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
今天由學習啦小編帶大家去認識一下港珠澳大橋吧,估計很多人對它都不是很了解吧。
港珠澳大橋簡介
港珠澳大橋是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全長55公里。其中,工程量最大、技術難度最高的是橋-島-隧集群的主體工程,分別由22.9公里的主體橋梁和6.7公里的隧道與人工島構成。大橋使用世界最長的鋼結構橋梁,僅主梁鋼板用量就達到42萬噸,相當于建60座埃菲爾鐵塔的重量;重達8萬噸的混凝土預制構件工廠法施工在世界是第一次。
港珠澳大橋是一座跨海大橋,連接香港大嶼山、澳門半島和廣東省珠海市,全長為49.968公里,主體工程長35.578公里。港珠澳大橋主體建造工程于2009年12月15日開工建設,2013年7月30日,首節180米管節海底安裝,2014年7月23日,港珠澳大橋E11沉管安裝成功。2015年9月6日,港珠澳大橋的全部墩臺均告完工。2016年3月30日隨著最后一片重達1950噸鋼箱梁的成功吊裝,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非通航孔橋箱梁吊裝30日全部完成,通航孔橋大節段鋼箱梁吊裝預計于8月底完成。屆時,港珠澳大橋橋梁將全面合龍。[1]2016年9月27日,港珠澳大橋主橋工程全線貫通。
項目背景
20世紀80年代以來,香港、澳門與內地之間的運輸通道、特別是香港與廣東省珠江三角洲東岸地區的陸路運輸通道建設取得了明顯進展,有力地保障和推進了香港與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的互動發展,但是香港與珠江西岸的交通聯系卻一直比較薄弱。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后,香港特區政府為振興香港經濟,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認為有必要盡快建設連接香港、澳門和珠海的跨海陸路通道,以充分發揮香港、澳門的優勢,并于2002年向中央政府提出了修建港珠澳大橋的建議。
03年7月,內地與香港有關方面共同委托研究機構完成了《香港與珠江西岸交通聯系研究》,研究結果表明修建港珠澳大橋連通三地具有重大的政治及經濟意義,需要盡早安排建設。
六年多來,在中央的高度關注和支持下,以及“專責小組”和“前期工作協調小組”的推動下,粵港澳三地協作配合,確定了大橋兩端的登陸點、跨珠江的主要線位和技術方案、口岸設立模式和大橋融資方案等重大問題,保障了項目前期工作的順利開展。
項目意義
港珠澳大橋東接香港特別行政區,西接廣東省(珠海市)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是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中珠江三角洲地區環線的組成部分和跨越伶仃洋海域的關鍵性工程,會形成連接珠江東西兩岸新的公路運輸通道。
珠江三角洲地區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區和重要的經濟中心區域,依托毗鄰港澳的區位優勢,在全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大局中具有突出的帶動作用和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珠江三角洲在快速發展的同時,珠江兩岸發展的差距也在逐步拉大,珠江西岸經濟發展明顯滯后于東岸,與香港交通聯系不便是影響珠江西岸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受珠江阻隔,珠江西岸與香港之間的陸路需繞行虎門大橋,水路交通受天氣影響較大且運行時間較長,現有交通基礎設施難以滿足珠江兩岸經濟社會發展和交通運輸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