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utput id="aynwq"><form id="aynwq"><code id="aynwq"></code></form></output>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
  •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label id="aynwq"><dl id="aynwq"></dl></label>
  • 學習啦>知識大全>知識百科>百科知識>

    地震的知識問答

    時間: 謝君787 分享

      強烈的地震災害以其突發性給社會經濟發展、人類生存安全和社會穩定帶來毀滅性的破壞,那么你對地震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學習啦小編整理關于地震的知識問答,希望大家喜歡!

      地震的知識問答(一)

      1、什么是地震?

      答:廣義地說,地震是地球表層的震動;根據震動性質不同可分為三類:

      天然地震 指自然界發生的地震現象;

      人工地震 由爆破、核試驗等人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動;

      脈動 由于大氣活動、海浪沖擊等原因引起的地球表

      層的經常性微動。

      狹義而言,人們平時所說的地震是指能夠形成災害的天然地震。

      2、天然地震有幾種類型?

      答:天然地震按成因不同主要有三種類型:

      構造地震 由地下深處巖層錯動、破裂所造成的地震。這類地震發生的次數最多,約占全球地震數的90%以上,破壞力也最大。

      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巖漿活動、氣體爆炸等引起的地震。它的影響范圍一般較小,發生得也較少,約占全球地震數的7%。

      陷落地震 由于地層陷落引起的地震。例如,當地下巖洞或礦山采空區支撐不住頂部的壓力時,就會塌陷引起地震。這類地震更少,大約不到全球地震數的3%,引起

      的破壞也較小。

      3、構造地震是怎樣發生的?

      答:通常,我們所說的地震是指構造地震。它是怎樣發生的呢?這就要從地球的內部構造說起。地球是一個平均半徑約為6370千米的多層球體,最外層的地殼相當薄,平均厚度約為33千米,它與地幔(厚約2900千米)的最上層共同形成了厚約100千米的巖石圈。

      在構造力的作用下,當巖石圈某處巖層發生突然破裂、錯動時,便把長期積累起來的能量在瞬間急劇釋放出來,巨大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由該處向四面八方傳播出

      去,直到地球表面,引起地表的震動,便造成地震。

      4、什么叫震源? 什么叫震中,它是怎樣確定的?

      答:地球內部直接產生破裂的地方稱為震源,它是一個區域,但研究地震時常把它看成一個點。地面上正對著震源的那一點稱為震中,它實際上也是一個區域。

      根據地震儀記錄測定的震中稱為微觀震中,用經緯度表示;根據地震宏觀調查所確定的震中稱為宏觀震中,它是極震區(震中附近破壞最嚴重的地區)的幾何中心,也用經緯度表示。由于方法不同,宏觀震中與微觀震中往往并不重合。1900年以前沒有儀器記錄時,地震的震中位置都是按破壞范圍而確定的宏觀震中。

      5、什么叫震源深度?

      答:從震源到地面的距離叫做震源深度。震源深度在60千米以內的地震為淺源地震,震源深度超過300千米的地震為深源地震,震源深度為60~300千米的地震為中源地震。同樣強度的地震,震源越淺,所造成的影響或破壞越重。我國絕大多數地震為淺源地震。

      6、地震按震級大小可分為幾類?

      答:地震按震級大小的劃分大致如下:

      弱震 震級小于3級。如果震源不是很淺,這種地震人們一般不易覺察。

      有感地震 震級大于或等于3級、小于或等于4、5級。這種地震人們能夠感覺到,但一般不會造成破壞。

      中強震 震級大于4、5級、小于6級,屬于可造成損壞或破壞的地震,但破壞輕重還與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種因素有關。

      強震 震級大于或等于6級,是能造成嚴重破壞的地震。其中震級大于或等于8級的又稱為巨大地震。

      7、什么是地震烈度,它與震級有什么不同?

      答: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影響和破壞程度的一把“尺子”,簡稱烈度。烈度與震級不同。震級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與地震釋放的能量多少有關;而烈度則反映的是地震的后果,一次地震后不同地點烈度不同。打個比方,震級好比一盞燈泡的瓦數,烈度好比某一點受光亮照射的程度,它不僅與燈泡的功率有關,而且與距離的遠近有關。因此,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而烈度則各地不同。

      一般而言,震中地區烈度最高,隨著震中距加大,烈度逐漸減小。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級為7、8級,震中烈度為Ⅺ度;受唐山地震影響,天津市區烈度為Ⅷ度,北京市多數地區烈度為Ⅵ度,再遠到石家莊、太原等地烈度就更低了。

      8、什么是烈度分布圖?什么是烈度異常區?

      答:烈度分布圖又叫做等震線圖。震后調查結束后,將各烈度評定點的結果標示在適當比例尺的地圖上,然后由高到低把烈度相同點的外包線(即等震線)勾畫出來,便構成地震烈度分布圖。

      震中區的烈度稱為震中烈度,唐山、汶川地震的震中烈度都達到Ⅺ度。一般而言,震中地區烈度最高,隨著震中距加大,烈度逐漸減小。但是也存在局部地區的烈度高于或低于周邊烈度的現象,如果這種烈度異常點連片出現,則可劃分出一個局部的烈度異常區。

      造成烈度異常的原因往往是場地條件:軟弱場地易加重震害,形成高烈度異常區;堅硬場地則可減小震害,形成低烈度異常區。這就是地震破壞程度并非隨震中距的加大而一致減小的原因。

      9、震源深度對震中烈度有影響嗎?

      答:震源深度對地震的破壞程度影響很大。同樣大小的地震,震源越淺,造成的破壞越重。據統計,當震源深度從20千米減小到10千米,或從10千米減小到5千米時,震中烈度均可提高1度。這常常是有些地震震級并不太高,但破壞較嚴重的原因之一。

      10、什么是地震帶,世界上有幾個主要地震帶?

      答:地震帶是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帶,在地震帶內地震密集,在地震帶外,地震分布零散。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帶:

      環太平洋地震帶 分布在太平洋周圍,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從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日本列島南下至我國臺灣省,再經菲律賓群島轉向東南,直到新西蘭。這里是全球分布最廣、地震最多的地震帶,所釋放的能量約占全球的四分之三。

      歐亞地震帶 從地中海向東,一支經中亞至喜馬拉雅山,然后向南經我國橫斷山脈,過緬甸,呈弧形轉向東,至印度尼西亞。另一支從中亞向東北延伸,至堪察加,分布比較零散。

      海嶺地震帶 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嶺地區(海底山脈)。

      11、我國為什么是多地震的國家?

      答:我國地處歐亞大陸東南部,位于環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之間,有些地區本身就是這兩個地震帶的組成部分。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菲律賓板塊的擠壓作用,我國地質構造復雜,地震斷裂帶十分發育,地震活動的范圍廣、強度大、頻率高。在全球大陸地區的大地震中,約有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發生在我國。自1900年至20世紀末,我國已發生4¾級以上地震3800余次;其中,6~6、9級地震460余次,7~7、9級地震99次, 8級以上地震9次。

      12、我國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

      答:我國的地震活動主要分布在5個地區的23條地震帶上,這5個地區是:

      ①臺灣省及其附近海域;

      ②西南地區,包括西藏、四川中西部和云南中西部;

      ③西部地區,主要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寧夏以及新疆天山南北麓;

      ④華北地區,主要在太行山兩側、汾渭河谷、陰山—燕山一帶、山東中部和渤海灣;

      ⑤東南沿海地區,廣東、福建等地。

      13、什么是主震-余震型地震?

      答:主震-余震型地震的特點是:主震非常突出,余震十分豐富;最大地震所釋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90%以上;主震震級和最大余震相差0、7~2、4級。

      有時,主震發生前先有一些前震出現,這種主震-余震型地震也叫前震-主震-余震型地震。例如1975年2月4日遼寧海城7、3級地震前,自2月1日起即突然出現小震活動,且其頻度和強度都不斷升高,于2月4日上午出現兩次有感地震;主震于當日18時36分發生。

      14、我國地震災害為什么嚴重?

      答:地震作為一種自然現象本身并不是災害,但當它達到一定強度,發生在有人類生存的空間,且人們對它沒有足夠的抵御能力時,便可造成災害。地震越強,人口越密,抗御能力越低,災害越重。

      我國恰恰在以上三方面都十分不利。首先,我國地震頻繁,強度大,而且絕大多數是發生在大陸地區的淺源地震,震源深度大多只有十幾至幾十千米。其次,我國許多人口稠密地區,如臺灣、福建、四川、云南等,都處于地震的多發地區,約有一半城市處于地震多發區或強震波及區,地震造成的人員傷亡十分慘重。第三,我國經濟不夠發達,廣大農村和相當一部分城鎮,建筑物質量不高,抗震性能差,抗御地震的能力低。

      所以,我國地震災害十分嚴重。20世紀內,我國已有50多萬人死于地震,約占同期全世界地震死亡人數的一半。

      15、什么是地震的直接災害?

      答:地震直接災害是指由地震的原生現象,如地震斷層錯動,大范圍地面傾斜、升降和變形,以及地震波引起的地面震動等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包括:

      ——建筑物和構筑物的破壞或倒塌;

      ——地面破壞,如地裂縫、地基沉陷、噴水冒砂等;

      ——山體等自然物的破壞,如山崩、滑坡、泥石流等;

      ——水體的振蕩,如海嘯、湖震等;

      ——其他如地光燒傷人畜等。

      以上破壞是造成震后人員傷亡、生命線工程毀壞、社會經濟受損等災害后果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

      16、什么是地震的次生災害?

      答:地震災害打破了自然界原有的平衡狀態或社會正常秩序從而導致的災害,稱為地震次生災害。如地震引起的火災、水災,有毒容器破壞后毒氣、毒液或放射性物質等泄漏造成的災害等。

      地震后還會引發種種社會性災害,如瘟疫與饑荒。社會經濟技術的發展還帶來新的繼發性災害,如通信事故、計算機事故等。這些災害是否發生或災害大小,往往與社會條件有著更為密切的關系。

      17、地震火災是怎樣引起的?

      答:地震火災多是因房屋倒塌后火源失控引起的。由于震后消防系統受損,社會秩序混亂,火勢不易得到有效控制,因而往往釀成大災。例如,1923年9月1日的日本關東地震發生在中午人們做飯之時,加之城內民居多為木質構造,震后立即引燃大火;而震裂的煤氣管道和油庫開裂溢出大量燃油,更助長了火勢蔓延;由于消防設施癱瘓,大火竟燃燒了數天之久,燒毀房屋44萬多座,造成10多萬人死于地震火災。

      18、地震水災是怎樣造成的?

      答:地震引起水庫、江湖決堤,或是由于山體崩塌堵塞河道造成水體溢出等,都可能造成地震水災。例如,1786年6月1日,我國四川省康定南發生7½級地震,大渡河沿岸出現大規模山崩,引起河流壅塞,形成堰塞湖;斷流10日后,河道潰決,高數十丈的洪水洶涌而下,造成嚴重水患。

      19、震后疫病為什么容易流行?

      答:強烈地震發生后,災區水源、供水系統等遭到破壞或受到污染,災區生活環境嚴重惡化,故極易造成疫病流行。社會條件的優劣與災后疫病是否流行,關系極為密切。例如,1556年1月23日中國陜西省華縣發生8級地震,史載,死亡人數“奏報有名者”達83萬之眾;實則直接死于地震的只有十數萬人,其余70余萬人均死于瘟疫和饑荒。而在社會主義的新中國,震后瘟疫已得到有效的控制。例如,1976年唐山7、8級地震發生時正值炎熱的夏季,但卻創造了“大災之后無大疫”的人間奇跡,次年春季流行傳染病發病率比常年還低。

      20、什么是地震預報?

      答:地震預報是針對破壞性地震而言的,是在破壞性地震發生前作出預報,使人們可以防備。

      地震預報三要素 地震預報要指出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震級,這就是地震預報的三要素。完整的地震預報這三個要素缺一不可。

      地震預報按時間尺度可作如下劃分:

      長期預報 是指對未來10年內可能發生破壞性地震的地域的預報。

      中期預報 是指對未來一二年內可能發生破壞性地震的地域和強度的預報。

      短期預報 是指對3個月內將要發生地震的時間、地點、震級的預報。

      臨震預報 是指對10日內將要發生地震的時間、地點、震級的預報。

      21、地震能預報嗎?

      答:地震預報是世界公認的科學難題,在國內外都處于探索階段,大約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才開始進行研究。我國地震預報的全面研究起步于1966年河北邢臺地震,經過4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進展,曾經不同程度地預報過一些破壞性地震。

      但是實踐表明,目前所觀測到的各種可能與地震有關的現象,都呈現出極大的不確定性;所作出的預報,特別是短臨預報,主要是經驗性的。

      當前我國地震預報的水平和現狀是:

      ——對地震前兆現象有所了解,但遠遠沒有達到規律性的認識;

      ——在一定條件下能夠對某些類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預報;

      ——對中長期預報有一定的認識,但短臨預報成功率還很低。

      22、你知道地震預報應當由誰發布嗎?

      答:面向社會發布地震預報是一件十分嚴肅的事情。

      為了加強對地震預報的管理,規范發布地震預報的行為,1998年12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頒發了《地震預報管理條例》,規定“國家對地震預報實行統一發布制度。”具體規定主要是:

      全國性的地震長期預報和地震中期預報,由國務院發布。

      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政區域內的地震長期預報、地震中期預報、地震短期預報和臨震預報,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發布。

      已經發布地震短期預報的地區,如果發現明顯臨震異常,在緊急情況下,當地市、縣人民政府可以發布48小時之內的臨震預報,并同時向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及其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機構和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報告

      北京市的地震短期預報和臨震預報,由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負責地震工作的機構,組織召開地震震情會商會,提出地震預報意見,經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組織評審后,報國務院批準,由北京市人民政府發布。

      23、什么是地震謠傳?

      答:有時,會有一些關于地震的“消息”在社會上流傳,它們并非是政府公開發布的地震預報意見,而是地震謠傳。

      強烈地震災害造成人們對地震的恐懼,加之對地震知識和相關法規不夠了解,人們便容易偏聽偏信一些無根據的、所謂的“地震消息”,這是地震謠傳得以存在的土壤。產生地震謠傳的具體原因有:

      ①把一些自然現象,如由于氣候返暖果樹二次開花,春季大地復蘇解凍而引起的翻砂、冒水等現象,誤認為是地震異常。

      ②地震部門正常的業務活動,如野外觀測、地震考察、對某種前兆異常的落實、地震會商、抗震會議、防震減災宣傳等,引起的猜疑。

      ③來自海外蠱惑人心的宣傳,或別有用心的造謠。

      ④受封建迷信思想的蒙蔽而上當受騙。

      24、什么是地震前兆?

      答:地震前自然界出現的可能與地震孕育、發生有關的各種征兆稱作地震前兆。大體有兩類:

      微觀前兆 人的感官不易覺察,須用儀器才能測量到的震前變化。例如,地面的變形,地球的磁場、重力場的變化,地下水化學成分的變化,小地震的活動等。

      宏觀前兆 人的感官能覺察到的地震前兆。它們大多在臨近地震發生時出現。如井水的升降、變渾,動物行為反常,地聲、地光等。

      觀測微觀前兆是科學家的工作;而發現臨近地震前的宏觀前兆,則既要靠科學家,也要靠廣大群眾。由于宏觀前兆往往在臨近地震發生時出現,因此,了解它的特點,學會識別它們,對防震減災有重要作用。

      25、地震微觀前兆是怎樣觀測的?

      答:觀測小地震的活動要使用地震儀;觀測其他地震微觀前兆則須使用前兆觀測儀器,其種類很多。如觀測和記錄地殼形變的儀器有傾斜儀、自記水管儀、伸縮儀、水準儀、激光測距儀等;觀測和記錄地磁場變化的有磁變儀、核旋儀、地磁經緯儀等。觀測地電、地應力、重力、水氡、水位、水質成分及其他微觀前兆現象,也都有相應的儀器。

    下一頁更多有關“地震的知識問答”的內容

    966784 主站蜘蛛池模板: a级毛片免费全部播放无码| 国产精品玩偶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免费全部网站| 精品国偷自产在线视频| 男男黄GAY片免费网站WWW| 美女扒开尿口给男人桶爽视频| 精品久久人妻av中文字幕| 污污视频免费观看网站| 热re久久精品国产99热| 极品丝袜乱系列目录全集| 日本xxxxx高清| 天天摸一摸视频寡妇|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久 | 国产拳头交一区二区| 国产香蕉97碰碰视频VA碰碰看| 国产日韩欧美不卡在线二区 | 人妻内射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亚洲欧美成aⅴ人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电影| 两对夫妇交换野营| 97亚洲熟妇自偷自拍另类图片| 黄网址在线观看| 花季传媒app免费版网站下载安装| 男生和女生一起差差差差| 校花小冉黑人系列小说| 婷婷六月久久综合丁香可观看| 国产精品乱码在线观看| 国产真实乱子伦xxxx仙踪|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免费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福利你懂|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去区首| 丰满少妇弄高潮了www| 51国产黑色丝袜高跟鞋| fc2ppv在线观看| 男人靠女人免费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 少妇高潮喷水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娇小xxxxx性开放| 国产精品亚洲色图| 人人狠狠综合久久亚洲婷婷| 中国午夜性春猛交x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