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海參圈投苗前后的成活率
又要來到春季投放海參苗的時候了。年復一年的海參連養模式,即便是每年春秋兩次投苗,對某些養殖戶來說,苗種成活率仍然偏低。今天學習啦小編就來介紹給大家提高海參圈投苗前后的成活率的方法。
海參圈苗種成活率低的原因
投苗方式不當:
許多養戶從經濟實惠角度出發,喜歡秋季投放一斤4000-5000頭苗種,并直接潑灑入塘。幼小參苗,活力較差,不適應塘底環境,成活率大打折扣。另外,苗種運輸時間,運輸方式,投苗當天氣候,投苗早晚時間等方法細節,也影響苗種成活率。
塘底環境不良:
由于連續多年養殖海參,塘底有機物沉積,有害物質積累,底質環境受到損傷,凈化功能降低。底質出現偏酸性,春季PH值在7.0-8.2之間波動,夏季PH值在7.0-8.2之間波動。大型海藻死亡腐敗分解后,底泥中的亞鹽在0.1-0.4之間波動,硫化氫時有操標,溶解氧偏低。重金屬超標,環境中氮磷比失衡,微量營養元素貧瘠。底質老化,營養結構不完整,底質環境不利于參苗生長發育。
苗種本身質量:
目前為海參池塘養殖提供苗種的育苗途徑分為兩種:有4月份升溫繁育的,6-7月份常溫繁育的。親參有室內完全人工促熟的,有來自池塘和海區自然成熟的。由于目前室內人工促熟親參的飼料,水質管理及外保健技術尚不完善,升溫育苗所獲得的幼體質量良莠不齊,升溫育苗的苗種質量不如自然成熟的親參所獲得的質量。
另有,在繁育培養苗種時的飼料,操作,水質調控,保健技術五花八門。用菌,用藥,農藥處理敵害撓足類,玻璃海鞘等,蛋白過高,飼料投喂量大,對參苗的健康都有很大影響。育苗室繁育苗種本身就存在先天抗逆性差,對環境適應性低的缺點。
提高海參圈投苗前后的成活率的方法
1、選擇質量好的苗種:常年選定育苗場生態健康養殖技術培養出的苗種,保證苗種入塘后對環境的適應性,盡量少用藥物苗。
2、采取正確的投苗方式:投苗時,應將苗種投放到網礁等人工礁上,或者做好網箱暫養達到規格后,再行投放塘里。網箱還應采取遮光措施,提高成活率。同時,注重苗種運輸,氣候等細節因素。
3、減輕塘底負荷,抑制大型海藻過旺繁殖后死亡:通過人工除草,藥物控草,配合人工使用氣泵船沖刷塘底等方式,改善底部環境。
4、池塘架放增氧設備:可以選擇羅茨鼓風機,葉輪增氧機,空氣壓縮機等進行增氧。
5、改善底部酸性環境:池塘每年定期使用2次生石灰,畝用量為2-4公斤。
6、分解塘底有機物,降低有害物質毒性:使用微生態制劑以芽胞桿菌(益參菌,生物底改王)為主,沒有增氧機的池塘,夏季高溫季節不要使用,避免引起缺氧。
7、化學方法氧化老化塘底:針對有黑、臭味的塘底用化學底改以過硫酸氫鉀復合鹽(臭氧底改片)為主,或者使用增氧片,每年使用2次。
8、解除塘底重金屬,降低塘底硫化氫毒性:可通過潑灑植物活性物質(活水解毒修復液)來解除塘底重金屬,降低硫化氫毒性。
除此之外,根據海參連養模式,以及輪捕輪放養殖特點,我們重點推廣海參養殖經典保健及環境修復技術。該技術強調在春秋兩季,海參生長期的保健及底部環境修復同步進行。采取邊養邊復壯,邊養邊修復的方法。每次放苗前潑灑植物活性物質(全效倍力健),全年潑灑倍力健6次,使得投放對頭一年的苗種成活率提高到8成以上,對頭二年成活率達5-6成。還可達到海參生長速度快,抗病力強,產量提高50%以上的效果。