設只注重“行”而忽視“停”,停車設施從規劃到投資與建設,從多種資源利用到服務與產業發展經營和收費,多個層面多個環節改革創新不足,造成泊車需求與泊位供給之間嚴重失衡。據統計,截止2013年9月,廣州市機動車保有量約248.1萬輛,中小客車約180.7萬輛(此數據不包含實際在廣州停泊而非廣州市籍車輛);而截止2013年10月全市共有登記在冊的經營性停車場共3473個,停車位62.9萬個(此數據不包含非經營性停車泊位如私人產權停車位、臨時利用各類道路、內街內巷、人行道、空地、城中村等難以納入統計范疇的泊位)。據研究,一輛汽車所需泊位平均經驗值約為1.3個;按大數原則,我市都會區的停車泊位需求缺口更加巨大。
1、交通設施規劃、投資與建設改革創新不足,規劃滯后、歷史欠賬突出,近10年基本沒有財政投資建設公共停車場。
(1)上世紀90年代及以前,停車場這一基礎設施,未納入政府投資建設計劃,在城市規劃建設及住宅、辦公樓的設計中,停車配建指標都低。如,1988年1月1日起施行的《廣州市城市規劃管理辦法實施細則》(穗府〔1986〕85號),對自行車、汽車停放場(庫)有了標準。其中住宅類僅對自行車提出要求,缺乏汽車停車場的設置標準,導致老舊居住小區和商業區都無泊位規劃、建設,停車問題主要靠路面臨時停車解決。又如,2001年版《廣州市建筑物停車配建指標研究》中,住宅類的標準是:戶均建筑面積小于80平方米的,按0.2-0.3泊/戶的標準配建;建筑面積位于80-120平方米之間的,按0.25-0.5泊位/戶的標準配建。2007年版《廣州市建筑物停車配建指標研究》中,住宅類停車配建指標提高至0.5-0.8/100平方米建筑面積(A區)。直到2012年7月1日,《廣州市城鄉規劃技術規定》才明確要求按1.2-1.8泊位/100平方米建筑面積執行。
(2)停車規劃長期與城市發展規劃脫節。綜合交通規劃與土地利用規劃有割裂情況,城市交通建設與城市用地發展不夠協調;停車場在規劃方面尤其在整體的布局規劃方面不科學, 存在著結構性的矛盾;停車場選址不當而造成交通擁擠、環境變差的現象也屢見不鮮,自然就導致停車建設的滯后。
(3)公共停車設施建設欠賬突出。如:在2006年,《廣州市近期建設規劃(2006-2010)》曾作為重大事項被提交至市人大審議,擬定在2006年至2010年間在原八區規劃建設25個路外公共停車場,每年建設5個,共增加5290個泊位,其中2006年計劃投資2億元新建康王路、惠福東路、泮溪、愛群大廈、農林下路等5處公共停車場,新增泊位810個。但自從公布了2006年5處新建公共停車場的選址后,再無法搜索到后續新增公共停車場的地點和建設計劃的相關信息。而5個在“擬定建設”的公共停車場,幾乎都沒有建起來。
2、停車場收費體制改革創新不足,現行政府定價的標準既不反映投資建設成本,也不反映經營成本及管理需要,嚴重阻礙停車產業和城市服務的發展。
深化停車信息管理改革,以建設交通紅綠燈的重要性和管理理念,繼續完善以服務為導向的停車信息采集全覆蓋、信息發布多手段的智能化交通和停車誘導系統和電子收費系統,提高泊位使用效率。
3、完善智能交通誘導系統,合理增加路面交通誘導設施布點密度并嚴禁挪作他用,實現停車服務各類基礎數據的采集和發布口徑一致、實時自動錄入集成、全域覆蓋全市共享、實時動態的多手段發布,做到停車設施基本情況一鍵查詢、使用情況一鍵查詢、交通誘導信息一目了然。
4、將“羊城通”擴大到停車收費。建立“一卡通”電子收費管理系統,借鑒香港使用八達通或信用卡刷卡付費經驗,實施停車場收費智能化,引進以電子收費卡運作的閘口控制系統、場(庫)內車輛定位系統,通過刷卡實現車輛停放位置查找、繳費等服務功能,減少車輛在停車場(庫)內停留及出入口排隊等候時間,提高車位的周轉率,減少路面停車的壓力。
關于城市建設的議案范文三
關于加快溫州城市軌道交通規劃與建設的議案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溫州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推進,人口在中心區高度集聚,對城市中心區交通產生了巨大的壓力。雖然先后5屆市政府連續努力,投入大量的財力、物力和人力,新建和拓寬了眾多的道路,但是我市現時的道路系統仍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需要,交通擁堵已成為阻礙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和影響人民工作生活的突出矛盾。國內外城市建設的實踐經驗證實,單純依靠增加道路交通設施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交通擁堵問題,而建設城市軌道交通是主要的有效的解決辦法。
一、加快我市軌道交通規劃和建設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是解決人民群眾“出行難”的重大民生和民心工程。從當前我市交通現狀來看,城市核心區的相當多路段高峰時段已呈飽和,擁堵路段越來越多,擁堵延續時間越來越長。以交通秩序混亂、安全保障水平不高、運輸效率低下為特征的“出行難”已經成為廣大人民群眾高度關注、反映強烈的社會問題,成為影響人民工作、生活的突出矛盾。建設軌道交通,是落實市委、市府提出的公共交通優先戰略的一項決策,是優化我市生活環境的重大舉措,更是兼顧眼前和長遠的群眾根本利益,擴大市民出行范圍,節省出行時間,解決群眾出行難矛盾的一項民生和民心工程。
2、是順應溫州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建設沿海產業帶、建設溫州大都市,是事關今后溫州全局和長遠發展的兩大主題,而加快以交通為重點的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是實現這兩大主題的
前提條件和基礎。軌道交通的建成是一個都市型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象征和體現,它完善了城市的基礎設施,提高了整個社會的運行效率,從而調整和優化我市發展布局,為沿海產業帶平臺建設和大都市建設提供必要和必須的交通環境,從而增強了城市功能。
3、是提高溫州整個社會運行效率的需要。公交車、出租車、和私家車因為不具有準點到達功能而制約了它們的運行效率;與其相反,軌道交通運輸車以其快速、準點、運量大的絕對優勢,不僅使大量人群節省了出行時間,而且滿足了他們準時到達目的地的需求,從而提高了整個社會的運行效率。
4、是構建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城市交通方式。軌道交通具有節約土地、運量大、耗能少、污染小、環保等特點,是資源節約型、環保型的城市交通方式。據國外統計資料表明:在土地占用方面,公交車單位乘客占用土地面積0.9m2-1.6m2/人,小汽車單位乘客高達26.7m2/人,而地鐵則只占0.1m2/人。我市城區土地已是寸土寸金,再大量增建、擴建道路交通顯然是不可取的。在能耗方面,公交車和小汽車的能耗分別是軌道交通的3倍多和12倍。在環境保護方面,我市近年來機動車快速增加,尤其是牌照放開后,私家車數量更是突飛猛進;機動車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城市大氣污染物的40%以上。加快實施利用電力推動的軌道交通建設,可以有效減少汽車尾氣排放,改善城市空氣的質量,從而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
5、是改變我市城市交通滯后局面的需要。在我省,杭州和寧波兩市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已熱火朝天地進行,這兩個兄弟城市的地鐵建設已按規劃鋪開。而我市的軌道交通處于規劃的前期。由于軌道交通工程技術含量高、影響面廣、時間跨度長,必需提前準備,未雨綢繆,等到交通擁堵不堪時再來研究,很可能為時已晚。
二、我市建設城市軌道交通的條件已具備
1、物質保障條件已具備。據市統計局今年3月27日發布的《溫州市200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表明,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達790.1萬人;全年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57.03億元;全年完成客運量已大大超過2005年的26148萬人,即單向高峰遠遠超過1萬人/小時,接近3萬人/小時。換句話說,2007年,溫州的人口規模、經濟指標、客流規模指標均已符合國辦發[2003]81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城市快軌道交通建設管理的通知》中對城市軌道交通發展輕軌申報的基本要求并接近發展地鐵的基本要求。
2、現在啟動我市軌道交通在時機上比較有利和合適。國家“十一五”規劃中明確提出“有條件的大城市和城市群地區把城市軌道交通作為優先發展領域”的發展戰略,表明國家對軌道交通已經擺上了重要的議事日程。而且,軌道交通工程浩大,技術要求高,相當部分是地下開挖作業,一條線的開工到建成往往需要5年以上時間,因此,應該超前規劃和建設,決不能等到城市
交通擁堵不堪時才建設。
3、我市城市中心區的主要路段交通流量已飽和,交通擁堵現象日益嚴重,而建設軌道交通是解決城市交通的最有效措施。
4、“出行難”已成為全市居民反映強烈的社會問題和突出矛盾,不僅影響了廣大群眾的生活工作,也制約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成為“瓶頸”問題。
三、幾條建議
1、建立強有力的領導小組和工作班子。要向杭州、寧波兩市學習,盡快建立由市長任組長,分管副市長任副組長,市發改委、規劃局、國土資源局、建設局、國資委、財政局、交通局、環保局、監察局、鹿城區政府、甌海區政府、龍灣區政府等主要領導為成員的溫州市軌道交通規劃與建設領導小組,同時將現存的溫州市鐵路建設領導小組撤消或合并在新建領導小組之內,并在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
2、抓緊編制《溫州市城市快速軌道交通建設規劃》及相關的軌道交通線網規劃和預測、預研報告。
3、組織專家論證并落實《溫州市城市綜合交通規劃》中尚未確定的軌道交通結構形式。
4、在列入《溫州市城市綜合交通規劃》內容中的溫州市軌道交通網絡建設規劃中,對擬建的“快軌1號線”、“快軌2號線”、“快軌3號線”沿線途經溫州城市中心區的地下部分要有前瞻性的規劃和設計,建設為地鐵規模。
5、鐵路溫州新客站啟用后,把原火車站改建為溫州的軌道交通樞紐。
讓代表們深感欣慰和振奮的是,3月19日,我市首個科學的、規劃在先的濱江商務區地下空間利用規劃方案通過會審。該方案將未來地鐵建設納入整體框架,將地下第二層設計為未來地鐵站臺兼車庫,超前地發出立體開發地下空間資源的強音。雖然該方案還只是個案,但是說明本屆政府對城市主要功能區建設的信心和規劃在先的新理念。
我們期盼:溫州城市軌道交通早日結束規劃,這項重大民生、民心工程,能早日開工建設并建成。
關于城市建設的議案





上一篇:關于誠信的議案
下一篇:關于關愛農民工的議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