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跨海大橋港珠澳
世界第一跨海大橋港珠澳
世界第一跨海大橋即將問世,你想知道它是誰嗎?來吧,小編帶你走進世界之最跨海大橋港珠澳去觀看觀看。
基本信息
珠港澳大橋49.968KM 港珠澳大橋是一座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的巨大橋梁,在促進香港、澳門和珠江三角洲西岸地區經濟上的進一步發展具重要的戰略意義。港珠澳大橋全長為49.968公里,主體工程“海中橋隧”長35.578公里,其中海底隧道長約6.75公里,橋梁長約29公里,設計時速為100公里。港珠澳大橋主體建造工程于2009年12月15日開工建設,一期計劃于2017年年底完成,大橋投資超1000多億元,約需8年建成。2016年3月30日隨著最后一片重達1950噸鋼箱梁的成功吊裝,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非通航孔橋箱梁吊裝30日全部完成,通航孔橋大節段鋼箱梁吊裝預計于8月底完成。屆時,港珠澳大橋橋梁將全面合龍。
港珠澳大橋東接香港特別行政區,西接廣東省(珠海市)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是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中珠江三角洲地區環線的組成部分和跨越伶仃洋海域的關鍵性工程,會形成連接珠江東西兩岸新的公路運輸通道。
珠江三角洲地區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區和重要的經濟中心區域,依托毗鄰港澳的區位優勢,在全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大局中具有突出的帶動作用和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珠江三角洲在快速發展的同時,珠江兩岸發展的差距也在逐步拉大,珠江西岸經濟發展明顯滯后于東岸,與香港交通聯系不便是影響珠江西岸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受珠江阻隔,珠江西岸與香港之間的陸路需繞行虎門大橋,水路交通受天氣影響較大且運行時間較長,現有交通基礎設施難以滿足珠江兩岸經濟社會發展和交通運輸的需要。
香港是全球重要的國際經濟、金融、商業、貿易和航運中心,對周邊地區既發揮重要的輻射和聚集作用,同時又依托周邊地區的豐富資源。改革開放以來,香港與珠江東岸地區經濟聯系日趨緊密,香港經濟保持持續繁榮,珠江東岸地區率先建立起開放型經濟體系,成為中國外向度最高的經濟區域和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澳門以旅游和金融保險為支柱產業,澳門和香港之間長期以來形成的產業分工和社會格局,使得兩地的經濟社會聯系十分緊密。盡快構建港珠澳交通大通道,增強香港及珠江東岸地區經濟輻射帶動作用,充分挖掘珠江西岸發展潛力,便捷港澳及珠江兩岸之間的交通聯系,已成為三地共同的愿望。
綜上,為完善國家和粵港澳三地的綜合運輸體系和高速公路網絡,密切珠江西岸地區與香港地區的經濟社會聯系,改善珠江西岸地區的投資環境,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布局優化,拓展經濟發展空間,提升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綜合競爭力,保持港澳地區的持續繁榮和穩定,促進珠江兩岸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建設港珠澳大橋是必要的,也是十分迫切的。
港珠澳之最
最長:港珠澳大橋全長5664米的海底隧道,由33節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沉管對接而成,是世界上最長的海底沉管隧道 。
最大:沉管隧道浮在水中的時候,每一節的排水量約75000噸,而遼寧號航母滿載時的排水量也只有67500噸。
最重:沉管預制由工廠化標準生產,使用鋼筋量相當于埃菲爾鐵塔。在這75000噸重的沉管下面,是預先安裝好的256個液壓千斤頂。
最精心:海上的氣候條件,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沉管浮運和對接的成敗。工程方一年多前就與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合作,做精細化、小區域的海洋環境預報,每天堅持監測預報,花費達3000萬元,只為每個沉管找兩三天的作業時間。
最精細:在沉管隧道安裝之前,還要在挖好的基槽中做碎石基床基礎,即要在40米深的海底,鋪設一條42米寬、30厘米厚平坦的“石褥子”,而這條“石褥子”的平整度誤差要控制在4厘米以內。
最精準:春節過后,一旦找到合適的時間,堪稱世界最大難度的“深海之吻”就將開始,沉管在海平面以下13米至44米不等的水深處無人對接。對接在環境復雜的海底進行,受多種環境介質影響,共需對接33次,耗時3年。沉管連接處橡膠止水帶要可用120年,對接誤差控制在2厘米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