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發散的方式集錦
孩子的思維總是打不開,看的心中很著急?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思維發散的方式,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發散思維的本質
從一個物品發散出另一個物品,這就是發散的思維,為什么會有新的物品出來呢?因為兩個物品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這個聯系可能是大小的聯系,也可能是顏色的聯系,也有可能是材料的聯系等等,總結起來這些聯系都是物品之間的基本屬性。也就是說,發散思維就是找出相關物品之間的聯系,只要有所聯系,我們的發散思維就被激發出來了。
聯系除了是物質之間的聯系,還可以是各種關系,比如并列、遞進、因果、歸屬,人際關系、地域關系、時間關系、空間關系等等。只要找到相應的聯系,就可以激發出新的思維,這就是發散思維。
所以,訓練孩子的發散思維能力,就是在訓練孩子發現事物關系的能力,就是在訓練孩子的觀察、對比與分析能力。弄清楚這個基本邏輯,我們就明白訓練孩子的發散思維其實很簡單,而且在觀察、對比、分析能力當中,入手點就是觀察能力的訓練。
發散思維的方法
1、一般方法
材料發散法——以某個物品盡可能多的“材料”,以其為發散點,設想它的多種用途。
功能發散法——從某事物的功能出發,構想出獲得該功能的各種可能性。
結構發散法——以某事物的結構為發散點,設想出利用該結構的各種可能性。
形態發散法——以事物的形態為發散點,設想出利用某種形態的各種可能性。
組合發散法——以某事物為發散點,盡可能多地把它與別的事物進行組合成新事物。
方法發散法——以某種方法為發散點,設想出利用方法的各種可能性。
因果發散法——以某個事物發展的結果為發散點,推測出造成該結果的各種原因,或者由原因推測出可能產生的各種結果。
2、假設推測法
假設的問題不論是任意選取的,還是有所限定的,所涉及的都應當是與事實相反的情況,是暫時不可能的或是現實不存在的事物對象和狀態。
由假設推測法得出的觀念可能大多是不切實際的、荒謬的、不可行的,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些觀念在經過轉換后,可以成為合理的有用的思想。
發散思維的作用
1.核心性作用
發散思維能沖破邏輯思維的慣性,擺脫習慣思維的束縛。 例:將雞蛋立在桌子上。
2.基礎性作用
表現在運用各種創新思維的技巧方法方法中,有許多都與發散性思維有著密切關系。
3.保障性作用
發散思維產生大量設想,提供更多地選擇機會和解題方案,在整個創新思維中起到后勤保障作用。 例:愛迪生選擇燈絲的材料
發散思維訓練的要點
案例:10減1等于……你知道10減1等于幾嗎?10減1等于9。對,可也不完全對。如果是樹上10只鳥,被槍打掉1只,這里的10減1 就不一定是9,而可能1只鳥也沒有。如果是魚缸里的10條金魚,死了1條,問還剩幾條金魚,那么10減1還是等于10。如果是夜里點燃的10支蠟燭,被風吹滅了1支,問到天亮還剩幾支,那么答案是1,因為其余的蠟燭都燃盡了。如果是桌子的10個角,砍掉1個角,那么10減1還是不等于9,因為我們將看到11個角。
好了,如果現在再問10減1等于幾,你還會只想到9嗎?你還有其他答案嗎?
是的,生活的智慧不同于簡單的數學邏輯。要擁有“10減1”的智慧,需要有開闊的視野,需要一個觀察事物的多角度。唯物辯證法告訴人們:事物是一分為二的,看事物不僅需要看到它的一面,還要看到另一面,就如前面那道看似簡單的數學題,如果囿于純數學領域,我們就只能得出一個答案。但如果跳出這個圈子,附于“10”不同的具體事物,那么答案就豐富起來了。
發散思維的訓練
一般方法:以材料、功能、結構、形態、組合、方法、因果、關系等八個方面為“發散點”,進行具有集中性的多端、靈活、新穎的發散訓練。
1.[材料發散] 以某個物品作為“材料”,以其為以散點,設想它的多種用途。例:盡可能地寫出(或說出)回形針的各種用途:
答:把紙或文件別在一起;作發夾用;可用來代替西裝領帶上的別針;打開一端,燒紅了可在軟木塞上穿孔;拉開一端,能在水泥板或泥地上畫印痕——畫圖、寫字;拉直了,可用作紡織工的織針;拉直了還可以做鞋帶(穿過鞋帶孔扭結起來代替鞋帶);穿上一條線當掛鉤;可用來固定標簽;裝在窗簾上代替小金屬圈……
2. [功能發散] 以某事物的功能為發散點設想出獲得該功能的各種可能性。例:怎樣才能達到照明的目的?(辦法越多越好)
答:點油燈,開電燈;點蠟燭;用鏡子反射太陽光;劃火柴;燒紙片;用手電筒;點火把;燃篝火……
3. [結構發散] 以某種事物的結構為發散點設想出利用該結構的各種性能。例:盡可能多地畫出包含三角形結構的東西,并寫出或說出它們的名稱。
答:三角尺;三角眼;三角窗;三角旗;屋頂;三角帽---
4. [關系發散] 從某一事物出發,以此為發散點,盡可能多地設想與其它事物之間的各種聯系。例:“你是誰?”盡可能多地寫出你與社會各方面及各種人物的關系。
答:我是教師的學生;我是電影院的觀眾;我是廣播電臺的聽眾;我是小張的鄰居;我是百貨商店的顧客;我是圖書館的讀者;我是上海市的市民;我是共青團員;我是公園的游客-----
5.[形態發散] 以事物的形態(如形狀、顏色、音響、味道、氣味、明暗等)為發散點設想出利用某種形態的各種可能性。例:盡可能多地設想利用紅顏色可做什么或辦什么事?
答:紅燈—禁止通行的交通信號;紅旗;紅墨水;紅芯鉛筆;紅圍巾;紅喜報;紅皮鞋;紅袖章;紅衣服;紅領巾;紅封皮的日記本;紅皮球;救火車的紅色車身;紅十字標志;紅星;紅色印泥;紅燈籠;紅頭繩;紅指甲油--
6.[組合發散] 從某一事物出發,以此為發散點,盡可能多地設想與另一事物(或一些事情)聯結成具有新價值(或附加價值的)新事物的各種可能性。例:盡可能多地寫出(或說出)鑰匙圈可以同哪些東西組合在一起。
答:可同小刀組合;可同指甲剪組合;可同小剪刀組合;可同圖章組合;可同紀念章組合;可同微型手電筒組合;可同開汽水瓶扳手組合;可同開罐頭的刀組合;可同微型圓珠筆組合;可同微型溫度計組合;可同小工藝品組合--
7.[方法發散] 以人們解決問題或制造物品的某種方法為發散點,設想出利用該種方法的各種可能性。例:盡可能多地寫出(或說出)用“吹”的方法可以辦成哪些事情或解決哪些問題。
答:吹氣球;吹灰;吹疼痛的傷口;吹雞筆(游戲);吹泡泡糖;吹去眼里的灰;吹塑料袋;吹玩具風車;吹口哨;吹口琴;吹喇叭;吹去橡皮在紙上擦下的臟物---
8. [因果發散] 以某個事物發展的結果為發散點,推測造成該結果的各種原因;或以某個事物發展的起因為發散點,推測可能發生的各種結果。例:盡可能多地寫出(或說出)造成玻璃杯破碎的各種可能的原因。
答:手沒抓穩,掉在地上碰碎了;被某種東西敲碎了;冬天沖開水時爆裂了;杯里水結冰脹裂了;撞到了堅硬的東西;被貓碰倒,掉在地上打碎了;被彈弓的子彈擊碎;發怒攥碎玻璃杯;被火燒裂---
3、集體發散思維
發散思維不僅需要用上我們自己的全部大腦,有時候還需要用上我們身邊的無限資源,集思廣益。集體發散思維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比如我們常常戲稱的“諸葛亮會”。 在設計方面,我們通常要采用的“頭腦風暴”,每個不論可能性的說出自己的想法,只要自己能說通了,都可以被大家認同,而且被采納,最后總結出結論。這個方法就叫做“頭腦風暴”。
思維發散的方式集錦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