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utput id="aynwq"><form id="aynwq"><code id="aynwq"></code></form></output>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
  •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label id="aynwq"><dl id="aynwq"></dl></label>
  • 學習啦 > 興趣愛好 > 其它興趣愛好 > 飲茶 > 中國茶文化的論文鑒賞

    中國茶文化的論文鑒賞

    時間: 曾揚892 分享

    中國茶文化的論文鑒賞

      茶文化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常見的,那么茶文化的論文怎么寫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有關于茶文化的論文,一起來看看。

      有關于茶文化的論文1

      中英茶文化的內涵

      【摘 要】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東方茶文化的發源地。英國茶文化在歷史的發展中積淀著深厚底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英國茶文化。遠隔千山萬水的兩個國家孕育出了各有千秋的茶文化,本文擬從物質、精神、語言三個層面出發,針對中英茶文化的內涵進行梳理,力圖為中英兩國茶文化交流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中英 茶文化 物質 精神 語言

      【中圖分類號】TS9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5-0192-02

      作為飲用人群最廣泛的飲料,茶成為世界各國人民重要的飲品。在慢飲細酌之間,茶與文化產生交集。不僅實現了物質享受的審美升華,也彰顯著特定民族、特定地域人民的精神取向。“中英茶文化表現形式的不同根源于兩國各自不同的社會歷史和社會發展軌跡。中國長期以來穩定的農業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和英國具有先驅意義的工商業社會發展模式也決定了兩國的茶文化的內質具有截然不同的內涵。”同時,我們也應認識到種植茶葉、飲用茶葉和利用茶葉并不等同于茶文化,茶文化的生發與凝定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的。“人們在長期的飲茶過程中,在一定的階段,把飲茶當成了一種精神上的享受,于是,就隨之產生了各種文化現象,產生了社會功能,這才開始出現了茶文化。它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特殊產物。”

      一 中英茶文化的物質內涵

      1.“茶之煮”

      從物質層面而言,茶葉烹煮方式的不同也是中英茶文化重要的區別之一。中國人對茶與水的理解完全基于“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基礎之上,而英國人不僅要求不同的茶葉用不同的水來烹煮,對于水的選擇、水溫的確定都有著嚴格的要求。誠如張大復所寫:“茶性必發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試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出于對茶的深愛,中國人將水分為山泉之水、河溪之水、井中之水若干層級。對比于中國人在烹煮茶葉時對水近乎病態的要求,英國人則簡單的多——燒沸即可。導致這種差異的根源在于中英兩國“茶之造”的不同:中國人整體偏好綠茶,為品味到茶葉的清香、甘洌,自然是對水有嚴格的要求;英國人喜好紅茶,又在茶中加入各類茶品,也就無從談及對水的要求了。

      2.“茶之器”

      “茶之器”涵蓋三個方面的事物:制作茶葉、保存茶葉、烹煮茶葉的器具,本文所論述的主要是烹煮茶葉的器具。由于飲茶已成為中英兩國人們日常生活中較為重要的內容,對于烹煮茶葉的器具自然格外講究。

      在中國歷史上曾先后出現過不同材質的茶具,從早期的陶器到后來的金銀器,以及盛行于民間和宮廷的瓷器,中國人在追求最優茶具的道路上從未停止過自己的腳步。“中國茶類豐富,各民族和地區的飲茶習俗也多樣化,茶具的具體配備也各有差異。加上這里還包含有個人的愛好與品位也大都不一。先看主茶具,它有茶壺、茶船、小茶杯、杯托、茶盅、蓋置、茶碗、大茶杯、蓋碗、沖泡盅和沖泡器、水注。輔助用品有奉茶盤、茶巾、茶盤、泡茶巾、茶匙、渣匙、茶荷、茶針、茶著、計時器。備水器有煮水器、保溫瓶、水盂、水方。備茶器有茶樣罐和茶甕。”

      英國人對茶具的講究稍顯簡易。由于茶葉是17世紀傳入英國的,正值大英帝國的維多利亞時代。強大的國力在為英國人帶來巨大財富的同時,也讓他們格外鐘情于銀質餐具和骨質瓷杯,而英國獨特的天氣則造就了他們在陽光暗淡、陰冷潮濕的下午相聚飲茶的生活方式。作為一種物質上貴族化傾向明顯的活動,下午茶在英國社會被賦予了典雅高貴的外衣。

      二 中英茶文化的精神內涵

      1.中國茶文化的精神內涵

      中國人對茶的理解建立在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基礎上,進而營構出屬于中國人自己的茶文化傳統。中國傳統社會的經濟基礎是農耕文明,“重本抑末”的思想深刻影響著中國人的價值觀。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強調“天人合一”,只有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才能取得良好的收成,才能獲得自然對人類的回饋。其中,佛道兩家對中國茶文化的形成各有貢獻。道家崇尚自然無為,認為茶具有“返璞歸真”的品格。因此,人們通過品茶不僅可以獲得感官的享受,甚至可以達到回歸自然的人生境界。尤其是中國傳統儒家士子遭受了仕途、人生的挫折后,他們渴望獲得精神的慰藉、找尋心靈的家園,被道家思想賦予了獨特內涵的茶文化就成為中國士大夫階層重要的寄托方式之一。

      對中國茶文化精神內涵的凝定產生深遠影響的還有佛教思想。佛教進入中國的時間較晚,早期的僧侶多從事農業勞動。在種植茶樹的同時,對于茶的烹煮、品酌自有心得,逐漸生發為具有特色的茶禪文化。佛教是將種茶、制茶、煮茶、品茶視為修行的方式,這正是茶禪的精髓所在。“茶使人類精湛思想與完美藝術得以萌發創造。茶禪文化可以興、觀、群、怨,小至怡情養性、應對進退,大至國際往來、文化交流,成目前改革開放、凈化人心、啟迪智慧之所必需,亦為弘揚民族優秀文化、促進精神文明建設之所當務。”

      2.英國茶文化的精神內涵

      英國人對茶的理解也是建立在英國社會獨特的文化背景基礎之上的,不同于中國文化倡導的“天人合一”,以商業文明和海洋經濟為基礎的英國更傾向于“天人相對”。英國文化的源頭是古希臘文明,在對自然的征服和探索中不斷前進。他們更渴望改造自然,也更為鐘情于發酵的紅茶。時刻強調個人中心主義的思維特點也在英國茶文化中得到了體現,作為英國下午茶主力軍的英國主婦還會積極邀請朋友到家中享受下午茶的歡愉,英國茶文化并不強調集體化的精神取向,更側重于個性化的精神滿足。

      三 中英茶文化的語言表達

      1.中國的“茶語”

      中國人對茶的偏好首先表現在“茶”作為飲品迎合了上至帝王、下至販夫走卒的需求,被稱成開門七件事之一。由此可見,中國人是將茶視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之一。作為一種從日常生活中誕生的必需品,茶被賦予了更為平民化的情感色彩。不同于日常生活對茶的情感定位,中國文人也將其作為“琴棋書畫詩酒茶”之一,這就使得中國茶文化的“茶語”被賦予了貴族化的情感。作為體現文人精神品味的物化形式,茶不僅具有典雅、高貴的文化品格,更被視為具有“六藝”之旨。“所謂茶通六藝,是指飲茶可以富琴思、曉棋妙、增書香、添畫韻、醒詩魂、解酒困、品花香。可見文人雅士對茶是青睞有加,賦予茶這個植物的樹葉、清苦的湯水以鮮活的生命和高雅的品位。”

      當茶被視為精神的調和劑進入中國文人的視野,就具有了特殊的文化人格。隨著中國文學的發展,茶也被文人納入到文學創作中:品茶之詩、賦茶之文的出現標志著中國文學中“茶語”的生發。自晉發軔,中國文人對茶的詠嘆就不曾中止。隨著中國人飲茶方式的演變,中國文學中的“茶語”也逐漸變化。《詩經·谷風》中的“誰謂苦茶,其甘入薺”正是中國文學最早論及茶的明證,這時的茶尚處于“多識于鳥獸草木蟲魚之名”的階段;隨著文人們對茶的認識逐步深入、對茶的情感逐漸深厚,茶已經被視為傳達情感的重要載體而不斷衍化。

      2.英國的“茶語”

      在英國文學歷史上,對茶表達摯愛之情的詩人還有彼得·安東尼·莫妥、雪萊等。尤其以雪萊對茶的歌頌最為著名。他寫道:“The liquid doetors rail at,and that I Will quaff in spite of them,and when I die We’ll toss up which died first of drinking tea.”能夠將茶視為自己生活的寄托,甚至可以達到至死方休的程度,在世界文學的歷史中,恐怕只有雪萊了。這般的狂熱正是英國人對茶之嗜好的最佳注腳。

      參考文獻

      [1]王霓.跨文化視野下的中英茶文化比較[J].文史哲,2011(34)

      [2]簡伯華.茶與茶文化概論[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155

      [3]孟丹.中英茶文化內涵的對比研究[D].湖北工業大學2010:22、33

      [4]弗·詹姆遜.快感:文化與政治[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420

      [5]吳立民.中國的茶禪文化與中國佛教的茶道[J].法音,2000(9):14

      有關于茶文化的論文2

      中國茶文化研究

      摘要:作為世界三大飲料之一的茶,自中國唐代陸羽的《茶經》問世以來,中國茶文化經過多年的追求和銳意的提煉,使其越煉越精。探討茶樹起源、茶文化的歷史、茶文化的內涵,對研究中國茶文化是非常有意義的。

      關鍵詞:茶;茶文化;起源;內涵;研究

      中圖分類號:TP311.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2)-06-0210-2

      1 茶樹起源

      中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被稱為茶的祖國。我們祖先對茶樹的起源問題,歷來爭論較多,隨著考證技術的發展和新發現,才逐漸達成共識,即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并確認中國西南地區,包括云南、貴州、四川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由于地質變遷及人為栽培,茶樹開始由此普及全國,并逐漸傳播至世界各地。起源及原產地茶樹起源于何時?必是遠遠早于有文字記載的3000多年前。茶樹原產于中國,自古以來,一向為世界所公認。其實中國在公元200年左右,《爾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樹,且現今的資料表明,全國有10個省區198處發現野生大茶樹。有的地區,甚至野生茶樹群落大至數千畝。所以自古至今,我國已發現的野生大茶樹,時間之早,樹體之大,數量之多,分布之廣,性狀之異,堪稱世界之最。此外,又經考證,印度發現的野生茶樹與從中國引入印度的茶樹同屬中國茶樹之變種。由此,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遂成定論。近幾十年來,茶學和植物學研究相結合,從樹種及地質變遷氣候變化等不同角度出發,對茶樹原產地作了更加細致深入的分析和論證,進一步證明我國西南地區是茶樹原產地。

      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發于神農,聞于魯周公,始于唐朝,興于宋代,中國茶文化糅合了中國佛、儒、道諸派思想,獨成一體,是中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2 茶文化的歷史

      茶文化的定義:茶葉是勞動生產物,是一種飲料。茶文化是以茶為載體,并通過這個載體來傳播各種文化,是茶與文化的有機融合 ,這包含和體現一定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中國茶文化歷史淵遠流長,若依文獻記載來看,可上溯至公元前2337年中古時代的神農氏。“傳說始于皇帝時代《神農本草經》中:‘神農嘗百草,日遇72毒,得荼而解之’。”“荼”即“茶”,唐代之前還無“茶”字,我國古代早期文獻《爾雅》中,將茶稱為“荼”。茶最早是被作為治療的藥物,《神農食經》中記述:“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唐代陸羽《茶經》中有云:“茶之為飲,發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2]《爾雅》成書于漢代,因此,許多學者據此論證周代就已形成飲茶的風尚。《茶經》中的“苦菜”、苦茶、“茗菜”、“苔菜”皆指為茶。西晉時傅咸所著《司隸教》中曾提及蜀驅在南方小鎮“做茶粥”賣的事例。現代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有以茶入味的習俗,無疑是古代食茶的遺風。竹筒茶加油鹽食用,大蒜加茶炒菜,腌制茶可拌可炒,亦可佐飯食用。湖南洞庭湖姜鹽茶,芝麻豆子茶很有名氣。我國食譜中:茶汁蝦仁、碧螺蝦仁、龍井蝦仁、碧螺魚片、碧螺炒蛋、龍井雞絲、龍井鮑魚、樟茶鴨子、云霧石雞、五香茶葉蛋等。

      繼《茶經》之后,古代茶書有蔡襄的《茶錄》、許次紓的《茶疏》等多種。將茶葉專用于飲料,大約形成在西漢時期,西漢辭賦作家王褒所著《僮約》中記述去集市買茶,煮茶和洗滌茶具的細節。

      中國茶飲文化的首倡者為唐代陸羽。由于唐代飲酒風日盛,因而以茶為主的茶宴、茶會亦與日俱增,興盛一時。這種以茶代酒的茶宴不僅文雅,還可以“不令人醉,微覺清思”。陸羽的好友詩僧皎然寫有《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詩:

      越人遺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徒自欺。愁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至宋代,中國茶道、茶藝愈加充實完善起來。宋代茶學著作比唐代更多,內容更豐富。《茶錄》子安《拭茶錄》,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黃儒《品茶要錄》,無名氏《北苑別錄》等。宋徽宗趙佶也撰寫了一部茶學著作《大觀茶論》,此書雖不一定為皇上御筆 ,但也記錄了一些不少的精微體驗心得,從中可知宋徽宗是一個嗜茶、愛茶的帝王。《大觀茶論》一書,對采茶工藝有許多精細入微的描述,宋代采茶要求“斷芽心必以甲不以指,從甲則速斷不柔,從指則多溫易損。”制茶工藝要求“洗滌芽惟潔、洗器惟凈、蒸壓惟其宜、研膏惟熟、焙火惟良。”如菜茶制作過時,不合時宜,蒸壓不當,焙之太過,是制作不出上等好茶的。

      一代詞圣蘇東坡,把佳茗比作佳人,也有膾炙人口的詠茶佳作。他的《汲江煎茶歌》寫道:“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汲深清。大瓢貯月歸春甕,小勺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

      明清時代,茶道、茶藝又增添了新工藝、新內容。明代錢椿年于嘉靖九年(1530)作《茶譜》一書,分茶略、茶品、茶藝等九部分,其中“煎茶四要”、“點茶三要”寫得簡潔實用。“煎茶四要”指:選擇好水、洗茶、候湯、擇品。煎茶的水如果不甘美,會嚴重損害茶的香味;烹茶之前,先用熱水沖洗茶葉,除去茶的塵垢和冷氣,這樣,烹出的茶水味道甘美;煎湯須小火烘、活火煮,活火指有焰的木炭火,煎湯時不要將水燒得過沸,才能保存茶的精華;茶瓶宜選小點的,容易控制水沸的程度,在點茶注水時也好掌握分寸,茶盞宜用建安的兔毫盞。“點茶三要”指:滌器、茶盞、擇品。點前先將茶器洗凈;茶盞是茶面聚乳的關鍵;烹點之際,不宜以能奪香、奪色的珍果香草雜之,……如此才能真正品味茶的清純甘美[3]。

      清代的茶藝、茶道還流行在茶中加入香花佳果,以提高茶飲中其香美味。無名氏的《調鼎集》卷八列舉當時名茶外又敘述幾種花茶,果茶的制作工藝。《清茶》一條下有:茶葉,石榴米四粒,松仁四粒,或加花生仁,青豆泡茶。《泡茶》一條下是:茶葉內加曬干玫瑰花、梅花三瓣同泡,頗香。《橄欖茶》一條是:橄欖數枚,木錘敲碎(鐵敲有黑銹并刀腥),同茶入小砂壺,注滾水蓋好,少停可飲。花紅同。《暗香茶》一條是:臘月早梅,清晨用箸摘下半開花朵,連蒂入磁瓶。每一兩,用炒鹽一兩灑入,勿經手。厚紙密封,入夏取用。先置蜜少許于杯,加花三四朵,滾水注,花開如生。

      3 茶文化的內涵

      飲食是食品和飲品的合稱。而飲茶較之食品,具有更加獨特的社會功能。如飲茶作用于人生理和心理的微妙作用,尤其茶道、茶藝、茶事中所體現的文化內涵更為廣泛、深刻。

      文化思想深層次的內部結構包括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心態文化[1]。茶文化的物態文化是指“人們從事茶葉生產的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1]”既包括茶樹栽培、茶葉采集、加工、保存及茶葉中的化學成份和茶葉入藥的療效等,也包括茶道、茶藝、品茶時所使用的茶葉、水、茶具、茶花、工藝品以及桌、椅、茶室等物品和建筑物等。

      茶文化的制度文化是指“人們在從事茶葉生產和消費過程中所形成的社會行為規范。[1]”如隨著茶葉生產的發展,歷代統治者不斷加強其管理措施,稱之為“茶政”,包括納貢、稅收、專賣、內銷外貿等等。

      茶文化的行為文化是指“人們在茶葉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約定俗成的行為模式。[1]”通常是以茶禮、儲茶、品茶、斗茶、點茶、茶點心、茶食、茶花、貢茶、書院茶、草庵茶等茶俗以及茶藝形式表現出來。

      茶文化的心態文化是指人們在品茗飲茶過程中所表現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二三子頃為塵外之賞,而曷不言詩矣。”文人宴會上以茶代酒,標志著生活習俗的大改變。可以說,茶宴是中國文人的創造。

      舉行茶藝表演,開辦茶藝知識講座和培訓,積極參與茶文化活動,顯示出自覺的文化積極性,這是其他餐飲業所不能比擬的。茶文化所體現出來的社會功能,也就是茶文化對社會文化教育功能獨特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陳武英.唐宋茶道初探[J].寧波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12,(1).

      [2] 徐賽碌,肖雪珍.淺談世界茶葉產銷狀況與我國茶文化發展的歷史[J].福建林業科技,2002,(增刊).

      [3] 詹梓金.福建茶文化縱撗談[J].福建茶葉,2000,(增刊).

      作者簡介:曲煥云(1955-),女,吉林省吉林市人,廣東白云學院教授。

    >>>下一頁更多精彩“有關于茶文化的論文”

    2068144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别的草原电视剧免费观看| 国产xxxx做受视频| 亚洲国产中文在线二区三区免|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图图等你| 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久久久网站 | 日本免费www| 国产免费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么公的又大又深又硬视频| 日韩一区二三区国产好的精华液| 欧美三级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一| 亚洲av日韩av综合| 麻豆久久婷婷综合五月国产| 日韩a级片在线观看| 国产一级在线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成人在线|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浪潮| 少妇伦子伦精品无码styles| 免费a在线观看| 91麻豆精品在线观看| 欧美午夜艳片欧美精品| 国产日产成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阿娇囗交全套高清视频| 成年无码av片在线| 免费大黄网站在线观看| 99ri在线视频网| 欧洲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女王丨vk| 中国乱子伦xxxx| 玩弄CHINESE丰满人妻VIDEOS| 国产色无码精品视频国产| 亚洲一卡2卡4卡5卡6卡在线99| 香蕉国产综合久久猫咪| 成年轻人网站色免费看|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55夜色66夜色| 日韩午夜免费论理电影网| 台湾swag在线观看| avtom影院入口永久在线app| 欧美国产日本高清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