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包括哪些城市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前景十分廣闊,那么粵港澳大灣區包括哪些城市?粵港澳大灣區的意義是什么?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粵港澳大灣區包括哪些城市,歡迎大家收藏與分享一下喲!
粵港澳大灣區包括哪些城市?
大灣區全稱粵港澳大灣區,包括中國香港、中國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和中國廣東省廣州、深圳、珠海、佛山、肇慶、惠州、東莞、中山、江門,總共9個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粵港澳大灣區”從學術界的討論到地方政策的考量,再到國家戰略的提出,歷時20余年。
1994年,時任香港科技大學校長吳家瑋提出,對標舊金山,建設深港灣區。二十一世紀初,廣州率先提出依托南沙港,對標東京灣區。
擴展資料:
充分發揮港澳地區獨特優勢,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經貿、金融、生態環保及人文交流領域的合作,攜手打造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區。
支持粵港澳共同開展國際產能合作和聯手“走出去”,進一步完善對外開放平臺,更好發揮歸僑僑眷紐帶作用,推動大灣區在國家高水平參與國際合作中發揮示范帶頭作用。
推進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等重大粵港澳合作平臺開發建設,充分發揮其在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合作中的試驗示范和引領帶動作用,并復制推廣成功經驗。推進港澳青年創業就業基地建設。
粵港澳大灣區的意義
粵港澳大灣區戰略意義是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級城市群,有利于豐富“一國兩制”實踐內涵,進一步密切內地與港澳交流合作,為港澳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港澳同胞到內地發展提供更多機會,保持港澳長期繁榮穩定。
有利于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為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不斷增強提供支撐;有利于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建設高水平參與國際經濟合作新平臺。
有利于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通過區域雙向開放,構筑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對接融匯的重要支撐區。
輻射帶動泛珠三角區域發展
發揮粵港澳大灣區輻射引領作用,統籌珠三角九市與粵東西北地區生產力布局,帶動周邊地區加快發展。構建以粵港澳大灣區為龍頭,以珠江西江經濟帶為腹地,帶動中南、西南地區發展,輻射東南亞、南亞的重要經濟支撐帶。
完善大灣區至泛珠三角區域其他省區的交通網絡,深化區域合作,有序發展“飛地經濟”,促進泛珠三角區域要素流動和產業轉移,形成梯度發展、分工合理、優勢互補的產業協作體系。
依托沿海鐵路、高等級公路和重要港口,實現粵港澳大灣區與海峽西岸城市群和北部灣城市群聯動發展。依托高速鐵路、干線鐵路和高速公路等交通通道,深化大灣區與中南地區和長江中游地區的合作交流,加強大灣區對西南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
粵港澳大灣區簡介
粵港澳大灣區(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縮寫:the Greater Bay Area(GBA)),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東莞市、中山市、江門市、肇慶市。 粵港澳大灣區地理條件優越,“三面環山,三江匯聚”,具有漫長海岸線、良好港口群、廣闊海域面。經濟腹地廣闊,泛珠三角區域擁有全國約1/5的國土面積、1/3的人口和1/3的經濟總量。截至2020年12月,粵港澳大灣區常住人口達8617.19萬人。
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重大決策,是國家戰略,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按照規劃綱要,粵港澳大灣區不僅要建成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區,還要打造成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典范。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
粵港澳大灣區已形成通信電子信息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無人機產業、機器人產業以及石油化工、服裝鞋帽、玩具加工、食品飲料等產業集群,是中國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和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空間載體。截至2022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11個城市GDP達到12.63萬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